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詳細地介紹了西安事變的前因、經過、結果及背景,但考證雖嚴謹,卻缺少大師應有的恢宏氣勢和全局視域。
關鍵詞:西安事變新探;楊奎松;評價
中圖分類號:K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9)-08-0054-02
《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一書詳細地介紹了西安事變的前因、經過、結果及背景。但筆者在感嘆作者考證之嚴謹時,又覺得缺少了大師應有的恢宏氣勢和全局視域。不過,此書無疑是西安事變研究領域中的上乘之作,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一、該書對史料的運用
作者引用的資料多樣詳實,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主要為一手資料。其中,檔案文獻有《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件選編》、《中國共產黨關于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俄羅斯當代歷史文獻保管與研究中心檔案》、《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等;回憶資料有《孔從周回憶錄》、《參加抗戰(zhàn)準備工作之回憶》、《西安事變與周恩來》、《張學良與西安事變》、《西安事變親歷記》等;專著有《一個西方記者眼中的西安事變》、《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斗爭紀實》、《張國燾和〈我的回憶〉》、《西安事變始末之研究》、《失去的機會?--戰(zhàn)時國共談判實錄》等;報刊資料有《文獻和研究》、《中共黨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
二、令筆者印象深刻或較新的觀點
1.中共從“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
在西安事變中,共產國際的態(tài)度即是中共的態(tài)度。國際在中共從 “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的轉變中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而中共這一態(tài)度的改變,又對西安事變的進程起到了巨大的影響。1936年8月29日,中央軍3師及一補充旅未跟張學良打招呼,便大舉開進東北軍的轄區(qū),且國民黨陜西省黨部便衣偵探密捕東北籍大學生,這些令張學良大受刺激。后經過中共干部的反復勸說,原本患得患失的張學良決心公開聯俄聯共。就在“西北大聯合”的車輪重新運轉時,共產國際8月15日的一封電報幾乎使中共完全改變了此前的計劃。這一指示批評中共中央“抗日反蔣”的方針、與張學良的聯合及要求停止蘇維埃制度,謀求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國防政府。[1]此后,“在共產國際已經決定了聯合蔣介石的方針之后,他們對中共聯合東北軍發(fā)動西北大聯合的計劃,仍然不能不表現出一種矛盾的心態(tài):一方面必須肯定必須聯合蔣介石的軍隊,盡可能停止與蔣介石軍隊的戰(zhàn)爭;一方面卻仍舊對紅軍與東北軍發(fā)動西北大聯合計劃的前景抱以某種企盼,希望這種發(fā)動能夠進行下去;一方面擔心這種發(fā)動能否爭取到部分蔣介石軍隊的參加;一方面卻又直截了當地要求中共‘應設法取得與東北軍共同進行抗日的發(fā)動’,而并不介意蔣系軍隊能否整個地響應?!盵2]筆者認為,這看似矛盾的意見,正是蘇聯復雜的國家利益之體現。首先,蘇聯并不信任張學良。早年,張氏父子依靠日本,疏遠蘇聯,后張學良發(fā)動“中東路事件”徹底與蘇聯鬧翻?!熬乓话恕睍r,蘇聯認為他更是“有無窮機會可以抵抗日本侵略,其士兵亦充滿抵抗之決心,然張將軍本人則一貫采取不抵抗政策。現在渠乃以抗日運動為投機,高揭抗日旗幟,實際則轉使中國分裂,使其更加騷亂,成為外國侵略者之犧牲品?!盵3]其次,蘇聯怕事變令中國更加分裂、混亂,讓日本可以騰出手來侵略蘇聯。中共與“已經把全民族的四分之三組織起來”[4]的蔣介石聯合,則有利于增強抵抗日本的力量。同時,莫斯科的決策者“從來把中國的'軍閥'看成是不可信任的投機者”,他們不可能放棄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支持。 [5]
當時中共把聯蔣與否定西北大聯合計劃機械的聯系起來。根據當時國共兩黨的實際情況,雙方力量極為懸殊,沒有對等合作的基礎。且西北各勢力已達成共識,聯合反蔣,若中共此時推出,今后如何在西北立足?如果繼續(xù)進行大聯合計劃,使蔣介石畏懼“三位一體”的實力而妥協(xié),那樣蔣答應抗日的機會可能更大。
2.東北軍對紅軍進攻的失敗
“‘九一八’后在關內之東北軍,約有三十萬左右。除萬福麟部五十三軍共四個師駐河北保定一帶,另有黃永安(號大定)之炮六旅駐防洛陽未開入陜甘而外,其余包括于學忠部五十一軍共三個師,董英斌的五十七軍共六個師,王以哲的六十七軍共四個師,另有張廷樞(張作相之子)的一個師(后由霍守義接充)和劉多荃的一個師(即百零五師,共三個旅,實際他每個旅等于一個師,亦即三個師的兵力),加以何柱國的騎兵軍共五個師,再加上三個獨立炮兵旅和一個輜重大隊、一個工兵團等,總共約二十萬左右,均于一九三五年的五月到十一月末,先后開入陜甘邊境,聲勢之大,可想而知?!盵6]
