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東省作為華夏文明歷史上的領跑者,其齊魯文化的精髓在全國范圍內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毫無疑問山東是農村非物質文化資源大省,但是同國內其他省份相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我省依然有一定差距。從法律的視角審視我省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求法律之上的保護路徑對于提高我省對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進而提高我省文化大省、強省的地位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 山東 農村 非物質文化遺產 法律保護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魂,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山東省歷史悠久的古老農耕文明孕育出豐富的生活方式和民間文化,在物質文明相當發(fā)達的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為整個人類所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看不見的,它以人為載體,是齊魯歷史文化的的根脈和活化石,是齊魯地區(qū)民族記憶的背影。它的擁有者、儲藏者存在于民間,他們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薪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脈。一旦失去了傳承與傳承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不復存在。而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由農耕文明積淀而形成的對于農村生活方式和民間文化的活化石記載,對于整個人類而言應該是根,是根源,而保護這種根源性的載體,在筆者看來必須運用法律手段,在人累經歷了神治、人治之后,我們選擇了法治作為調控社會生活的方式,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最有效的調控方式,對于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樣必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唯有如此,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能卓有成效。
一、問題有幾何?——法律視角下山東省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
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是指在農村地區(qū)形成的、為農村地區(qū)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因為農耕文明的淵源性,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傳統農業(yè)文化的歷史記憶和活態(tài)的文化基因, 體現著一個民族歷史上的智慧和文明精神, 表現著一個國家和不同國家之間文化的多樣性。山東省作為華夏文明的歷史上的領跑者,其齊魯文化的精髓在全國范圍內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毫無疑問山東是農村非物質文化資源大省,但要建成文化強省,無論是文化事業(yè),還是文化產業(yè)都必須有系統化、科學化、規(guī)?;⒋蠓鹊匕l(fā)展。山東省已有27個項目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93個項目入選第二批國家名錄,入選項目位居全國前列。而發(fā)掘、保護并合理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揮好其文化功能和社會效益;發(fā)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潛力,創(chuàng)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是繁榮山東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最可行、最經濟、最環(huán)保、最具持續(xù)性的選擇。 我省在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方面雖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多。原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處在起步階段。有的地方組織機構不健全,經費不足;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進度不一,水平質量參差不齊;國家名錄項目的保護措施不力,代表性傳承人尚未得到有效保護,珍貴實物資料流失嚴重;‘重申報、輕保護’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我省對于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存在臨時政策性的保護較多,法律持續(xù)穩(wěn)定性的保護性對較弱的局面,農村非物質文化保護力度和廣度在很多地方不理想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具體說來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問題:
1.法律保護意識淡薄,對于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在偏重追求GDP增長的過程中,由于對于農村非物質文化進行法律保護并不可能在短時期內為GDP的增長提供較大的貢獻值,所以部分地區(qū)、部門領導人對此問題并不是很關注。有的領導認為:關注經濟可以致富,關注民生可以惠眾,可是對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是花錢、出力卻不討好的工作。在筆者做的調查中,社會上,除了專業(yè)人士,71.3%的被調查者對于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持不關心的態(tài)度。不可否認,當前全省重視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治意識尚未形成, 盡管省內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部門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法律制度進行了宣傳, 但要達到增強社會群體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意識之目的, 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那還有較大的差距。另外,基于意識上的漠視而導致行動上的遲緩使得政府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費投入不足,對于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經費開支雖然列入政府財政預算,但在現實中經費不到位、不足現象并不罕見,沒有經費的保障,相關保護措施和保護活動便失去了物質支持,成為無源之水,無法再現實中產生預期效果。
2.法律保護依據不足,對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要靠臨時政策,缺乏完整體系的法律保護?!耙磺凶匀坏臇|西,都有其存在和發(fā)展的法則”,這就是“自然界合乎法則性”的論斷,法律是通過把秩序與規(guī)則引入政府機構的運作及私人之間的交往的一種權威。這種權威在現代社會應該滲透到任何權力(權利)和義務的界定上。 盡管我國已經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但與兄弟省份如浙江、江蘇、寧夏、新疆、甘肅等相比,我省對于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缺少針對性的立法保護。而且山東省現有的有關文物保護的法規(guī)、規(guī)章主要是針對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制定的,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門法律到目前還沒有出臺。法律保護的不足或缺位導致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現象非常嚴重 。正如如明清時期魯西南代表性的戲曲劇種約40個,現在僅存半數。濰坊、煙臺等沿海鄉(xiāng)鎮(zhèn)原有的民間舞蹈《鬧?!芬舱媾R失傳。諸多鄉(xiāng)村原有的祭祖儀式正在消亡。從時間角度看,膠東抗日歌曲還列不到百年以上的遺產行列,但現在能傳唱的人、熟悉的歌卻越來越少了,留存量較大的可能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姜從今編輯的《海陽抗日歌曲一百首》,此外的抗日歌曲已無人知曉。
