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以慶的紀錄片是中國人文紀錄片的典型代表,在創(chuàng)作上既忠于現(xiàn)實又創(chuàng)造現(xiàn)實,使紀錄片呈現(xiàn)出陌生化的主觀表達。他的紀錄片從不停留于現(xiàn)實表層,而是更多聚焦于現(xiàn)代人的內。世界,實現(xiàn)了心理寫實。保持獨特的“嗓音”,張以慶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不斷深入探索,使作品呈現(xiàn)出新的藝術形態(tài)。
【關鍵詞】人文紀錄片 陌生化手法 表現(xiàn)藝術
在中國紀錄片不斷崛起的時代,張以慶作為獨樹一幟的創(chuàng)作者在中國乃至國際紀錄片界備受矚目。他的作品不僅構思巧妙、立意深遠、視角獨特、畫面精致,還表現(xiàn)出濃厚的人文情懷、強烈的生命審視精神和冷靜犀利的批判精神,這些都構成了張以慶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他的三部曲《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兒園》從對主體對象關照到藝術呈現(xiàn)形式再到主題表達和情感升華都具有鮮明的一貫性、統(tǒng)一性和獨創(chuàng)性。深層分析更可以感受到張以慶紀錄片的藝術魅力和美學韻味。
人文式關懷:對生命的獨特關照
在人文紀錄片中,人是藝術表現(xiàn)的重點對象?!叭说闹黝},是當今中國紀錄片重要的命題。人的生存意識、生命意識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在許多電視記錄片中成為一種境界?!弊鳛椴粩喟l(fā)展的變體,人的生活境遇和生存狀態(tài)是紀錄片表現(xiàn)的重點,人的內心世界的挖掘和精神的書寫是紀錄片的靈魂所在。個體的人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也是反照社會的一面鏡子。因此,對人的生命的關照就成為張以慶紀錄片永恒的主題。
張以慶的紀錄片將人作為聚焦對象,即使是表現(xiàn)動物也將其進行擬人化的處理。他的作品表現(xiàn)的主體都是人們眼中的“特殊群體”,或是對現(xiàn)實充滿夢想的智障兒童,或是在鬧世中離群索居的馴養(yǎng)員和大熊貓,或是備受人們關注卻又最不被了解的兒童。對于觀眾來說,這些“特殊群體”的生活本身就具有吸引力。但張以慶并未刻意去滿足人們這種獵奇心理,而是將其重點放在對殘疾人、異類、幼兒的生命狀態(tài)的展現(xiàn)和內心情感的挖掘中。在表面隱蔽深層卻無處不再的社會空間里。張以慶將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交融呈現(xiàn),使觀眾在觀賞和思考中得到獨特的生命感悟、審美體驗和情感升華。
“對生命給予尊重,把人的尊嚴還給人”是張以慶在紀錄片所呈現(xiàn)出的人文情懷,而這種人文關懷不僅貫穿其整個作品。還通過情、意、象三種藝術表現(xiàn)方式。即對表現(xiàn)對象的情感態(tài)度、表現(xiàn)對象的思想價值判斷、表現(xiàn)對象的審美升華三個方面得以全面體現(xiàn)。
情——對表現(xiàn)對象的情感態(tài)度是張以慶作品蘊涵的情感基調
在《舟舟的世界》中,張以慶將“每個生命都具有尊嚴”作為開篇題記,使作品充滿了人文情感的基調。作品表達舟舟沉醉與藝術,在攝影表現(xiàn)上采取了微微仰起或大仰的視角,結合舞臺中唯美的光線,將舟舟籠罩在浪漫而寫意的光環(huán)中,表達了作者的對舟舟的尊重和美化。處理該類題材,作者并未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將舟舟視為同情對象或弱者,而是通過排練中的投入和一絲不茍的敬業(yè)精神。贊美了舟舟對藝術超乎常人的熱愛與執(zhí)著?!爸壑凼且粋€沒有太多功利色彩的人,只要給一個樂音,他就能畫出一條美麗的弧線。盡管這種美好無人喝彩”?!霸谥卮髥栴}上。舟舟是一個很嚴肅的人,正式演出前,和所有人一樣,舟舟的準備工作一絲不茍”。