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影片《春風化雨》以威爾頓學校為代表,深刻揭示了美國傳統教育觀念與時代精神的沖突,倡導個性與創(chuàng)新的教師基延失去了令人羨慕的職業(yè),自發(fā)組織死亡詩社的學生甚至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通過對陳腐教育制度與觀念的鞭撻,影片宣揚具有進步意義的個性教育,教師作為學生理想與現實的紐帶,應該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關注個體、引導個性發(fā)展,給學生留下希望的空間。
[關鍵詞]春風化雨 教育創(chuàng)新 主體性 個性發(fā)展
美國影片《春風化雨》又名《死亡詩社》,是一部深刻揭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教育領域傳統觀念與時代精神沖突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該影片希望通過對陳腐教育制度與觀念的鞭撻,宣揚具有進步意義的個性教育。影片中的威爾頓學校及其教師是傳統思想、傳統模式的典型代表。自發(fā)組織死亡詩社的學生和教師基延是追求自由和個性的代表,他們之間的分歧與矛盾不是這部分學生和老師與學校、家長的分歧與矛盾。而是兩種社會勢力的爭斗,由于傳統勢力的強大,故事以基延的離職和一個學生的自殺為結局,不禁令人唏噓感慨。也為觀眾留下了無盡的思索和期望。
一、從威爾頓學校的現狀看被抑制的個性教育
影響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先天素質和后天環(huán)境具有很大的差異,這就使每個學生能夠成長為個性鮮明的個體。威爾頓預備學院所代表的傳統教育思想和模式以學生成為上層人物為最終目標,通過枯燥無味、單調重復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刻板的知識學習和訓練。這些源自成人世界和現實社會的觀念與做法或許能夠使學生成為老師、父母所期望的律師、醫(yī)生、政客等,但作為社會未來的學生則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chuàng)造性和活力。教育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個性化的過程,如果片面強調個體社會化,忽視個性心理特點與個性培養(yǎng),就會抑制學生生命中最本質的創(chuàng)造性和活力。導致機械的知識灌輸。
影片一開始就向觀眾展示了威爾頓預備學院隊伍整飭、氣勢威武的開學典禮暨紀念建校100周年儀式。旗手們神情莊重,高擎著校旗步入寬敞的大廳,全體學生異口同聲地高呼“傳統、紀律、榮譽、卓越”。在管風琴的伴奏聲中,校長把象征學校四大支柱的蠟燭之光傳遞給每一個學生,意味著傳統觀念的傳承。校長還強調說,正是因為秉承一貫的良好學風,學校才有了今天的榮耀,他把學校的宗旨概括為一句話簡潔而又發(fā)人深思的話——送他們上大學,其它的不用管!這場意味深長的傳統教育儀式代表著當時新英倫文化為美國帶來的古板教條,也鋪墊了影片的敘事背景。
家長們也是傳統教育思想與模式的忠實信徒,他們?yōu)楹⒆釉O計好一切,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個男孩帶著哭腔說的“媽媽,我不想來這”絲毫沒有動搖母親送他到威爾頓預備學院的決心:一位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鄭重地把兩個兒子介紹給老師,似乎在說:我兒子的命運就拜托給你了。尼爾的父親在影片中是眾多家長中的一個代表,他反對孩子參加感興趣的戲劇表演,神情嚴肅地說:“你要努力學習,考上醫(yī)科大學,你知道對我們有多重要”。
卡麥隆在影片開始的儀式中舉著寫有“傳統”字樣的旗幟,他也確實保持著傳統的色彩,不為基延的才情、詩情所感化。在第一堂課上,基廷告訴學生,他們可以自己決定是否最大限度地去理解生活,而卡麥隆所提的問題卻是考試會用哪些資料??梢娝P心的僅僅是考試成績,而不在乎如何實現老師所說的“最大限度地理解生活”。他一字不漏地記錄老師的板書,用尺子比著、一板一眼地撕書。灌輸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使他顯得那樣的古板、麻木,這充分顯示了傳統教育以書本知識為本位,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輊酷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出卡麥隆這種從未真正學會如何自己思考的盲從者和對權威有著無比的信任與依賴的學生。而校長審問招收女生文章的情節(jié)是非常具有諷刺色彩的一幕,孩子們惡作劇的結果是校長的板子同樣毫不猶豫地落在卡麥隆的屁股上。這是對傳統教育及其培養(yǎng)出的卡麥隆們最為有里的嘲弄與諷刺。而卡麥隆角色的塑造,也是傳統觀念與創(chuàng)新觀念的有力對比。
二、教育創(chuàng)新——四面楚歌中的新生力量
1、教師,理想和現實的紐帶
創(chuàng)新教育從本質上講,就是追求新、異、特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動手能力。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要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自主性,依據學生的志趣、特長加以引導,培養(yǎng)個性獨立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開拓性的人才。在影片中。創(chuàng)新教育這種教育思想在基延老師的課中得以體現。
