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豆的舞女》是日本文學大師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以抒情舒緩的筆調描寫了一段朦朧純真的戀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并先后5次被搬上銀幕,更塑造了山口百惠在人們心中的純美形象。
[關鍵詞]《伊豆的舞女》 審美意境 美學思想
“山路變的彎彎曲曲,快到天城嶺了,這時,驟雨白亮亮的籠罩著茂密的杉林,從山麓向我迅猛的橫掃過來”這是川端康成在小說之初為我們描述的伊豆雨景。影片《伊豆的舞女》也是以雨景拉開序幕,“我”(1974年三浦友和飾)站在有些昏暗的木樓梯口,凝望著一個手持紅響板,清純可人的美麗藝妓(1974年山口百惠飾),她那鮮花般嬌嫩的面孔在那烏黑的發(fā)髻的襯托下。越發(fā)顯得嬌美動人,那一刻“我”深深的沉迷于小舞女的美而不能自拔。于是,一個東京的學生,一個伊豆的舞女,在淅瀝的雨中相遇。他們的愛情從天城嶺開始,到下田告別,純潔的連手都沒有牽過,然而這柏拉圖式的愛情雖然跨越了階層,卻又擺脫不了現(xiàn)實,就像櫻花一樣,短暫而美麗。影片遵循了原著。呈現(xiàn)了一個唯美的愛情故事,也極好的體現(xiàn)了文學大師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
一、如花似水的女性美與唯美靈秀的審美風格
影片中的小舞女熏子(山口百惠飾)有著鮮花一樣的笑容,雪白的小桐樹似的身體,發(fā)出富有感情而又稚嫩的聲音,是一個天真爛漫,樸素嬌美的少女。而“我”(三浦友和飾)的親切友善也漸漸的敲開了少女純真的心扉,“她”真誠而羞澀的喜歡著“我”,無半點輕浮放蕩。熏子與“我”同登天城山的片段向觀眾呈現(xiàn)了小舞女微妙的情感:“她”緊跟著“我”跑,卻始終保持一兩米的距離。與“我”交談親切而又不那么親密,“她”會跪下來為我彈去身上的灰塵。從這部分細致的刻畫中,我們不難看出,雖然熏子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卻成熟懂事。樂于助人。對“我”也有一種朦朧的好感。作品中的各種意象侵潤著川端先生的審美思想。川端康成是一位擅長描寫女性心理的作家,在他的心里,女性是美的化身,是謳歌的對象,像《雪國》的駒子,《古都》的苗子,《山音》的菊子等都是純潔而美好的。在《伊豆的舞女=》中有這樣一幅畫面:“一個裸體女子突然從昏暗的浴場里跑出來,站在更衣處伸展出去的地方,做出一幅要向河岸下方跳去的姿勢,她赤條條的一絲不掛,伸展雙臂喊叫著什么。她,就是那舞女?!毖蛹儩崯o暇的形體給人以天使般的潔凈,從而烘托出熏子潔凈的心靈。也使“我”對“她”的情欲升華為美好的情感。川端康成賦予了小舞女熏子優(yōu)雅純真的古典形象,然而這樣一個具有古典意蘊的圣潔女孩,卻因卑賤而掙扎在苦難的生命線上。作品以柔美、感傷為基調,將那若隱若現(xiàn),似簡非簡的人物情感充滿詩意的呈現(xiàn)出來,營造出一種感傷、抒情的藝術境界,描繪出一種唯美的審美意境。在美學追求上,川端康成是日本具有唯美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的代表性作家,他的美學思想是建立在日本傳統(tǒng)美的基礎之上的。就女性形象來看,他作品中的女性都出身卑賤,卻又具有高尚的品格,這一矛盾統(tǒng)一加重了作品的悲美色調。就結局來看,作品中的主人公與他筆下的女性發(fā)生的都是沒有結局卻又讓人回味的美麗愛情,浸潤著一種淡淡的傷感。影片中雖然小舞女熏子的美深深的打動了“我”年輕的心,使“我”不由自主的愛上了“她”。然而森然的等級觀念折斷了他們那支還未來得及綻放的愛情玫瑰。川端康成正是通過描寫社會底層的熏子來直觀自身。他哀嘆自己的不幸,也同情和自己一樣不幸的少女,他不僅用筆來描寫女性,也用他的心感受女性。如此的混淆創(chuàng)作與現(xiàn)實的界限,是因為無論是作品中的“我”還是現(xiàn)實中的那個人,都不能擁有它的美。因為有遺憾才造就了美。