在作者的眼里舟舟才是藝術世界中的強者。舟舟對藝術這種無功利的質樸恰恰是美的表現(xiàn),也是作者所慨嘆,現(xiàn)代人正在逝去的精神世界?!爸壑鄣拇嬖诒旧砭褪且环N自然與和諧”。無論在樂團還是劇團,在商場還是演出現(xiàn)場,舟舟和大家的關系是平等的,相互尊重與彼此給予,而人與人之間感情維系的畫面自然就成了一首動人的音樂和感人的詩。在《幼兒園》中,同樣平視的視角不僅使孩子成為視覺中心,也使我們從孩子的視角得以審視社會和我們自己。對于親情、友情、愛情的自然袒露。談論個人、集體、社會的價值觀念,張以慶把孩子被剝奪話語權還給孩子,不去干涉或評判,而是讓觀眾在默默注視或傾聽的位置上,看孩子自由地表達思想,感受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內蘊的力量使張以慶的作品情感細膩、韻味十足。
意——對衰現(xiàn)對象的思想價值判斷是張以慶作品中凸顯的文化品性
“我一向堅持紀錄片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私人化的東西。它是作者個人描述和解釋世界的一種方式。”張以慶的紀錄片總是充滿著自省精神,他把對社會、人生的困惑與思考通過客觀的表現(xiàn)方式傳遞給觀眾,激發(fā)觀眾產生新的思考。在《英和白》中。作者將英——從事表演藝術的大熊貓與自——有意大利血統(tǒng)的馴養(yǎng)員之間的感情進行了細膩的刻劃?!?200萬年前熊貓就存在了。是屬于那種獨居的動物。300萬年前產生了人類,那時人們是群居的。今天熊貓依然獨居,而人們……”在題記中,作者留有空白。將自己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生命的追問深入呈現(xiàn)。英和白棲身鬧市卻歷經抗拒現(xiàn)實—孤獨逃離——隨遇而安——相互依戀的選擇過程,不正是人類所面臨生存境遇嗎?擬人化表現(xiàn)熊貓的人化及愛欲情感,作者充分表現(xiàn)了對生命價值的尊重:通過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依偎反襯了人與人之間的難以溝通,反省了深層社會原因對人和動物造成的異化。一間接近封閉的屋子、一只熊貓、一個人、一臺電視機構成了一個微觀的世界。而鐵籠的意象則暗示了人類生存的困境,作者通過現(xiàn)實展開自己對表現(xiàn)主體的思想價值判斷,將問題的答案留給每位觀眾。
象——對表現(xiàn)對象審美的升華是張以慶作品彌散的美學韻味
張以慶偏愛日?;瘮⑹觯⒅乩寺闱楸憩F(xiàn)。以實為虛、化實為虛等藝術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滿了象征意義和詩化韻味?!吨壑鄣氖澜纭分?,一次彩排結束,舟舟遲遲不肯離去,而是坐在椅子上朗誦詩歌。通過長推鏡頭,作者將舟舟的世界浪漫化了,解說詞表達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浪漫主義是舟舟性格中的基調。他有時候像個詩人,所不同的是他比抽象派更抽象,比朦朧派還朦朧派”。此刻,舟舟在舞臺縱深處柔和的燈光中,主觀的音樂猶如他心靈的獨奏,無聲的朗誦使他成為孤獨的詩人,美的意境使他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作者通過細節(jié)的捕捉,利用聲、光、畫、影等豐富的視聽元素營造出一個完美的意境,將舟舟超越個體化為一種形象——在現(xiàn)實中被淹沒仍不放棄的理想主義者,而觀眾也通過這獨特的審視,獲得對生命的感悟、與自我的比照、對美的體驗。這種美學韻味在《幼兒園》中更為突出,張以慶五次使用民歌《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實現(xiàn)抒情和審美升華。在女聲輕柔的演唱聲中,日常化敘事具有了新的韻味,孩子們的喜、怒、哀、樂的生命瞬間得到放大和詩化留給觀者的強烈的情感呼應。此外,開放的生命觀使張以慶的作品具有了哲學的深度,他常常把表現(xiàn)對象放在社會巨大的投射下觀察,使對象和自然萬物一同經歷選擇、競爭和成長的循環(huán),冷靜而內傾的生存哲學也形成了他作品的獨特美學韻味。