3.法律保護模式不健全。對于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目前我們主要還是運用作為公法的行政法,其規(guī)范和調整的主要是政府、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或行為”;作為私法的民事法律或知識產權法律,規(guī)范和調整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知識產權人的民事權利或行為 。理論界、法學界對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要依靠行政保護方式還是民事或知識產權保護方式存在爭議。但是我們注意到民事法律保護臨著相當大的障礙之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形式多樣,而且還處于不斷演變之中,其知識產權的歸屬難以確認,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存在由誰來主張權利、行使權力,保護期應該有多長等問題,因而僅僅民事保護將無力而為。許多珍貴、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或基本上沒有市場價值。如果單靠民事保護而沒有行政保護,其結果就會導致大量缺乏市場價值,卻有著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迅速消滅,其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所需要的保存、記錄或傳承、弘揚等就無以為繼,而且得不到其他法律上的救助。因此,無論是就法律本身而言,還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知識產權法等私法保護并不能簡單取代行政法等公法保護,同樣公法保護也不能取代私法保護。這兩種保護各有側重,也各有局限和難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概念,包含了構成人類文明與文化基礎的所有的有價值的知識與其他非物質資源。這些知識和資源有多種存在方式,發(fā)揮作用的機制與形式各不相同,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可能找到一種統一的方法來保護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將公法保護與私法保護結合起來。
二、路在何方?——山東省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途徑
加強我省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不僅是建設文化大省的需要,更是建設文化強省的需要,由于前面所述的原因, 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一定時期內處于較低水平。我們對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缺乏應有的認識, 使得我們驀然回首時卻發(fā)現我省大量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消失或者正在消失。反思是進步的起點, 對我省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 走群眾路線,提高群眾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動員全社會支持參與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全社會的事業(yè), 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 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加快建立全社會參與的激勵機制, 拓寬全社會參與的途徑, 通過政策激勵、要素運作等方式, 使各行各業(yè)都來關心支持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其次,加強立法保證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法可依。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僅是村民的事情, 而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要動員全社會力量, 讓更多的人來關心、支持和參與。因此必須有針對性地盡快地制定和出臺相關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村規(guī)民約以及政策、法律和法規(guī), 以確保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目前浙江、江蘇、甘肅、寧夏、新疆等省、自治區(qū)已經正式出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走在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列。王義正等15人在2008年山東省人大會議上正式提出了盡快制定“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議案。實踐證明,保護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文化保護、立法先行,這是世界各國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成功經驗。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4年8月全國人大批準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國務院辦公廳相繼下發(fā)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設立了“遺產文化日”,省政府也下發(fā)了關于做好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所有這些,都為我們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提供了條件。因此,結合我省實際,盡快制定“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推進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法制化,成為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工作。
第三,健全對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法律保護的模式,確立公法為主、私法為輔的原則。必須堅持公法保護與私法保護相結合的方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一定只能采取單一的保護模式。在很多時候,雙重或多重的保護模式也許更有利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法保護與私法保護都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公法保護與私法保護看似相互矛盾,而實際上兩者更是一種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的關系。但是,公法與私法協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也必須確定其間的主次地位,厘清主次價值以更好的實現公私法的協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法保護與私法保護分別對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價值的保護與資源價值的保護。換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價值保護決定了其公法保護模式;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價值保護決定了其私法保護模式。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內部的人文價值與資源價值之間結構關系也決定了公私法保護模式之間的關系。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應當秉承人文價值至上的原則,以公法保護為主,同時兼顧資源價值,以私法保護為輔的模式。 當然我們已經比較欣喜地看到山東省自2007年起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僅2007年就投入700萬元,共資助了50多個保護項目、19名傳承人,并立項建設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數據庫,制作出版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音像大成等項目。2008年,這一專項資金已經增加到1000萬元。在我省各級政府和相關群眾的努力下,一些比較突出但卻曾經面臨絕境的民間戲劇類項目有漁鼓戲、藍關戲、一勾勾,民間曲藝類項目有山東落子、山東花鼓、端公腔,民間舞蹈類項目有商羊舞、陰陽板等許多項目經過搶救得以恢復,并已發(fā)展成為當地知名的“文化名片”。
總之,一個法律健全的社會里,在法律需要不斷地將社會生活中發(fā)現的新問題納入到自己的視野中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規(guī)則機制和權利救濟途徑。對我省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問題的思考, 必須要處在我國已有的法律體系和制度背景下進行分析與思考,力求全面適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制度,從而達到對于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預期目標,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依法保護和活態(tài)傳承,為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和健康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 虹: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文化月刊》,2009年第6期第128頁
[2]孫金榮等:山東省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及保護開發(fā)調查研究,《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一期,總第36期104頁
[3]嚴 新:對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幾點思考,《中共伊犁州委黨校校報》,2008年第4期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