影片中,基延的到來,給有著百年歷史的僵死沉悶的威爾頓貴族學校的校園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他提醒學生思考并正確理解現實與理想之間、職業(yè)選擇與愛好之間的不矛盾。并學會在現實之中使個性獲得解放的欲望,努力發(fā)掘了學生的生命意識和對生活的熱愛。杜威曾在《我的教育信條》中寫道:“我認為,教師總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國的引路人”。影片中基延老師幫助學生發(fā)掘心中未被發(fā)現的處女地,使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尋找到真實的自我,而不是一味地成為在傳統和束縛下受教的軀殼。他的“人類充滿著激情,醫(yī)學、法律、經濟、工程等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要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同的世界”等這樣的觀點,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發(fā)掘自我,尋求新意,讓他們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成為自由的、敢于開創(chuàng)新思想者。
2、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yè),其精髓在于塑造人的靈魂、人的情操。同時也提供了開發(fā)思維,活躍思想的空間。影片中,他在探究式教學中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注重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yǎng)與創(chuàng)新,主張師生關系的平等與自由,不講究上下尊卑秩序,在他的課堂里,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表達自己的意愿。不被局限于知識單向傳授。而是追求了一種師生互動的合作課堂教學模式,共同在探索中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拓展了學生的主體性。
春風化雨,浸潤心田?;訉τ趯W生的吸引力,也體現在和他在一起的幸福感與成就感上。影片中,當基延被迫離開了這所學校與正在上課的學生告別時,經過思想斗爭的同學們好像不約而同似的,接二連三地,一齊站到了各自的課桌上,以基廷的方式,目送基廷老師離開。電影結尾呈現的這種反常的舉動和出奇的場面,不僅突出了基廷老師的創(chuàng)新思想對學生的影響,同時也表明基廷老師的教學是成功的,給觀眾留下了一個感人至深的視覺造型。
3、讓思維馳騁。鼓勵個性發(fā)展
艾里克森認為,個體必須成功地通過一系列的心理社會性發(fā)展階段,且每個發(fā)展階段都會出現一個主要沖突或危機。只有當這個危機順利度過時,其人格才會趨于完善,才能變成一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人。影片中,轉校生托德原是一個安靜、害羞、自卑、天生膽小、不愛招惹是非、連說話都不敢大嗓門的好學生。在上了基廷的第一堂課后,基延老師說“抓住每一天!”托德在紙上寫了“把握今天”,然后又把它扔掉了,開始做功課。這顯示出他對于追尋自我的渴望和現實性的猶疑。在以后的課堂中,基廷看出托德的恐懼,讓他大聲喊叫。釋放自己的情感。在基延的告別課堂上。托德喊出的一聲“oh Captain,My captain”,正是托德勇于承擔責任,思想由保守向開放轉變的體現。影片結尾中我們看到了滿教室的托德,這就是延續(xù)和未來。這不就是勞倫斯·斯騰豪斯(Lawrence·Stenhouse)說過的“教學的藝術就是要告訴學習者知識的意義”的實踐么。
三、審視教育,關注個體,讓青春如蜜般甜美
(一)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
影片中有多處對于尼爾的自殺的暗示,例如在基廷講解死亡的時候,鏡頭停留在尼爾的臉上,似乎預示著什么:在第一次死亡詩社的聚會上,尼爾所講的故事:“一個黑暗的雨夜,一個喜歡玩拼圖游戲的老婦人坐在她的家中完成一幅新的拼圖。當她把碎片拼在一起時,她驚訝地發(fā)現拼出的圖案正是她坐在自己的房間中玩拼圖。當她用顫抖的手放上最后四個碎片時,她驚恐地看到圖上的窗戶上有一張瘋子的臉。而后這個老婦人聽到了打碎窗子的聲音……”,如果說拼圖象征著生活,瘋子象征著激情。那么尼爾就是這個老婦人。對于熱愛表演的尼爾來說,他的生活就是一場演出,那個乖乖聽話的好學生并不是尼爾真正的自我,而像是他扮演的一個角色。當最終尼爾發(fā)現他根本無法擺脫父親的控制時,他知道這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了,他永遠無法成為真正的自我。在這種壓抑中生活,總有一天他對于生活的激情會置他于死地。于是在瘋子打破窗戶進來之前,他干脆自己將窗子打破,把瘋子放進來。這一次。他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了,他放上了他的拼圖的最后一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極端的方式譜寫了自己的詩篇,留下了遺憾。尼爾走了,卻給我們留下了無窮的思考。一方面,學校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豎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輔助學生心理素質能力的增強,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另一方面。不論我們的學校教育如何發(fā)展進步,家庭教育除了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與輔助外,還有對孩子的那一份教育的不可替代的責任。
1、家長要求與孩子追求的不一致
紀伯倫在《先知》中所言?!澳愕暮⒆舆€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渴求自身的兒女。他們由你而生。卻并非從你而生,縱然他們跟著你,卻不屬于你”、“你能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眲≈校釥柕呐d趣是戲劇。他報名參加了戲劇《仲夏夜之夢》的表演。而且還要出演該戲劇的男主角。他的參演卻遭到父親的強硬、毫無人情的拒絕,并告訴尼爾,“你擁有我從來沒有夢想過的機會,”父親用自己的權威。犯了大部分父母都會犯的錯誤,希望尼爾成為符合他的規(guī)范標準的人。尼爾的成長不為他自己,是為他父母而成長,他們希望能從孩子身上延伸自己的抱負。尼爾最終參加了《仲夏夜之夢》的表演,而且表演的很成功,精彩的表演引來了觀眾的熱烈掌聲!可是他父親卻用強硬的態(tài)度把還沉浸于劇情中的尼爾,把平生第一次違抗自己的乖兒子生氣的帶回了家。