陌生化敘事:對人類的另種審視
在中國紀錄片屆,有人認為張以慶的紀錄片比較異類,他的異常之處并不在于異常的題材和主題,而在于異常的敘事方式和藝術表現(xiàn)。一方面。張以慶的作品堅持將個體價值、生存權利和生命尊嚴放到社會的大背景中去比較和分析,使人或物具有社會性:另一方面,他并不聚焦于現(xiàn)實世界的原生態(tài)和日常化,而是剖開現(xiàn)實生活的表層去透視表現(xiàn)對象的內心世界。陌生化敘事是張以慶實現(xiàn)其藝術表現(xiàn)的主要手段,陌生化效果是在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萊希特間離效果理論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方式,它的特點是對常見的表現(xiàn)對象采取異常化的表現(xiàn)方式,造成閱讀或審美的延遲或阻拒,避免觀眾沉溺其中而是與作品保持距離,從而消解套板反應并產生深刻的審美體驗。“我的初衷就是要在形式上有新鮮感、聽覺上和視覺上得到愉悅、情緒被感染、思想被激發(fā)”。所以,張以慶通過陌生化視角、陌生化對象、陌生化行動、陌生化空間等方式將強烈的主觀意圖隱藏在冷靜客觀的敘事之中,使觀眾在參與中觀察。用表現(xiàn)對象反照社會和人類自身,使作品具有強烈的審視精神和批判意識。
1 陌生化視角
《英和白》的開場,作者就用這樣“奇異化”的視角將觀眾吸引。在前景為虛化的鐵欄桿的室內,電視是倒置的,女主人公——白的入畫讓我們確認畫面是上下顛倒的。偶爾虛實變化的焦點增加了畫面的吸引力,英(熊貓)的出場交代了視線發(fā)出者的存在。在這里,作者利用熊貓的視點不僅使畫面生成新的意義,還使觀眾產生強烈的觀賞體驗。那么這種體驗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作者利用觀看經驗,使觀眾對鐵柵欄——監(jiān)獄,籠子——牢籠等形象引發(fā)聯(lián)想并形成意象:其次,通過敘述者——熊貓——觀眾三著視點的巧妙合一,作者有效實現(xiàn)思想表達并隱匿了主觀性,使觀眾認同接受;再次,陌生化效果所產生的震撼有效阻據(jù)并延長了審美過程,使觀眾與作品產生距離,從而更好地體會并接受作者的思想觀點。陌生化視角在這部作品中被多次運用。陌生化敘事產生的吸引力和震撼力顛覆了我們以往的觀看方式和思考方式,使我們得以從動物——陌生者的視角來審視我們人類自身。在訊息泛濫的時代,電視用方寸空間將政治風云變幻、軍事沖突不斷、經濟危機加劇、文化消費誘惑輪番上演,使媒介的創(chuàng)造者——人處在尷尬的接受者位置并安干接受社會所賦予自己的角色。作者通過陌生化視角對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危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犀利的批判。
2 陌生化主體
在《舟舟的世界中》,作者典型選取了舟舟的藝術天賦和他善良、真誠、友善而又孩子氣的多個側面,表現(xiàn)了立體化的人。每次演奏,作品并未著重表現(xiàn)幕前的藝術家,而總是把關注的目光和掌聲送給幕后或臺下的投入表演舟舟。在被人遺忘的角落里,舟舟是一道奇異的風景,表現(xiàn)對象的陌生化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新的觀賞空間和思考角度。在《英和白》中。作者將動物擬人化。將人擬物化,使人與動物之間的親密關系和人與人之間陌生關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作者再現(xiàn)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異化的空間,在這個具有象征意義的世界里。語言已經退化,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人在被外界的異己的力量控制的同時又反過來控制自身或他物,面臨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孤獨的人類正陷入生存困境。