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兒童福利的角度出發(fā),在對邊緣兒童概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詳細描述了邊緣兒童群體的構成。
關鍵詞:邊緣兒童;構成
中圖分類號:C9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9)-08-0030-02
中國兒童福利事業(yè)在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救濟院”和“救養(yǎng)院”等機構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的建設需要,仿照蘇聯(lián)模式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在大福利的概念下,我國兒童福利在教育、醫(yī)療、健康服務等領域成效斐然。然而,隨著社會流動與分化的加劇以及社會風氣的改變,某些兒童日益邊緣化,成為所謂的“邊緣兒童”。邊緣兒童的存在都極大地制約著我國兒童整體福利的改善,并影響到我國未來的發(fā)展。因此,如何正確認識“邊緣兒童”,并幫助其正常社會化,重返主流社會,共享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已經成為急需妥善解決的議題。
一、研究背景
“邊緣兒童”這一概念在一些非學術性的文章或刊物中出現頻率較高,通常被用來描述一些處于弱勢地位的兒童,或者是一些行為偏差的兒童。學術界集中討論邊緣兒童的論述較少,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1.從教育學的角度論述邊緣兒童的成因以及治療方法(邱學青,2007)[1], 2.從比較研究的角度,介紹國外預防兒童邊緣化的做法(沈高超,2006)[2]。然而這些研究對于邊緣兒童的定義過于狹隘,這種狹隘的理解導致有效解決邊緣兒童問題的方法過于單一,本文將從兒童福利的角度,對“邊緣兒童”進行界定,并描述其構成,希冀能對該問題的妥善解決有所裨益。
二、邊緣兒童的定義
對偏正名詞“邊緣兒童”的界定可以從對“邊緣”的理解入手。社會學認為,邊緣與中心或是主流是一對相對的范疇,或者說,邊緣就是一種非主流的狀態(tài),這種非主流的狀態(tài)可能是被動排斥的,也可能是主動疏離的;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養(yǎng)成的,表現為生活方式、價值理念、行為特征等文化方面的特征與主流文化之間的差異。然而,這種差異并非絕對地導致邊緣狀態(tài)。只有不被承認的或是被忽視的差異才導致邊緣狀態(tài)。必須指出的是,本文所討論是差異僅指后天習得的差異,先天性神經系統(tǒng)的疾病導致的行為偏差不在本文所討論的范圍之內。
關于兒童的爭議主要是集中在兒童年齡的起止時段上。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認為,18歲以下所有人員均屬兒童③[3];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兒童福利法》規(guī)定,兒童系指未滿12歲之人[4];本文參照國家統(tǒng)計標準,認為十四周歲以下者為兒童。
綜合以上,邊緣兒童是指那些在生活方式、價值理念、行為特征等文化方面與主流存在差異,且較少受到關注或不被認可的十四周歲以下的社會成員。
三、邊緣兒童的構成
由于邊緣化的成因不同,邊緣兒童也表現出明顯的分類趨勢。大體而言,邊緣兒童由以下一些兒童構成。
1.流浪兒童
據民政部門估計,1997年全國約有流浪兒童15萬人次,15歲以下的占90%以上。其中主要是因為經濟困難和家庭關系緊張而流浪,此外,學校處境及兒童自身心理原因造成的流浪也占一定比重。根據《未成年保護法》規(guī)定,民政部門應對流浪兒童負責。1995年以來,民政部投入資金8000萬元,建成72個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為流浪兒童提供健康檢查、醫(yī)療、衣、食、住、非正式教育、心理咨詢和行為偏差矯治等多方面的服務。
流浪兒童問題已經引起我國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然而,目前我國實行的救助保護措施還存在許多不足?,F存流浪兒童救助保護服務主要是以全國各地救助保護中心為主的機構性服務,機構服務的數量、地域空間布局和質量亟待提高,相關家庭支援服務、福利政策服務和法律保護服務尚不足夠,嚴重缺乏??梢哉f,絕大多數流浪兒童尚未納入社會安全網的保護下。
2.流動兒童
流動兒童不同于流浪兒童,他們跟隨其監(jiān)護人在地區(qū)之間遷徙。在大部分情況下,流動兒童就是指從農村流動至城市的兒童.據統(tǒng)計,在流動大軍中,大約有三百多萬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隨同其父母一起流入城市中。以上海為例,2001年達20余萬。流動兒童或者在家鄉(xiāng)出生被父母帶到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而繼續(xù)留在城市,成為流動人口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是在城市里成長起來的一代,卻有著與城市兒童不同的成長性。
值得一提的是流動兒童處于義務教育階段。鑒于教育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性與現行教育政策的弊端,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遠未完滿解決,尚需政府和社會各界予以更多的關注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
3.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也是伴隨人口流動加劇的而出現的一類群體。與流動兒童不同的是,留守兒童并未跟隨父母流動,而是選擇留在了其戶籍所在地。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流動人口開始大規(guī)模出現以來,留守兒童就產生了,但作為一個面臨突出問題而引起社會關注的群體,他們是在2004年以后才引起了廣泛的注意。2004年開學伊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全國性報刊大規(guī)模地報道了留守兒童在學業(yè)、生活及性格培養(yǎng)等方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目前,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其非正常的成長過程中。留守兒童的問題主要集中由于在成長期間與父母分開而導致的學習問題、生活問題與交往問題。
