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中國本土能夠誕生一位諾貝爾學獎獲得者?”這是縈繞在當代每一位國人心頭的困惑,也是一個東方大國的尷尬,中國人是聰明的,這是世界公認的事實,但為什么一百多年來中國本土卻誕生不了一位諾貝爾學獎獲得者,究其根源,筆者認為,還是出在中國的教育仍然是傳統(tǒng)的接受式教育,強調模仿、重復、強化和接受,教育出來的學生普遍缺乏創(chuàng)造力,學生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競爭力。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宰,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探究問題各展所能
(1)問題的選擇可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相聯系。讓學生用自己的思考與心靈去體驗、去發(fā)現,充分發(fā)揮學生各自的潛能和聰明才智。如對《圖形的旋轉》進行研究時,可以鼓勵學生結合各自生活體驗,動手操作,自己觀察,得出結論。
(2)在設計問題情景時可融入開放性理念,讓學生根據實際經驗多途徑找到答案,如用小正方形拼大正方形這個問題,可將結論設計為開放性,學生可通過自己動手拼一拼,得出結論,再通過學生回答,層層深入,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3)設計問題注意貼近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問題設計過高則有可能使學生失去興趣,從而失去探究的意義。
二、開放教學時空,師生充分互動交流
(1)在教學中可根據探究的需要,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教師只有在學生困難的地方,作必要的講解疏通,有時教學時空可以更開放些,可完全突破45分鐘課堂時間的限制,根據教學需要延伸至課外、校外,學生可以走出教室、走向社會收集資料,不受時間、人數限制,只要能探究出問題的本質就可讓學生大膽去操作實踐、討論爭辯。
(2)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溶入學生中去,學會觀察和傾聽,承認自己的不足,以平和的心態(tài)參與學生的討論,傾聽學生的心聲,事實證明,教師講清楚不如學生想清楚。
三、及時給探究過程作出正確的評價
(1)學生自我評價。自我評價能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探究活動、促進主動發(fā)展,同時可以對自己的學習情趣、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效果進行審視,不斷改進參與方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2)學生相互評價。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相互肯定和指正,讓新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相互碰撞,這樣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知識具有整體性、連貫性和條理性,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克服困難的良好習慣。
(3)教師對學生評價。學生往往關注教師的自己的評價,教師的評價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進今后的學習方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研究式教育,鼓勵學生百花齊放,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將我們帶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和天地,它摒棄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一次根本性的變革。同時,這種全新教學方式也給我們教師帶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激勵著我們在教學業(yè)務、教學藝術以及青少年心理學方面努力求索,使自己成為這種教學方式成功的駕馭者和實踐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水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