通過對陌生化主體的審視。張以慶一面批判現(xiàn)實,一面悲觀地透視未來。娟(孩子)作為未來的意指具有象征意義,作品通過平行剪輯和隱喻蒙太奇,將英(熊貓)與娟(孩子)進行了類比,暗示了牢籠中的英(熊貓)的命運也將是娟一未來孩子的命運。在《幼兒園》中。孩子不再是在成人話語世界中被誤讀的一群。而是具有個性、尊嚴,敢于成人式地表達自己的理想、追求、情感、價值觀的“大人”。作品有兩條敘事線索;一個是小班孩子入園適應新生活的成長,另一個是大班孩子正努力學習的變化。兩條時空相互交織產生了戲劇性的對比;小班孩子從入園懂得生活規(guī)則開始獲得了成人一秩序世界的合法性認可,大班孩子在努力獲取智慧的同時卻逐漸喪失孩童的天真?!盎蛟S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陌生化的主體通過局部暗示了整體,通過社會現(xiàn)實和社會關系對孩子的影響思考著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
3 陌生化行動
張以慶的紀錄片不具有較強的情節(jié)性,但他通過日?;募毠?jié)敘事,刻化人物、表達情感,仍然使作品具有較強的戲劇張力和觀賞性。在《舟舟的世界》中,當心理咨詢師測定舟舟為智障兒童時。舟舟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但張以慶卻欲揚先抑,隨后讓舟舟在樂團中有了一個“漂亮”的出場從舟舟的座位—畫畫——用鉛筆指揮是一串生動的細節(jié),解說詞和畫面的完美結合細膩地展現(xiàn)了舟舟的性格和內心世界。“繪畫也不是舟舟的專業(yè),但是他把它做的很專業(yè)”;“舟舟是個十分強調形式的人,盡管這枚印章不過是一塊橡皮”:“不過舟舟的筆不是用來畫畫的……”,在平淡中掀起波瀾,與不動聲色中觸發(fā)情感是張以慶藝術創(chuàng)作的魅力。在舟舟學習表演的段落中,作者將舟舟對藝術學習的渴望和自身的殘疾形成了對比。觸發(fā)了觀眾內心對舟舟的情感認同和深深敬意。在《幼兒園》中,作者注重通過孩子日常生活行為展開思考;第一次入園的痛苦流涕,第一次吃飯時的狼狽,第一個午覺的新鮮狂歡,第一次等待父母接回家的焦急。作者將鏡頭深入到孩子微觀的心靈世界里,將孩子的行動在生命的進程中放大,留給觀眾的是內心的觸動和無限的回味。這種陌生并不真的是孩子行動的奇異,而是我們從通過如此表現(xiàn)注視過孩子的世界。數(shù)鈔票、談論金錢、談論愛、評論911、觀看世界杯、用越來越造句,孩子的行動就是成人世界行動的翻版或投映,正因為如此,作品更具有諷刺性。張以慶使每位觀眾在評判和思考作品時都會找到自己,并且獲得審美的愉悅和升華。
4 陌生化空間
任何影片的敘事都脫離不了空間。任何空間也都是敘事的空間。大多數(shù)紀錄片在空間表現(xiàn)上突出寫實性,以自然光、自然聲為主,但是張以慶在空間的表現(xiàn)上卻偏向主觀和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總是存在兩個空間的對立《英和白》的空間實境為封閉,虛境為開放。從封閉上講是因為英和白所生活的小屋在造型上基本是封閉的。作者采用照明設備,使室內空間充滿了寫意色彩。夜晚,英和白的生活空間時而如舞臺,美輪美奐朦朧如夢境:時而被籠子巨大的投影包圍充滿了黑色的冷酷。白天,室內的過度明亮使室外曝光,外部的空間除了微弱的表現(xiàn)外幾乎缺席。作者在空間表現(xiàn)上,盡量排除外部空間的無關干擾而夸張了英和白所生活世界的封閉、壓抑和孤立。因此,短暫的開窗或者開門都成為富有意味的表達,使觀眾的內心與表現(xiàn)對象一起得到短暫的釋放或溝通。另外,從虛境上來說,這個空間又是開放的。因為在英和白的空間里,有一扇隱蔽的窗戶,就是電視所代表的媒體,它是連接外部世界的窗口。透過它的縮放,觀眾可以清晰看到我們生活的這個完整世界。所以說,盡管在畫面中外面的世界是空白的,但這個空間卻通過觀眾的聯(lián)想而得以補全。獨特的構思使熟悉的生活空間產生了陌生化的象征意義。《幼兒園》的空間在畫面中是封閉的,在觀念是開放的。封閉的幼兒園,偌大的房門將孩子圍在一個充滿秩序的世界:而室外的世界是開放的,那里才是孩子的天然世界,但那里卻遙遠、虛化和寫意,只能通過對畫面的想象來實現(xiàn)。同樣?!吨壑鄣氖澜纭分械目臻g是浪漫、溫暖的藝術空間和殘酷、冷漠的現(xiàn)實空間的對比。當舟舟在溫暖的樂團、劇團里。空間是詩化的,大量唯美的近景表現(xiàn)了舟舟內心世界的快樂;但在室外的現(xiàn)實空間里,全景之中,舟舟成為一個渺小的點,他在城市里奔走。殘酷的現(xiàn)實卻將他包圍。陌生化的空間表現(xiàn)既包含了張以慶的創(chuàng)作智慧和美學追求,也包含了他對人類生存的深層透視和理性批判。