二、素雅幽遠的自然美與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把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展現(xiàn)在如畫的背景上:俊秀的天城山,茂密的樹林,清冽的甘泉,濃郁的秋色,裊裊的炊煙……而所有這些美麗的景色都與美好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在告別的碼頭上,汽笛一聲驚鳴,舞女熏子緊咬著嘴唇,舞動著白色手巾,向著遠方。淚水奪眶而出。此時“我”悵惘的情緒與恍惚流動的景物結為一體。悲與美成了作品的審美基調。當輪船開出下田的海面,伊豆半島南端漸漸在后方消失,“我”一直憑倚著欄桿,一心一意的眺望著海面上的大島……,淚水撲簌簌的滴在書包上。此時離別的悲涼與空曠迷茫的大海交織在一起。川端先生還選擇了“雨”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情感。開篇伊始,因為雨。使“我”得以追上想要躲雨而停下來的舞女,因此“我”雖已全身濕透,卻也覺得這雨是“白亮亮”的,與天城山的俊秀融為一體。在客棧中,舞女們去演出,“我”在店里獨自聽著在雨中傳來的歡笑聲與鼓樂聲。雨拍打了檔板,“我”的心情愈加煩躁,“我”擔心舞女的純凈是否會因此而破壞。甚至前面清澈的小河也都變成了“黃湯”。而這雨也只能與昏沉的“我”為伍。此時“我”對熏子的思念就像雨一樣連綿不絕。物的朦朧成了“我”情感的最佳載體?!坝辍痹谶@篇作品中是抒情的象征,呈現(xiàn)了思想的具體化??梢姶ǘ丝党晒P下的景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人物情感一起構成美的意境。“雨”是東方文學中的傳統(tǒng)意象,“我”與小舞女的情感如雨般晶瑩、飄渺、連綿不絕。這種情與景,人與“我”的內在融合,在審美意境的構筑方面具有一種詩性的完美。
三、傳統(tǒng)的物衰之美與古典的審美意蘊
物衰有感動、感慨、憐憫之意,是日本人審美意識的主體與古典精神的源頭?!拔锼ッ馈钡暮x比較復雜,其中的“物”可以理解為春夏秋冬。山川草木,大自然中的一切,乃至人物的情感。“衰”是指人的情感當中哀傷、憐憫、同情的感動部分?!兑炼沟奈枧纷允贾两K彌漫著一種若有若無的傷感。在淅瀝的雨中,“我”與一名十四歲伊豆的舞女熏子邂逅,產(chǎn)生了若即若離、似有還無的初戀意識,在這種朦朧的情感中。不時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影片中,“我”面對熏子那種種不安的表現(xiàn),讓觀眾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初戀的心跳。而熏子純潔的心靈,也讓“我”對“她”有了進一步的感情深化?!八齽傇谖颐媲白聛?,臉就臊紅了,手不停的顫抖。茶碗險些從茶碟上掉下來,于是她就勢把它放到鋪子上了,茶碗雖沒落下,茶卻撒了一地,看見她那副羞澀柔媚的表情,我都驚呆了?!边@段描寫表現(xiàn)出了熏子的羞澀與純潔無暇。雖混跡于風月場中,卻也保留著單純、質樸的心。然而舞女這個行當,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連鳥店的商人,茶館里的老婆子,旅店的女掌柜都看不起,他們時時面臨著被踐踏的危險。于是當“我”獨自在旅館眺望這座城市的時候。眼淚和著鼓聲無端的落下來,“我”的悲傷為這種美好的情感染上了一層淡淡的哀愁。這種淡淡的哀愁與真實的美交融在一起,營造出物衰美的抒情世界,讓同情、哀憐縈繞在兩人的情愫之間,其本身就是一種古典的追求。