4.殘疾兒童
殘疾兒童是指那天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在智能或是體能上均有障礙或是一方有障礙的兒童。雖然我國政府、社會對殘疾兒童傾投了巨大的關心,但是仍然無法阻礙殘疾兒童的邊緣化。這表現在,一、殘疾兒童更易受到拋棄;二、殘疾兒童更易受到歧視,更易產生自卑心理。三、殘疾兒童的受教育狀況令人堪憂?!皻埣矁和x務教育率仍然偏低”是主要表現之一。我國從80年代開始進行輕度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試點,以北京市為例,試點5年以來,北京市的殘疾兒童入學率從64.12%達到90.98%,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隨班就讀是一項社會性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全社會的支持與幫助,而人們對殘疾兒童和隨班就讀的態(tài)度是影響殘疾兒童個體發(fā)展以及隨班就讀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5.孤兒
指那些被遺棄或是在成長過程中失去雙親、無撫養(yǎng)人的一類兒童。這些兒童或入住專門的兒童福利院,或入住綜合性福利院的兒童部。這些機構提供綜合福利,不僅包括生活照顧,還包括所有的日常生活物質資料,并提供教育和醫(yī)療待遇,對殘疾孤兒則提供康復服務。對那些失去家庭照顧和有先天或后天殘疾的兒童來說,這種綜合性福利是比較有效的,有利于資源調配和兒童服務規(guī)模效率的提高。但其缺點也是明顯的,其中最大的缺點在于這種集中的院舍式照顧使兒童不能感受到家庭式的生活,可能不利于其身心成長。同時,我國財政對兒童福利院的支持力度不夠,在兒童數量和需要增加的情況下,無法及時、充分地滿足他們的要求。
6.貧困兒童
指那些處于貧困家庭中的兒童。家庭的貧困限制其發(fā)展的可能,從而處于社會的邊緣地帶。隨著對貧困概念理解的深入,人們意識到貧困不僅是一種經濟狀態(tài),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狀態(tài)。貧困與其說是個人因素所致,不如說是個人之外的社會因素所致。貧困不僅導致人的健康狀況不佳,更嚴重的是,它帶來了足以威脅穩(wěn)定的社會排斥。因此,人們制定了各種反貧困的社會政策,統(tǒng)稱為社會融入政策,其中就包括反兒童貧困化的社會融入計劃。這些計劃以提高兒童所在家庭或是其父母的福利為手段間接提高兒童福利,幫助其更好的融入主流社會。這些計劃自實施以來,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
7.受虐兒童
受虐兒童是指遭受虐待的兒童。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兒童虐待的定義為“指對兒童有義務撫養(yǎng),監(jiān)管及有操縱權的人作出的足以對兒童的健康、生存、生長發(fā)育及尊嚴造成實際或潛在傷害的行為,包括各種形式的軀體和/或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視及經濟剝削。[5]⑤兒童虐待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廣泛存在于人類社會中。有研究指出,“在2000年,約有57000名兒童被殺害,其中0-4歲幼兒的危險性最高。更多的兒童遭受非致死性的暴力和忽視?!盵6]在中國,兒童虐待現象也屢見不鮮。據中國臺灣省“內政部”公布最新資料顯示,島內虐童案層出不窮。光是2006年就發(fā)生1萬多起虐童案,平均每天至少有27名兒童被虐待。[7]在廣州市進行的一項針對兒童虐待的調查數據顯示,4 585名初中生近6個月內遭受言語/精神、軀體和性虐待的發(fā)生率分別為79. 5%, 27. 4%和0. 5%;平均每人遭受2. 75種不同形式言語/精神虐待。[8]兒童虐待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除了可能造成明顯的身體傷害之外,還會造成受虐兒童的心理扭曲與人格障礙,危害其健康成長。有研究顯示,曾遭受兒童虐待者人格障礙發(fā)生率是無兒童虐待史者的4倍。
自上個世紀60年代兒童受虐現象走入公眾視野以來,人們對兒童受虐現象的理解也日趨理性,認為兒童受虐現象成為已經一個公共衛(wèi)生問題。政府部門與各種社會組織介入到與兒童受虐相關的一系列工作當中,積極幫助受虐兒童及其家庭,在兒童虐待現象的預防與救助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邱學青.論邊緣兒童產生的原因及其游戲治療[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2]沈高超.英國政府投入大筆資金救助邊緣兒童[J].中國社會報,2006-11-23:P8
[3]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權利公約[M].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1992.2.
[4]臺灣內政部編.社會福利法規(guī)[M].內政部,1981.1.
[5]WorldHealth Organization(WHO).Report of the consultation on child abuse prevention.Geneva,1999:29-31.
[6]參見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在2002年出版的《世界暴力與衛(wèi)生報告》;
[7]中國江蘇網,[OL].http://www.jschina.com.cn/gb/jschina/society/node21676/userobject1ai1466564.html,
[8]許曉君,陳維清,韓珂,文孝忠,黃志威,李大撥.廣州市初中學生家庭虐待流行現狀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6):515頁
責任編輯:李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