情感的物化:心靈的別樣詩意
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既有對現(xiàn)實生活的再現(xiàn)。也有對現(xiàn)實生活的表現(xiàn)。張以慶的紀錄片著重對日?,F(xiàn)實在再現(xiàn)基礎上進行主觀表現(xiàn)。側重于追求心理的真實,注重情感的物化。高鑫教授認為,張以慶這種頑強進行“主觀表現(xiàn)”的紀錄片對以往的創(chuàng)作理論進行了顛覆,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更值得我們思索。張以慶的紀錄片雖然慣于主觀表現(xiàn),但是卻始終保持在一個恰當?shù)某叨葍雀深A現(xiàn)實。用張以慶的話說就是“紀錄的過程往往成為記錄者們掩藏自己的比賽,誰掩藏的徹底就是一個好的記錄者”,他通過各種電影化手段,使作品既忠于現(xiàn)實又超越現(xiàn)實。
1 聲音
聲音是影視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元素。在紀錄片中,聲音的作用常常被忽略,而張以慶卻非常擅長將聲音作為作品敘事的重要線索,抒情的重要手段?!吨壑鄣氖澜纭分校瑓R集了交響樂演奏、鋼琴演奏、戲曲表演、電子琴演奏。還有掌聲、演講聲、表演聲、電視聲、音響聲。這些聲音的巧妙運用為舟舟的存在形成了合理化的環(huán)境空間,為舟舟的內心情感表達提供了物化的載體。在《卡門序曲》中,舟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舞臺,心靈燃起無數(shù)的渴望與夢想:在樂隊排練聲中,舟舟找到自己情感可以依靠的港灣和精神家園;在溫暖的掌聲中,舟舟獲得了自我心靈上的滿足;在演講聲中,舟舟個人表演欲望得到了升華。在人聲、音樂和環(huán)境聲音的巧妙運用中,作者總是巧妙在現(xiàn)場聲和主觀音樂之間化入化出。使畫面實現(xiàn)流暢性轉換;在表達寓意上又從實到虛。從客觀——主觀,使舟舟內心世界和情感得以找到合適之物得以外化,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媒體的聲音在張以慶的作品中承擔重要角色。媒體不僅能夠傳達信息、折射現(xiàn)實世界,還是一個隱蔽的意識形態(tài)工具。它剝奪了人們自由思考的權利。在《英和白》中。語言退化了的空間里,媒體的聲音成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充斥著整個空間,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媒體是個冰冷的工具卻將世界變得火熱。只能傳播而不能交流,一元論的封閉空間里,人們已經無可逃脫只能變得更加順從、孤獨和沉默。在這種無與有的默默對抗中,觀眾感受到這種異化力量的無所不再。相反,音樂是張以慶作品中對抗異化,抒發(fā)內心情感的重要元素。在《英和白》中,白打開音響收聽意大利歌曲的時刻是愜意的;清新的早晨,白的在曼妙的音樂中晨練是美妙的;千禧年聽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是令人激動的;澳門回歸之前聽《七子之歌》與主人公的內心是呼應的。在這些段落中,作者將聲畫巧妙結合,利用有聲源音樂實現(xiàn)由客觀敘事到主觀表達的過渡。音樂成為白唯一能夠釋放內心情感的聲音,也是觀眾可以感受白的內心世界的通道,音樂使人物與觀眾情感實現(xiàn)交流并得到升華。
2 字幕
