〔關鍵詞〕溝通;理解;家長會
隨著家長學校工作的全面展開,一種說怪但又不怪的現(xiàn)象也就應運而生,那就是有許多家長望“師”生畏,談“生”色變。其實原因很簡單,無非是害怕家長會上自己孩子的榜上無名和班主任的那頓嚴厲而又尖刻的“表揚”。開設家長學校的目的當然不是讓家長出丑或遭到訓斥,而是為了使家庭、社會、學校齊攜手,共同搭建起學生們學習的“三角架”,使他們能夠在穩(wěn)固的環(huán)境中求知識、求智能、求健康、求發(fā)展。為了達此目的,我對傳統(tǒng)的家長會模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做了以下探索性嘗試,把家長學校改編成了以家長和學生唱主角、教師唱配角的多幕劇,并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拉近他們心靈之間的距離,讓心與心碰撞出燦爛的火花,構建起了一座理解的“連心橋”。
一、聚焦熱點,產(chǎn)生共鳴
心與心的溝通需要有一條感情交流的綠色通道,我是通過聚焦熱點這幕劇來敲開通道之門的。在未開課之前我就鼓勵學生要敞開心扉,大膽地把蓄積于心底已久的話向家長們“迸發(fā)”出來,以便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我又私下通過電話、書信等方式,安排一些家長嚴陣以待。家長與學生之間所聚焦的矛盾熱點主要是:網(wǎng)絡、交友、興趣、理想、前途等。家長會上一接觸到熱門話題就一石激起了千層浪,兩大陣營之間迅速展開了攻勢。許多學生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家長們在思想和行為等方面所缺乏的適時性和變通性,孩子們的發(fā)言有理有據(jù),擲地有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而家長們那一連串鏗鏘有力的反問,把拳拳愛子之心昭示出來,感人肺腑,不少學生和家長涕淚漣漣。最后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實現(xiàn)了感情的共鳴,雙方化干戈為玉帛。為了使雙方的感情再度升溫,接下來我又導演了第二幕劇——傾訴“心曲”。
二、傾訴“心曲”,實現(xiàn)共鳴
所謂傾訴“心曲”,就是讓孩子們回顧發(fā)生在家長身上曾經(jīng)觸動他們心靈的寫真故事,用真情去喚醒似曾冬眠了的陽光歲月,重溫那些父愛、母愛的溫存;讓家長追憶孩子們曾經(jīng)給予自己的驕傲和歡欣,讓冰冷的心掀起感情的波瀾。孩子們的真情猶如噴發(fā)的巖漿,以其巨大的能量融化了凝聚在家長心底的冰山,取而代之則是家長們欣慰的笑意和激動的淚水;家長們的愛意猶如甘甜的雨露潤人心田,驅(qū)散了“天空”的陰霾,換來了晴朗的“藍天”。通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真情表白,兩代人的思想隔膜又怎能不會消除呢?為了避免純故事化的單調(diào)性,我以“重復昨日的故事”為主色調(diào),用涌動著激情的歌曲、充滿著真情的相聲、洋溢著笑意的口號、傳遞著厚愛的對聯(lián)、凝結著感恩的小品來調(diào)色,讓家長和學生之間展開互動,使這幕劇在嚴肅中添一份活潑,在歡躍中添一份沉重,一座理解的連心橋就在這真情的互遞中營造著,代溝被填平,共鳴得以實現(xiàn)。
三、捕捉亮點,出“奇”制勝
“朽木不可雕也”,這種不用發(fā)展的眼光和辯證的思維來看待孩子,而是一葉障目、全盤否定的家長著實不少,如果我們教師也固守這一思想,就不能不說是教育的莫大悲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時刻注意捕捉差生身上的閃光點和獨到之處,并以此為切入點,通過適時地盡顯“英雄本色”來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并由此幫助他們找回了自尊,樹立起了自信。教室里的板報是展示學生風采的大舞臺,板報上粘貼的“長我志氣,展我風采”的標語是我們的辦報宗旨,板報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優(yōu)秀作文、繪畫佳作、手工制品、書法秀、手抄報、爭上游等。為了出“奇”制勝,我還有目的地讓孩子們進行繪畫、剪紙、寫字、詩朗誦、相聲、小品的現(xiàn)場表演,家長們親眼目睹了孩子的才藝,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內(nèi)在的潛能,自信趕走了自卑,心里又重新燃起了培養(yǎng)孩子成才的熱望,受傷的心也得到了撫慰。飛揚的青春帶給了家長意外的驚喜,也帶來了家長和孩子無窮的希望。
四、實現(xiàn)愿望,回報春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十四、五歲正值孩子們讀書的“花季”,尚不能自食其力的他們所能回報的無非是為家長佩戴一朵欣慰的光榮花,送上一杯暖人的熱茶,唱出一曲真摯的祝福,捧出一張珍貴的照片,報知平安的一個電話。在家長會上我緊緊地抓住了這些傳情達意的能及之舉,再度使兩代人的心靈碰撞出愛的火花,并在這洋溢著真情厚愛的氛圍中降下了家長會的帷幕。
召開家長會的目的是為了在學生和家長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實現(xiàn)他們共同的夢。我通過變“桃李無言”為“花開有聲”,讓孩子們在家長面前再現(xiàn)出了真實的自我,又通過讓家長扮演忠實的聽眾和叩開孩子心扉的使者參與到活動中來,幫助孩子突出了心靈重圍,從而使兩代人的心靈撞擊出希望的火花,真正地架起了一座由“理解”通向“理想”的“連心橋”。(稿件編號:091026005)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錦山四中,024400,電郵:fenghua1029@sina.com)
編輯/何 妍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