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需要重新考量新時期的客源結構和考生結構,結合社會整體發(fā)展水平,對《導游基礎》重新定位,打造出一本具有鮮明時代氣息,適合導游從業(yè)人員活學活用旅游基礎知識的《仿真導游》來。
關鍵詞:導游基礎;仿真導游
中圖分類號:G7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9)-08-0069-03
近幾年,湖南省旅游局持續(xù)推進《導游資格證》考試推薦教材的改革,筆者有幸親身參與并見證了這一歷史進程,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下面想就將《導游基礎》一書改革成《仿真導游》。
一、《導游基礎》教材改革的必要性
現行《導游基礎》教材雖歷經修編,但基本上是脫胎于1988年國家旅游局版的《導游基礎知識》。當年國家旅游局主編《導游基礎知識》作為導游資格證的考試用書是基于當時的三個歷史條件:
1.當時社會還沒有進入網絡時代,導游要學習全面的旅游文化、地理及資源概況,必須得有一本教材,起到今天搜索引擎才能起到的作用,讓導游很容易地檢索到相關知識,于是《導游基礎知識》呼之欲出;
2.當時幾乎沒有商業(yè)性的國內旅游活動,至少國家還沒有提倡大力發(fā)展國內旅游業(yè),旅行社主要的接待任務是接待境外旅游團隊。而境外游客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導游只需掌握基本的中國文化及旅游地理知識就能滿足工作需要,這決定了《導游基礎知識》這本教材的基本定位;
3.當年中國各種層級的旅游院校非常少,來報考導游資格證的人員多為旅行社在職人員和一些社會人員,來報考的人員也大多沒有受過系統(tǒng)正規(guī)的旅游教育,當年的《導游基礎知識》雖然今天看起來很粗糙,但已經足夠滿足當時的從業(yè)人員學習需要,適應當時的行業(yè)發(fā)展水平。
二十年過去了,中國旅游業(yè)無論是社會發(fā)展水平還是旅游實業(yè)、旅游教育自身都有了改天換地的變化,主要體現為:
1.現在全社會都已經進入網絡時代,搜索引擎式的教材在強大的網絡力量及多媒體教學面前顯得蒼白呆板,自然處境尷尬,去意彷徨,《導游基礎》也不例外;
2.自中國政府1995年開始大力提倡和發(fā)展國內旅游業(yè)以來,國內旅游如火如荼、增長迅猛,已經占據旅游接待業(yè)的大半壁江山(據資料顯示,2008年中國國內旅游接待人數為,而國際旅游接待人數為)。國內游客對本國文化、地理及旅游資源了解程度遠深于境外游客,自然對導游的講解能力抱有更高的期望值,但《導游基礎》教材當年的定位一直沒有改變,造成全行業(yè)導游講解能力不能適應新的客源結構要求,游客期望落空的同時也造成導游行業(yè)整體社會形象走弱;
3.近十年,中國旅游教育也發(fā)展迅猛,僅以湖南省為例,據不完全統(tǒng)計,各級各類旅游院校、旅游系、旅游專業(yè)、旅游班近百家。2008年,湖南導游資格證的報考人數再創(chuàng)新高,達到13000人,其中90%的報考人員為在校學生。旅游教育的發(fā)展必然促進了旅游教材的建設,現在旅游院校里開設的跟《導游基礎》相似的課程有好幾種,比如《中國文化》、《中國旅游地理》、《民俗學》等,《導游基礎》跟這些專業(yè)教材相比,等于是在低水平重復,浪費了考生的學習時間不說,重要的是越來越不能體現資格證考試的職業(yè)要求特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需要重新考量新時期的客源結構和考生結構,結合社會整體發(fā)展水平,對《導游基礎》重新定位,打造出一本具有鮮明時代氣息,適合一線從業(yè)人員活學活用導游基礎知識的《仿真導游》來。
二、仿真導游的定義和發(fā)展思路
仿真導游,顧名思義,就是逼真再現優(yōu)秀成熟導游的講解實況。嚴格地說,這門學科可分為仿真導游講解和仿真導游服務,因為仿真導游服務在技術上還沒有取得突破,而導游講解又是導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導游基礎》的基礎上,衍生《仿真導游》,進而建設仿真導游學就是迫在眉睫的事了。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年輕導游講解水平的提高,一個不二法門就是大量熟讀(無需背誦)導游詞的名家名篇。借助《導游基礎》升級改版為《仿真導游》的契機,推出一大批湖南導游詞的名家名篇,將為湖南導游講解水平的整體提升打下堅實的教育基礎。
仿真導游和傳統(tǒng)的模擬導游不同:模擬導游研究的對象是學生,是學生模仿成熟導游練習講解和服務的過程;仿真導游研究的對象是教材,是教材怎樣逼真再現成熟導游講解的過程和思路。只有有好的《仿真導游》教材的誕生,才能推動模擬導游、實踐教學的進步。
