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劇《士兵突擊》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內涵能提供給大學生及教育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啟發(fā):一、劇中主人公的形象是大學生心底自我的外化,二、劇中宣揚的“勤能補拙”,頑強堅韌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大學生,三、劇中主人公從生命的絕境尋找生活的支點的信念感染了大學生,四、劇中人物成才促使大學生反思自己的成才觀,五、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及途徑的啟示。
[關鍵詞]《士兵突擊》 大學生
自《士兵突擊》熱播以來,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熱評、好評不斷。公眾的目光都聚焦在這部沒有明星、沒有女人、沒有愛情的“三無”軍旅電視劇上,而大學生對此劇的關注,尤其引人注目。北京某大學校園內的調查顯示,有將近一半的大學生幾乎完整地看完了《士兵突擊》,各大高校BBS、博客、貼吧等大學生經常關注的網站是大家表達對《士兵突擊》喜愛的一大陣地。而在校內網上,竟有不少同學將“士兵突擊”或“許三多”作為自己的昵稱,對該劇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劇中男主人公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青年成長為一名堅韌優(yōu)秀的士兵,其經歷的艱辛和光彩的品格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部電視劇之所以能打動眾多大學生的心,除了情節(jié)感人,制作精良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商品意識盛行的現(xiàn)實社會中,其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內涵能提供給大學生及教育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啟發(fā)。
一、劇中主人公的形象是大學生心底自我的外化
許三多,一個農村的土孩子,一個突然的因素,進入了最為需要像成才那樣聰穎、靈巧的年輕人的部隊,也將許三多推入生命的絕境。這樣的絕境,對于大學生來說似曾相識。有多少人沒有過這樣的生命絕境呢?許三多的形象之所以如此受到認同,就在于他是大學生心底那個隱藏已久的深度自我——渴望成功、渴望尊重的自我的外化。
近年來,對“80后大學生”的評價成為一個頗為引人注目的話題。從王朔重出江湖、炮轟“80后”,到美國《時代》周刊稱“80后”為“MeGeneration”(以自我中心的一代),“80后”的學子們一直在飽受非議。的確,“80后”有很多缺點,他們出生在改革開放后,沒有吃過苦;多為獨生子女,比較自我中心……然而,將“80后”的大學生貼上“空虛的一代”、“物質功利的一代”的標簽。說他們出現(xiàn)了信仰和道德困惑,也是個不公正的評價。
大學生熱捧《士兵突擊》現(xiàn)象讓這個偽命題不攻自破?!?0后”并不是“物質功利的一代”,他們也很重視“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追求:“80后”也沒有信仰空虛和道德困惑,在商業(yè)化浪潮中,他們并沒有迷失方向,瞧,他們正向許三多看齊!“80后”也并不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也注重團隊精神。向往建功立業(yè)、報效祖國。《士兵突擊》現(xiàn)象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的追求和抱負,社會應該改變原來的偏見,寄托著民族希望的“80后”的成長,需要更多的信任和空間,而不是現(xiàn)在的批判和懷疑。
二、劇中宣揚的“勤能補拙”,頑強堅韌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大學生
《士兵突擊》不僅在大學生中獲得較高關注和喜愛,更是融入了他們的生活。電視劇中許三多本著簡單、樸素的生活哲學,朝著自己的理想堅持不懈地努力,在戰(zhàn)友們的關愛、幫助下,終于從一個懦弱的孬兵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兵王。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的夢?!疤斓莱昵凇钡墓庞柺沁@個“中國夢”更古老、也更言簡意賅的版本。毫無疑問?!妒勘粨簟纷钗敶髮W生的。是那句“不拋棄、不放棄”及其所代表的持之以恒、團結拼搏的精神。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稱其為“中國夢”,他指出:“沒有個人能力的發(fā)揮。一個社會就不可能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掌握先機,所以我們必須‘不放棄’。但同時這個社會需要關懷它的所有的成員,期望我們成為一個‘守望相助,互相扶持’的社群。讓所有人感受基本的保障和社群的關愛,于是。我們同樣必須‘不拋棄’?!?/p>