字幕作為一種語言,在早期電影中曾經發(fā)揮重要的敘事作用。而今,在更加強調畫面和聲音作用的紀錄片中,字幕功能逐漸淡化,多數(shù)只是充當交代和說明作用,但是在張以慶的紀錄片中,字幕卻成為一種鮮活的表意手段。馬爾丹認為,字幕比畫外音更為客觀,它是作者主觀意圖的隱蔽表現(xiàn)。字幕容易使觀眾在讀取中自覺地接受并認同作者的觀點。
張以慶的三部紀錄片都使用字幕作為重要的敘事、表意手段。其中主要有補充交代、解釋說明、點明主旨引發(fā)興趣、表達觀點引發(fā)思考、抒發(fā)情感促進敘事是主要的六種功能,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種:(1)在三部作品的開頭和結尾,他都利用字幕作為題記。與富有創(chuàng)意的引子共同構成了新穎開篇,這是張以慶作品的標簽;(2)在《英和白》中,一些字幕起到抒發(fā)情感促進敘事的作用。例如,“白說這個世上其實誰也不理解她,正像沒有人能理解英一樣。但她和英之間有一種默契、一種形體和眼神的交流,她能讀懂英的某些暗示和要求”,轉述主人公的語言直接、客觀地表達了白的情感,深化了主題,增強作品的可信性;(3)“或許是與沉默的英常年相處的原因,這里人們之間的交流很少用語言來完成”。字幕進一步強化了人類孤獨而尷尬的生存境遇;(4)在《幼兒園》中,字幕起到連綴情節(jié)、推進敘事的作用,“大班的袁老師要當媽媽了”——“即將升入大班的中班開始用筷子了”——“大班畢業(yè)后的第二周。袁老師產下一個男孩,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將上幼兒園……”。字幕的巧妙運用將零散的日常化片段連接成統(tǒng)一的整體,留給觀眾無限的回味;(5)《舟舟的世界》中結尾:“每個人都構成別人世界的一部分”與開頭的。每個生命都具有尊嚴”形成呼應,深化主題,引發(fā)觀眾深思,形成開放結構;(6)《英和白》結尾,“謹對本片涉及英的隱私,向英們表示深深的歉意”表達了獨特的人文關懷。張以慶將字幕和畫面、聲音完美結合。動靜交替互動,將作品浸潤默片的韻味。使畫面成為一首靈動的詩。
3 虛化與升格 定格與無聲
在紀錄片的表現(xiàn)中,創(chuàng)作者對光學特技等手段的運用都是比較謹慎的,因為這些主觀性較強的元素使用不當便會畫蛇添足,破壞作品本身的意境。但是在張以慶在紀錄片卻大膽采用一些情感化表現(xiàn)手段使作品奇特精致。
虛化是張以慶在《幼兒園》中廣泛使用抒情表現(xiàn)手段。例如:在片頭字幕出現(xiàn)教師帶領孩子的畫面。在孩子做一葉知秋的游戲快樂玩耍的場面,雨后孩子戶外活動的快樂場面。冬雪飄飛的場面。伴隨畫面升格和抒情的音樂,張以慶巧妙利用虛化手段,實現(xiàn)了從現(xiàn)實時空到想象時空的完美過渡。完成了從客觀到主觀,化實為虛的表達。同時,他利用這種虛化的浪漫抒情特點,不動聲色地將觀眾引入作者所營造的情感氣氛中。而這一虛化系列是孩童們成長與自然交替的階段,也是人生的輪回,作者運用詩意畫面譜寫了生命的詠嘆。在《舟舟的世界》片頭引子中,張以慶采取一連串的短鏡頭快速剪切,與節(jié)奏鮮明的樂曲共同形成富有沖擊力的蒙太奇序列。定格是時間放大和情緒的升華,能夠使觀眾獲得視覺的美感和審美的愉悅。在《幼兒園》中,觀看911事件的新聞報道時,作者省略了電視畫面并隱去了一切聲音,而是關注孩子們驚訝、震撼、惋惜的真實反映。無聲勝有聲,這沉默與此前孩子們高喊“開飛機,丟炸彈。炸死美國的王八蛋……”的畫面形成了巨大的對比和發(fā)差。不拘泥于陳規(guī)、大膽而有創(chuàng)意的探索使張以慶紀錄片的畫面充滿了張力和靈魂。
結語
張以慶的紀錄片不僅具有一種文化品格,還表現(xiàn)出深刻的社會意義,形成這種意義的關鍵就是張以慶紀錄片的獨特“嗓音”。張以慶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去感染觀眾、激發(fā)觀眾,他突破創(chuàng)作的困境、展開對現(xiàn)實的思考、實現(xiàn)對生命的關照。使我們能夠通過他眼中的現(xiàn)實觀察生活、審視自身、思考生命。他不僅激活觀眾的審美意識,還激活了觀眾的社會意識,他用經典的作品詮釋了紀錄精神和創(chuàng)作者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