《仿真導游》教材的撰寫思路就是創(chuàng)作導游詞,不過是結合導游基礎知識和本地旅游景點創(chuàng)作導游詞。既體現了導游資格證考試的職業(yè)要求,又同時服務了本地經濟,即提升導游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同時又深度宣傳了本地旅游景點。所以《仿真導游》帶動行業(yè)進步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仿真導游》教材撰寫的難點在于他畢竟是導游詞創(chuàng)作,而導游詞跟導游講解是有距離的:導游詞是文案,是平面藝術,而導游講解是空間藝術,是行為藝術。以平面藝術表現空間藝術和行為藝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經過中國旅游業(yè)同仁二十年前赴后繼的努力和耕耘,這扇窗口已經打開了。
三、《仿真導游》教材編撰實例
下面我們以2007年版湖南省旅游局主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導游基礎》第二章《中國主要地理環(huán)境及其特點》第一節(jié)(原文略)為例,看怎樣將《導游基礎》衍生成《仿真導游》:
中國自然地理導游
各位同胞,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回大陸旅游,這是長沙和臺灣直航以后,第一批坐直航班機抵達長沙的臺灣同胞,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樣激動,現在我們從機場坐大巴直接上高速,三個半小時后就可以抵達大家魂牽夢縈的張家界了。在這特殊的歷史時刻,我想和大家一起重溫中國溫暖趣味的地理常識。
首先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中國的面積有多大?這位先生答對了,960萬平方公里(千米),但是我要告訴你還不完全對,當我們回答中國的面積有多大時,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回答海洋面積,960萬只是中國的陸地面積,中國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積。
我想問大家的第二個問題,有誰知道中國在陸地邊界上與哪些國家接壤?朝鮮、俄羅斯、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爾、緬甸、老撾和越南,對了,還有比較拗口容易忘記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另外還有一組數據要和大家分享:中國東西相距5200多千米,南北相距5500多千米,就算您坐上時速為200公里的高速鐵路,中間一站不停,而且是跑在直線的虛擬鐵路上,從南到北或者從西到東也要跑上一天一夜還要多。而在這一天一夜里,您有可能歷經春夏秋冬四季,也絕對會看到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高原等各種典型壯觀的常態(tài)地貌。
其實中國地貌的基本特征除了類型多種多樣外,比如我們這次可以看到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更明顯的是地勢西高東低、山地多平原少:大家所處的臺灣和臺灣海峽屬于大陸廣闊的近海大陸架區(qū),水深不足兩百米;過了淺淺的海峽就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平均海拔都在500米以下甚至200米以下,這一區(qū)域連同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被稱之為大陸的第三階梯;現在大家處在第三階梯和第二階梯的結合部,跨過此行的張家界,大家就進入了四川盆地,她和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乃至西北的阿爾泰山、天山、秦嶺和準噶爾盆地構成了大陸的第二階梯了;再往西跨過昆侖山-祁連山-岷山-邛崍山-橫斷山脈3000米等高線,您將會進入中國的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那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之為世界屋脊??傊?,越往西走,攝人心魄的高山和極高山就越多,巨大而險峻的天然屏障形成了與外界相對隔絕的地理環(huán)境,也孕育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明,也是大家向往的中國古老獨特人文旅游景觀的密集區(qū)。
好了,接下來的第三個問題就很容易了,剛才我提到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有哪些呢?號稱中國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又分別是哪幾個呢?