《士兵突擊》以其特有的形式,將深深埋藏在當代人心底,尤其是那些本來“一無所有”的大學生心底中的這個夢想激發(fā)了出來。
三、劇中主人公從生命的絕境尋找生活的支點的信念感染了大學生
與其它的影片不同,這部描寫軍隊生活和軍人情感的片子,打破觀眾的思維定式,以一個與“英雄”相悖的形象出現(xiàn)在熒屏。許三多曾經是一個膽小鬼,他不敢上坦克,他害怕戰(zhàn)場,極為恐懼槍炮聲。身為一個軍人,除了內勤優(yōu)秀其它兵練項目都很差的小人物,卻靠自身骨子里蘊涵的永不拋棄的“固執(zhí)”跑進了特種兵部隊,在嚴酷、殘忍的訓練面前,許三多用“傻勁”贏得了尊重、尊嚴及友情。
面對生命的絕境,堅韌地好好活——從生命的絕境尋找生活的支點,尋找生命的呼吸。許三多就這樣一步步走了過來。而支撐這一信念的,就是好好活,而要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這樣的場景,令許多大學生熱淚盈眶,因為這樣的經歷,他們曾經有過:因為這樣的經歷,他們正在經歷。在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總有艱辛,困境甚至絕境的一天,或遲或早。每一個人就應該如許三多那樣,對生活永不抱怨,對周圍的任何人都抱有好感,能夠承受一切不解。能夠接受一切現(xiàn)實。永遠對生活充滿信心,永遠相信自己,永遠相信其他人。永遠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你付出,不一定有收獲。而你持續(xù)的付出,你必有收獲!因為。追求成功,不是要讓你變成別人,而是堅持真我的風采,做最好的你自己,持守你的信念、經營自己的長處,挖掘你內心的力量!
四、劇中人物成才促使大學生反思自己的成才觀
《士兵突擊》中的成才,積極進取,聰明上進,他各項技能指標都達到優(yōu)秀,他也知道怎么打理好人際關系,知道怎么籠絡上下級,可謂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如果把20出頭的成才放到社會上,一般人都會認為這是個目標清晰并會主動為目標奮斗的好青年。大學生歡不歡迎成才,大學要不要成才式的很功利的勤奮,要不要成才式的社會化,甚至大學是不是應該培養(yǎng)像成才這樣傳統(tǒng)認為高智商高情商的學生,是這部電視劇和成才這個人物帶給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大學生們也通過這兩個撞入內心的熒屏角色反思自己的成才觀。“大學學生干部”作為副產品登臺也成為對應的討論熱點。
很長一段時間,大學的學生干部都被“妖魔化”,刻板印象是圓滑、世俗,審時度勢,善于拉關系走近道,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對老師阿諛對同學不真誠。無論學生干部是否被“妖魔化”,至少說明了一點:大學生們不喜歡類似成才的學生干部。因為成才雖然很勤奮,但是在取舍的天平上,他只把自己的利益當做唯一的砝碼。成才很懂人情世故,但是他只是在表面上和每個人都能處得很好,而并不是真正與他們做朋友。
大學生越了解社會、越適應社會,社會化程度就越高。但關鍵是大學生社會化必須符合自己的社會角色,不能失去自我身份的認同。弄得大學生不像大學生。大學校園里,很多學生和成才一樣。來自偏僻村莊,他們有向上進取的渴求。但也有自卑,有各種復雜的想法,如果這種關鍵時刻,不去引導他們,不去幫助他們,嚴重的就會走上歧途。大學不是要培養(yǎng)像成才這樣的人,校園的意義在于改造成才,就像軍營對成才人生的意義,是改造他。
五、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及途徑的啟示
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著形式與內容脫節(jié)、收效甚微的困境。其中,缺乏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符合他們特點的教育方法是產生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斩吹恼f教、無味的灌輸,讓現(xiàn)在的大學生逐漸遠離德育,遠離正確的善惡是非判斷。然而?!肚⊥瑢W少年》、《士兵突擊》受到大學生熱捧告訴我們:沒有差學生,只有蹩腳老師。將那些空洞無味的道德說教變成生動形象的文藝作品,會更受大學生們的喜愛:而這樣,教育效果也會更顯著。據(jù)報導,浙工大之江學院經貿管理分院的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教育,組織大學生看《士兵突擊》成第一課。不采用原有的“說教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學生更易接受的視聽模式,因為這些新生大多出生于1990年左右。他們當中的很多人有逆反心理,不接受那些過于嚴肅、死板的東西。最后也呼吁影視工作者,應該創(chuàng)作更多像《士兵突擊》之類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讓學生在輕松的娛樂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