川端康成崇尚“東方的古典美”,在《伊豆的舞女》中,熏子具有優(yōu)雅、純真的古典形象:“那舞女看上去大約十七歲,她頭上盤著大的出奇的舊式發(fā)髻,那發(fā)髻我連名字都叫不出來,這使她嚴肅的鵝蛋臉顯得非常小,可是又美又調和,她就像頭發(fā)畫的特別豐盛的歷史小說上姑娘的畫像。”川端康成把熏子置身于古典的意蘊之中,來造就他對女性的崇拜,同時抒發(fā)對人物心靈的感嘆,表現(xiàn)人物情感的柔美、哀傷,這都是日本古典的審美傳統(tǒng),清淡朦朧,悲美渾成。川端康成小說中的人物性格也帶有古典的意蘊。美麗、純潔,又多愁善感?!拔枧廊痪o閉雙唇,凝視一個方向。我抓住繩梯,回過頭去。舞女想說聲再見,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的點了點頭。舢板折回去了。榮吉頻頻搖動著我剛才送給他的那頂便帽。直到船兒遠去,舞女才開始揮舞她手中白色的東西?!蔽枧拥谋憩F(xiàn)是對“我”感情的流露,雖然“我”在“她”的心中已經(jīng)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她”的表現(xiàn)依然羞澀朦朧,甚至無聲。這種無聲的告別蘊涵著莫名的哀怨,也帶有強烈的古典氣質與物衰之美。
意境本身也是古典美學的范疇,它主要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在精神上營造一種詩意的世界。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結合“我”的心境來寫雨。增加了情感的內涵與深度?!绑E雨白亮亮的籠罩著茂密的杉林。從山麓向我迅猛的橫掃過來”?!按笥昱拇蛑鴵跤臧濉薄_@里的“驟雨”。形象的表現(xiàn)了“我”想要見小舞女熏子的急切心情,“大雨拍打著擋雨板”更是用雨來比喻“我”對熏子的思念之情,雨細致的展現(xiàn)了“我”內心的情感變化。由自然界的春風秋雨,朝花夕拾來認知生命感情的節(jié)律,是日本古典美的審美傳統(tǒng)。
四、《伊豆的舞女》與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的小說總是散發(fā)著一種頹廢的氣質,用主人公的情緒波動來推動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改編的影片也是如此,在如畫的風景與現(xiàn)代弦樂的渲染下,創(chuàng)造一種悲美的情緒氛圍,使觀眾容入故事情節(jié)之中。《伊豆的舞女》是一個沒有結局的愛情,雖然美麗,卻難免使人哀傷。這種詩性的意境與創(chuàng)作風格源于川端先生的人生。川端康成出生在沒落的貴族之家,自小身邊的親人相繼撒手人寰,他是在人們的同情與憐憫中長大的。特殊的經(jīng)歷造就了川端康成敏感自卑的性格。為了逃離那種孤寂的情緒氛圍,他離開了城市,來到了風景秀麗的伊豆半島。意外的遇到了一個素不相識的舞女,這個舞女使他感到了難以言說的溫暖與滿足,精神世界也隨著變得純凈如水。然而他與舞女的之間的情感只是深深的埋在心里,并沒有走向現(xiàn)實,雖然遺憾,卻也十分美麗。正是因為這段美好的回憶,使川端康成塑造了熏子這個美麗清純的形象,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審美思想?!兑炼沟奈枧房傮w風格舒緩、飄逸,具有濃厚的唯美主義色彩。特點是用自然環(huán)境襯托人物的情感,營造出一種幽靜、感傷的美學意境。超越人物的姿態(tài),描繪細膩的心理感受。使整部作品彌漫著無所不在的哀愁。而他則隱身于自己的作品之中,用心去感受自然,同情和自己一樣不幸的純潔少女,使自己崇尚的東方古典之美在淡淡的哀愁中升華,達到了“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境界。可以說?!兑炼沟奈枧肥桥悦馈⒆匀幻?、古典之美的結晶。而這也正是川端康成這位文學大師的魅力和美學思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