那么剛才大家回答的都很踴躍,我在這里對大家的支持配合表示感謝。大家出門旅游,其實最關心的就是天氣了,一個地方的天氣呢,總得是由當地的氣候來決定的。剛才我們有提到,如果條件許可,您可以在中國一天之內感受到四季,所以中國的氣候是復雜多樣的:自南向北依次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溫度帶,青藏高原為獨特的高寒氣候區(qū)。年降水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干濕狀況從東南到西北,大體分為濕潤區(qū)、半濕潤區(qū)、半干旱區(qū)、干旱區(qū)四個干濕區(qū)。
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一種主要的原因是我國地處獨特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所以受大陸季風和海洋季風兩種力量的作用明顯:大陸季風也就是冬季風帶來的偏北氣流寒冷干燥,海洋季風也就是夏季風帶來的偏南氣流則含有豐富的水汽??梢赃@樣說,季風氣候導致地區(qū)降水量的差異,而降水量的差異直接把我國分為三大自然區(qū):東部季風區(qū)、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和青藏高寒區(qū)。
一路走來,大家可以看到河川縱橫、湖泊星羅棋布。事實上,受地形和氣候影響,我們湖南乃至整個中國東南部的河流眾多、水系龐大,但到了中國西北地區(qū)就河流稀少,水網不發(fā)達了。雖然西北降水少,河流也少,但長江、黃河這兩條母親河以及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這些知名河流都發(fā)源于青藏高原。
好了,在進入前方加油站前的最后一個問題是:中國有哪些湖泊類型?主要分布在那里?請大家休息休息,我們再繼續(xù)聊。
四、對《仿真導游》教材編撰實例的解讀
《導游基礎》側重于陳列知識,而《仿真導游》側重于啟迪學習者運用知識。事實上,在導游實踐中,我們倡導作為一名導游,不論你的學歷有多高,也不論你實實在在擁有多少知識,能把你所知道的東西展示出來是最重要的。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的人才不是導游人才,至少不是導游資格證考試應該認定的合格導游員。為什么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山民、市民比大學生做導游更受游客歡迎,這些極端案例值得我們思考。著重培育和考核學生組合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不是著重學生死記硬背了多少知識應該成為導游教育乃至旅游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為了不引發(fā)太大的爭議,第三部分的編撰實例還是盡量把原《導游基礎》教材相應章節(jié)的知識點都囊括進去,但盡管如此,出于語言組織和實際需要,一些知識點還是未能展示出來,如果同仁合議認為應該保留,可以采用備注和注釋的形式陳列出來。這樣可以保證新教材的繼往開來了。
新教材的每一章都可以出這樣一道課后練習題:請你認真學習課文及進行一定量的課外延伸閱讀,在此基礎上,請你自創(chuàng)一篇跟本章內容相符的導游詞,并嘗試在課堂上進行模擬講解。
為了遷就和原教材的一致,編撰實例還不足夠精彩,但這只是為了說明問題,說明我們可以這樣寫教材,相信經過若干年和更多人的打磨,美輪美奐的《仿真導游》一定能夠橫空出世。
在全國導游教材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其他各省有實招的還不多,湖南既然有招,就應該先行先試。鄧小平同志教育我們說,錯了不要緊,錯了再改回來就是了。況且在眾目睽睽之下,錯也錯不到哪里去。一旦成功,則將極大提升導游講解水平和參與社會競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湖南省旅游局編.導游基礎[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劉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