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支付工具的安全性、便利性和交易成本是消費者對支付工具進行選擇的三個主要因素,本文介紹了支付工具的分類,對個人常用支付工具進行了簡單定義,隨后對支付工具的私人交易成本進行了比較和分析。
[關鍵詞] 支付工具 交易成本 票據(jù)
一、支付工具的分類
支付工具是資金轉移的載體,方便、快捷、安全的支付工具是加快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保障。我國目前一共有四類支付工具:票據(jù)、銀行卡、電子支付工具和其他支付工具。
二、個人常用支付工具的定義
在本文中我們將個人常用支付工具定義為:所有支付工具中,凡經常性發(fā)生單筆交易金額在20000元以下的支付工具,其中包括:票據(jù)中的支票,主要是個人支票;所有卡基支付工具;除卡基支付工具外的其他各種電子支付工具;其他支付工具中的現(xiàn)金。
三、個人常用支付工具的成本分析
個人常用支付工具由于交換能力、市場規(guī)模、隱私保護安全性等問題,產生了交易的成本。而由于他們用于支付的價值本來就比較小,相對于大額支付工具來說,人們更容易關注其交易成本并影響支付者對支付工具的選擇。為了清晰起見,在本文中,支付工具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產生的成本差異我們暫時不計入。
1.支付工具的成本度量方式。目前,國外對支付工具的成本度量主要從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兩種角度進行研究,而且從社會成本和私人成本兩個角度得出的支付工具成本往往有很大差別。根據(jù)Drehman、 TenRa和Shestalov的研究結果,從私人角度來看現(xiàn)金的成本是最低的,并且粗略的估計為現(xiàn)金的支付成本是卡基支付工具的十分之一,電子支付工具的二分之一,支票的六分之一,而且當支付金額超過一個固定點時卡基支付工具的成本又會變得低于現(xiàn)金。而當從社會角度來考慮時,現(xiàn)金的成本往往會高于卡基支付工具的成本。
小額支付工具的社會成本應該是支付者、商家和各金融機構的私人成本的總和(包括人民銀行的發(fā)行成本,規(guī)則制定成本、監(jiān)督成本等)。而支付者和商家往往只考慮自己的私人成本,比如:每個消費者都認為使用現(xiàn)金是沒有成本的,但是現(xiàn)金的成本還包括了研究、印制、發(fā)行、回收、規(guī)則制定和監(jiān)督等成本;商家都認為卡基支付工具的受理成本包括手續(xù)費、終端設備費用和網絡使用費,但是卡基支付工具的成本還包括卡片研發(fā)制造費用、數(shù)據(jù)通道建設費用、系統(tǒng)維護費用等等。但是由于社會成本度量困難,并且部分上游的成本和收益與下游的收益和成本相互抵消,很難準確量化,例如在消費者使用卡基支付工具支付時被告知是不收取手續(xù)費的,但是支付系統(tǒng)建設方(銀聯(lián))對商家收取的費用,實際上已經被商家通過提高貨物價格的方式予以轉移,并且被平攤到使用現(xiàn)金、銀行卡、支票等所有支付工具的消費者頭上。因此,我們首先重點分析對消費者支付工具選擇影響最大的私人成本。
2.從支付者的私人成本角度分析。(1)支票的私人成本。消費者申請支票保證帳戶時,需要繳納約150元(平均各家銀行的數(shù)據(jù)),每本支票本價格平均為每張支票1元,外加5元手續(xù)費。在支票的支付過程中不產生跨行、跨地區(qū)手續(xù)費,也就是說從消費者角度分析,以每本支票本25張計,每張支票的使用成本要小于7.2元,并且隨著次數(shù)的增加逐漸低至1.2元。(2)卡基支付工具的私人成本。使用卡基支付工具不需要辦理登記費用,但需要平均繳納年費10元/年,以每年平均刷卡122次計算,平均每次刷卡分攤0.08元。此外商家一般將平均1.5%的手續(xù)費分攤到刷卡用戶,以截至全國08年平均單季度發(fā)卡量162097.74萬張,純消費金額9528.6億元,卡均消費金額588元計算,平均每次刷卡消費成本為8.9元。根據(jù)平均單季度銀行轉賬金額149253.49億元,轉賬54695.49萬筆,卡對卡轉賬手續(xù)費5‰計算,即使按小額轉賬計算,銀行卡的轉賬私人成本也在2元~50元之間。(3)現(xiàn)金的私人成本。由于我們討論的是作為小額支付工具的現(xiàn)金,因此現(xiàn)金的運輸、保管、人工成本可以忽略不計。(4)電子支付工具的私人成本。我們以支付寶作為電子支付工具的代表來考慮,支付寶的支付私人成本只有上網費用、電腦設備折舊費用和轉賬手續(xù)費。由于目前支付寶暫時沒有收取手續(xù)費,因此使用支付寶的手續(xù)費只有用于銀行匯兌1%~0.5%的收費。根據(jù)支付寶公司08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支付寶日交易筆數(shù)200萬筆,日交易額4.5億元,由此推算每筆交易平均交易成本為2.25元~1.12元,要略低于部分網上銀行的收費標準。(5)小額支付工具的私人成本比較。從前面介紹的Drehman等人的研究結果看,他們估計的支票、電子支付工具和卡基支付工具的私人成本大約為6:2:10。根據(jù)我們的計算,在中國現(xiàn)行支付體系下,不考慮安全性成本和便利性成本的情況,僅就私交易成本來說,支票、電子支付工具和卡基支付工具的私人成本比值大約為1.4:1.9:10。
四、結論
綜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各種類型的小額支付工具當中,從交易的私人成本來看,從高到低依次為:卡基支付工具、電子支付工具、支票、現(xiàn)金。由于目前我們已知發(fā)行現(xiàn)金的社會成本較高,因此,應該大力推行非現(xiàn)金支付工具。
另外,由于支票的使用安全性高、成本低,因此應該大力完善全國征信體系建設,保證支票使用的便利性和在全社會的認可程度。使支票成為今后一種非常重要的非現(xiàn)金支付工具,目前美國的支票使用比率就已經達到了消費的30%左右,我國目前在這個方面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支付業(yè)務季報.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2]胡秋靈姚文輝:支付工具成本定價難點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5,27(4):107~108
[3]卓佳:個人常用支付工具安全性對比[J].中國集體經濟,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