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九歌》是屈原根據(jù)民間祭神樂歌加工而成的?!秶鴼憽肥堑磕詈唾濏灋槌鴳?zhàn)死的將士。其余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念,表現(xiàn)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痛。
關(guān)鍵詞:祭祀天神、祭祀地祇、祭祀人鬼
中圖分類號:I20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9)-08-0053-02
《九歌》是屈原流放江南沅湘流域時,在當?shù)孛耖g流傳的原始《九歌》基礎(chǔ)上再創(chuàng)造的一組帶有“巫風”迎神、送神、頌神、娛神色彩的祭歌。
《九歌》共十一篇,《禮魂》為送神曲,其余十篇則主祭一神,大致可分三類:一、祭祀天神的:《東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東君》。二、祭祀地祇的:《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三、祭祀人鬼的:《國殤》《九歌》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意境飄渺,情調(diào)纏綿,語言優(yōu)美,風格綺靡。它雖是祠祀神靈的祭歌,但其中的神靈已改變了那種踞人類之上,主宰著人類命運的令人恐懼、敬畏的兇惡形象,并且變?yōu)槿藗兛捎H可近可愛的朋友了。《九歌》所描述的,雖是天上地下神靈的形象,表達的卻是人間世人的情思?!毒鸥琛废胂筘S富,言辭優(yōu)美絢麗,風格清新別致,尤其是描寫人神之戀艱難痛苦的詩歌,充滿了濃郁的悲情色彩,藝術(shù)造詣極高。
一、祭祀天神
1.東皇太一
《東皇太一》就是祭祀楚人最尊貴的天神的祭歌。傳說東皇太一是造天地,化萬物的天帝。他“主使十六神,知風雨、水旱、地震、海嘯、兵革、饑饉、疾疫”,為“天地之本”,是楚國人民信仰的至高無上的尊神。全詩通過一系列熱鬧而恭敬的娛神歌舞場面的描寫和對天神的虔誠祝頌,反映了當時楚國人民祈求天神,上蒼庇佑,賜給人民人壽年豐,消災(zāi)免難的良好愿望以及詩人希望楚國富國強兵的真摯情感。
2.云中君
傳說云神“云中君”又叫“豐隆”(雷神、電神)、屏翳(云神、雨神)。屈原的《云中君》是祠祀云雨雷電之神的祭歌,整首詩寫得華采若英、靈動飛揚。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神的殷切希望,敬重和深深懷念。
3.大司命
大司命是傳說中掌管人間壽夭生死的神。大司命雖然是自然和山川神祇,但由于楚國人民把竈神祀奉為司命(又稱九天司命),而竈神又是炎帝神農(nóng)而所托,故而在楚國人民心中,大司命自然便是宗祖神靈了。詩中描寫了大司命的威嚴、神秘和冷酷,表現(xiàn)了楚國人民熱愛生活,祈求長壽、追求幸福、珍愛生命的美好愿望以及詩人忠君愛國、懷才不遇、無由上達,其理想與抱負無從實現(xiàn)的苦悶心情。
4.少司命
少司命相傳是主宰人間子嗣生育和兒童命運的女神。少司命撫馭彗星、辣劍擁艾、荷衣蕙帶、出沒云際,是一位美麗、善良、溫柔、端莊、慈愛、勇敢、剛毅的愛神。全詩充滿了對神的愛悅之詞,祈求少司命降臨人間,保佑子孫繁茂、種族興旺。
5.東君
東君傳說是太陽神。本詩是祭祀太陽神的祭歌,也是禮贊太陽神的頌歌。詩中以大膽的想象表現(xiàn)了太陽神東君的正直、勇武、剛毅、豪邁、光明、坦蕩、多情,構(gòu)思從神話中來,而又無一不與自然現(xiàn)象吻合。全詩場面繁華熱烈、風格雄奇瑰麗。
二、祭祀地祇
1.湘君、湘夫人
湘君、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民間崇拜湘江,把它視若神明,并幻想出湘江男女夫婦之神,這也反映了初民對自然界的崇拜。另一種說法是相傳帝堯的女兒娥皇、女英為舜的二妃,大舜南巡病死,葬在九嶷山,二妃驚悉,悲痛欲絕,最后投江自盡而成為湘水女神。
詩人用浪漫抒情手法和清新典麗的語言,如癡如醉、如泣如訴地抒發(fā)了對湘君、湘夫人兩位美麗、多情女神的思念和愛慕之情。
2.河伯
一曰黃河之神,即河神。
二曰洞庭湖水神。
該詩描寫了河伯與其情侶一起游九河,登昆侖、戲河渚、別南浦的美好幸福生活和真摯的愛情故事。
3.山鬼
一說即山神,或說即楚襄王所夢的巫山神女。
另一說為女山神即“小山娘娘”。是一位美麗窈窕、端莊秀麗、多愁善感的少女,為追慕少年男子的美麗傳說及相關(guān)故事來進行藝術(shù)加工整理創(chuàng)作的。
三、祭祀人鬼
1.國殤
是祠祀陣亡將士的祭歌。國殤是指為國犧牲的將士而言,即是一首悼念陣亡將士的祭歌,也是一首發(fā)揚蹈厲、鼓舞士氣的戰(zhàn)歌。詩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忠誠、勇武、威毅、剛強的悲劇性“鬼雄”形象,表現(xiàn)了楚國將士保家衛(wèi)國、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盡管戰(zhàn)爭殘酷激烈,并且慘遭失敗,(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但詩中毫無感傷和悲觀情緒。全詩風格剛健悲壯、慷慨激昂,是一首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頌歌。
2.禮魂
該詩是《九歌》的送神曲,魂,也就是神,因為前面十篇所祭祀的包括天神、地祇、人鬼,所以言魂而言神。祭祀是一種典禮,送神是祭祀中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以把送神說成“禮魂”?!抖Y魂》是祭祀前面十神結(jié)束后的安魂歌,合奏曲、狂歡舞、場面宏大、氣氛熱烈、情緒歡快,表現(xiàn)了人們對生活、對未來充滿自信,同時也表達了人們祈求神靈永遠保佑的美好愿望。
屈原創(chuàng)作《九歌》,其目的在于改革禮樂,推行文治,同時也想顯示楚人遠依于夏族的文化優(yōu)越感,及意欲與其它國家在文化上爭短長的時代心理。
屈原寫《九歌》,不僅有自然美,而且諸神都有內(nèi)在美。它們大都忠于職守,隱惡揚善、除暴安民,而這些也正是正人君子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崇高情操。春秋戰(zhàn)國時代,“美”與“善”是相輔相成的。屈原一生都在執(zhí)著地追求美,他忠于理想、潔身自好,作為楚國宗室大臣,眼見祖國政治混濁,民不聊生、國人多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主張廣施德政,聯(lián)齊抗秦、選舉賢能,振興楚國的“美政”理想,并為之奔走呼號,甚至以身相殉,其實《九歌》就是一曲善與美的頌歌。
《九歌》真摯曲折、扣人心弦。它以優(yōu)美動人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山川風物等為題材,用華美的語言、浪漫的手法、超人的想象,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藝術(shù)形象,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感和追求真理、不畏艱險、上下求索的不屈精神,它永遠是我國和世界詩歌史上一朵光彩奪目,永不凋謝的奇葩!
參考文獻:
[1]劉艷:美與善的頌歌--《九歌》新論
[2]劉毓慶:《山鬼考》
[3]韓高年:《九歌》的創(chuàng)作動機
[4]孫海沙:《詩經(jīng)》《九歌》愛情悲劇心理比較
[5]蔣南華:重讀《九歌》
責任編輯:劉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