而此時,陜北紅軍在規(guī)模上要遜色的多,且武器匱乏。一軍團約八千人、十五軍團約六千人、各直屬部隊約七千二百人,以上正規(guī)紅軍總共有兩萬一千余人,地方部隊總計六千余人。武器在正規(guī)紅軍中,步槍約及全部人數之半,在地方部隊約超過五分之二。子彈也是相當缺乏,正規(guī)紅軍每槍平均不及四十發(fā),地方部隊僅十余發(fā)或二十余發(fā)不等。[7]
東北軍與紅軍對比在人數、裝備上是占絕對優(yōu)勢的。但結果是那么出人意料,這值得我們去思考。我看了些材料,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東北軍的戰(zhàn)術陳舊,窮于應付,而紅軍戰(zhàn)法靈活多變,以靜制動,打了就跑。東北軍“習慣于打正規(guī)戰(zhàn),紅軍卻不這樣,紅軍沒有陣地,沒有防區(qū),完全以游擊方式,來去無常,行動飄忽”,東北軍“各有防區(qū),各有陣地,不能隨意調動,又無法尋找目標主動出擊,象一塊肥肉一樣擺在那里,說不定什么時候,”紅軍就來偷襲,“搶了武器給養(yǎng)就跑,等調動部隊去追,連影子也沒有了?!?[8]
其次,老百姓歡迎共產黨,自動支援,兵民好像一家,情報靈通,而見到東北軍就爭相逃避。“紅軍所到之處,如魚在水中游,游泳自如;”而“東北軍每到一個地方,如涸轍之魚,動也動不得?!?[9]
還有,紅軍將士都是身經百戰(zhàn),經過千錘百煉的,戰(zhàn)術素養(yǎng)相當高。在這方面,東北軍等地方軍閥部隊就差得多了。盡管奉系軍官中,“2/3的師長和旅長、3/4的團長、以及幾乎所有的(93%)中校以上的軍官,都受過一定的教育?!?[10]但東北軍政界認為父死子繼是理所當然的,[12]大量紈绔子弟位居高位。張作相、湯玉麟、孫烈臣等老臣宿將基本沒有文化。連趕大車出身的牛元峰,也能當上一零九師師長。且“下級軍官和絕大多數士兵中文盲占很大比例,并且缺乏技術訓練?!盵13]
所以,東北軍在紅軍連續(xù)打擊下,實力一點點被消耗,士氣也逐漸瓦解。
3.蘇區(qū)環(huán)境之困難
當時蘇區(qū)版圖相當狹小,北不出寧夏,東不出山西,東西最長處有1200余里,南北600余里?!罢麄€蘇區(qū)的特點是:(1)地形則山多溝深,林稀水缺,土質松,人戶少,交通運輸極不便。北部靠近蒙地,更多沙地,均不宜大部隊運動。(2)人口極稀,總計不過40余萬,除沿黃河西岸外,一般村莊少超過四五十家以上的,即使在大道上亦常四十里無人家。陜甘蘇區(qū)內當紅軍的已超過3萬,紅屬與人口比例超過江西蘇區(qū)。(3)物產一般貧乏,農產除小米外,賣及雜糧均缺,不能供給大軍久駐。特產除沿河西產煤及煤油(現入敵手),鹽池產鹽,一般的蓄羊外,無其他大宗出口。由于國民黨對蘇區(qū)實行封鎖的原因,這里的商業(yè)更加蕭條,只有東北軍防線及內蒙古等少數地區(qū)尚有些商業(yè)來往,然而它也只能部分地滿足紅軍及機關需要,并且需要現洋及白票交易,”[14]而蘇區(qū)當時已沒有現款了。在這種情況下,紅軍只能靠戰(zhàn)爭或蘇聯的援助解決生存問題。
參考文獻:
[1][2][5][14]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江蘇人民出版,2006年版,第177-178,183-184,450,152頁。
[3]《蘇聯對西安事變之觀察》,西北大學歷史系中國現代史教研室,西安地質學院中共黨史組,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合編:《西安事變資料選輯》,第153頁。
[4]《季米特洛夫在共產國際執(zhí)行會書記處討論中國問題會議上的發(fā)言》,1936年7月23日,載《中共黨史研究》,1988(2).
[6]高崇民遺稿:《西安事變雜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西安事變資料》第二輯,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頁。
[7]中心檔案,495/74/281,轉引自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153頁。
[8][9]何柱國:《憶張學良將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西安事變資料》第二輯,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6頁,第77頁。
[10][13]齊錫生:《中國的軍閥政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96,101頁。
[12]何柱國:《憶張學良將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西安事變資料》第二輯,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0頁。
責任編輯:劉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