2、學校培養(yǎng)目標與教師觀的不一致
威爾頓學校有其百年傳統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并也在實踐中遵循著。學校關注學生的成績而不重視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永蠋煹恼n則從引導,啟發(fā)的角度來讓學生去思考自己的價值觀與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這種新穎的教育方式從學生的心靈深處的需要出發(fā),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教育是播種希望,給人以力量的事業(yè)。因此,學校不是扼殺夢想的地方,而是放飛夢想的樂園:家庭不是扼殺天性、扼殺自由和追求的地方,而是孩子們享受溫情的發(fā)源地,在困難面前,家庭是避風港,讓他們能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創(chuàng)造中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從而將素質教育多元化科學地運用到學校和家庭教育當中。
(二)給予孩子人性化教育,給孩子留存希望空間
給予孩子人性化教育,讓他從快樂的教育中去放飛心中的夢想。有了夢就有希望,尤其對花季少年。因為有了夢想就會有目標,就會使他的青春神采飛揚。試想,當我們懷惴的夢想都能得到理解和呵護時,都能得到積極引導和大力鼓勵時,那么生活中就會有更多的自信樂觀的生力軍,即使美夢不能成真,也必定不會沉淪。
給予孩子適當空間,釋放青春活力。影片中,尼爾運用了在基延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瞞著父母參與他夢寐以求的話劇演出,他飛揚的生命在“仲夏夜之夢”里的精靈身上光芒萬丈。然而當帷幕落下,回到現實,還得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夢想之間,尼爾無路可逃。以一個自由而鮮活的生命姿態(tài)發(fā)出他最后無聲憤懣。從尼爾身上。我們既能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情,也能看到背負著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的無奈和呻吟??从捌械募彝ソ逃龖B(tài)度顯然處于一個極端,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是不是還在變相繼續(xù)著類似尼爾的悲劇呢?毋庸置疑,身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專注于學業(yè),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但每一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特質。如果在家庭當中不能因材施教。那么又怎么能責怪孩子不能成才呢?
(三)做好孩子背后的那棵大樹。讓愛延續(xù)
愛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字眼,但卻也是一個最模糊、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概念。我們每一個人從不會懷疑過自己愛的能力,父母更是不會去懷疑自己對孩子的愛。但是倘若我們用生產性愛的理論來分析我們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愛時,就會發(fā)現,那些許多我們平時習以為常、引以為榮的對孩子的“愛”,其實有很多是走入誤區(qū)的。那么。父母應當如何去愛自己的孩子,才能使其更加健康的成長呢?
1、父母在愛的給予中必須學會關心、尊重孩子
尊重意味著關心著一個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長和發(fā)展。在愛的哺育下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成人,可當你要讓孩子從小形成服從的習慣現時,就應當培養(yǎng)他具有睿智的判斷力。影片中尼爾被迫與父親回了家,那一臉寫滿了沮喪與不解,卻沒有得到父母的一絲關注,在父母的厲聲責備與嚴厲的眼光中睹回了尼爾心中的話,不留一點余地,擊毀了他的理想與追求。他們忽略了尼爾的獨特個性。用他們認為是愛與關心的方式去強制尼爾接受。如他父親“不準他在眾人面前和他爭辯,要他上醫(yī)學院”等這樣的信條來要求尼爾,致使尼爾從來對于他父親的所有的話都是唯唯諾諾,對他父親的吩咐從不敢違抗,形成沒有自我的個性特點。
2、學會與孩子溝通。在愛的給予中讓孩子也學會愛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愛,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縱情享受的。與人的成熟程度不相關聯的一種生活情趣。一個人如果還是極其主動地發(fā)展自己的全部性格,使自己具有一種能動的生活態(tài)度,那么他對愛付出的全部努力必定如水東流?!比绻覀兊母改刚娴膶ζ渥优挠枰笠蠛裢?,就應當學會理性的、生產性的去愛自己的子女。讓他們在真正的愛的哺育下。身心得以健康的全面發(fā)展。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也應懂得,他們與孩子之間愛的互動不僅是單向的,更為重要的雙向的。具體表現在:對父母的愛,孩子要學習反饋:父母與子女溝通時。子女不僅有“聽父母說”的權利。更有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在當前,讓獨生子女們學會愛的反饋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調查表明。獨生子女自我中心傾向非常嚴重,他們知道索取,卻很少奉獻,習慣被愛。把父母的愛和別人對自己的愛視為理所當然,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一旦自我受到忽視,就會產生許多過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