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赫哲族有著豐富的紋飾文化,是在原始漁獵經(jīng)濟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它和薩滿教文化有著密切關(guān)系,是極具民族性、地方性的東北亞狩獵民族紋飾文化。
關(guān)鍵詞:赫哲族;傳統(tǒng)紋飾;民族美術(shù)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8—0127—01
一、巖畫紋飾
巖畫是原始人的繪畫藝術(shù),有較深刻的內(nèi)涵,是當(dāng)時歷史和生活的真實記錄。在原始赫哲人聚居地的一些演化中,有“太陽、馬、騎手、猛虎等刻像”。[1]這些巖畫十分古樸生動,線條準確自如。尤其是猛虎,呈跳躍姿態(tài),身上的紋飾使用了較為抽象的菱形網(wǎng)紋。巖畫中出現(xiàn)的太陽、馬等形象,是原始人思想感情的一種表現(xiàn),并不是單純?yōu)榱嗣赖男枰?,而是與當(dāng)時的自然崇拜和動物崇拜的原始觀念分不開的,同時也反映出當(dāng)時部落狩獵的需要。“他們崇拜太陽,認為自己是太陽和月亮的后代,這雖然是神話傳說,但在某種意義上表現(xiàn)了赫哲先人對生命的源泉——太陽神的崇拜?!盵2]馬是他們當(dāng)時狩獵的重要工具,虎是森林之王,是最難捕獲的動物,由恐懼而產(chǎn)生敬畏,視之為“山神爺”加以崇拜,祈求狩獵能平安、豐收,所以會有對它們的崇拜心理。
二、信仰用具紋飾
赫哲族最早的神偶是石頭神偶,稱“卓碌瑪瑪”、“卓碌瑪發(fā)”,即石頭老太太、石頭老頭。石頭崇拜,是對大自然崇拜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屬于原始自然崇拜的范疇。50年代初,在黑龍江同江縣街津口村北有一個克馬廟,廟內(nèi)供奉著尖頂?shù)氖^老頭和平頂?shù)氖^老太太神偶。這些石頭神偶和簡單的紋飾,真實地反映了該族人民的自然崇拜意識。木雕神偶各種各樣,主要的有始祖神“大老人”,有在神樹上刻成人臉輪廓的天神,有僅次于天神的“吉星神”,有狩獵時祭祀用的木刻“獵神”,有披熊皮的熊神……其中獵神有馬神、虎神、狼神、狗神、野豬神、龜神、蛙神、刺猾神和鱉神等。這些神偶平時放在神偶袋里,以備打獵前祭拜獵神時用,其目的是向神乞求,為了多打獵物,保佑平安。眾多的動物神偶,清楚地反映了該族先人的動物崇拜觀念。
三、生產(chǎn)工具紋飾
帶有生產(chǎn)印跡的赫哲組紋飾有:魚鱗紋、魚網(wǎng)紋、水波紋、鹿紋、鳥紋、虎紋、鷹紋和花草紋等。我國考古工作者挖掘出的一些赫哲人早年用過的箭頭、刀板、骨針筒上刻有方格紋、菱形紋和波浪紋[3],還有些骨制品上“刻有成對兒排列的群鳥圖像,鳥兒兩兩相對,鳥頭垂向野草,鳥的翅膀由細線條組成,還有的刻有“把頭分別轉(zhuǎn)向左邊和右邊的長頸鳥,這些鳥的圖像都是由線條構(gòu)成的”[4]。俄羅斯民族學(xué)家洛帕京在1925年調(diào)查黑龍江沿岸的那乃族時發(fā)現(xiàn),“那乃人把鳥、魚、龍、蛇、蛙、野雞、野雁、松鼠和蝴蝶等圖像用于裝飾藝術(shù)”,聯(lián)想到那乃人關(guān)于禽造大地的神話,我們可以看出那乃人的禽鳥紋飾和圖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那乃人的神話世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四、生活用具紋飾
赫哲族早年的服飾,在史籍中多有記載。清代曹廷杰的《西伯利東偏紀要》中講:赫哲人的服飾喜歡用紫色的袖口,上面縫有彩色花帶二、三寸。衣服的襟口、袖口、托領(lǐng)、前胸和后背上都有云紋和各種野獸圖案。有的還買絳子鑲在衣服邊口,用貝殼連在一起縫在衣服的下邊緣,顯得古樸美觀,獨具特色。赫哲族日常穿的魚皮褲、獸皮衣褲、魚皮靴子、樺皮帽子繡有旋渦紋、帶狀紋、圓形紋、螺旋紋、菱形紋等。這些紋飾是由蛇、鳥、獸、魚等動物圖案的抽象幾何圖形化演變而成,含有對動物圖騰崇拜的深層含義。在赫哲人那里,帶鹿角的薩滿神帽最能說明這個問題,這正是先民們圖騰崇拜的反映。那乃——赫哲人的薩滿神服的“后背上都飾有虎像,在胸巾上飾有摹擬虎頭像”。這種虎形圖騰像和這個民族把虎看作是自己的圖騰有關(guān)。
赫哲族日常生活用的盒、碗、杯、碟、鏟、構(gòu)、匙、漏斗、水桶和衣箱等數(shù)十種器皿中,有三角紋、曲線紋、直線紋、波浪紋、菱形紋、矩形紋和圓形紋等幾何形紋樣;有鹿形紋、馬形紋、狗形紋、花草紋、葉子紋、樹形紋等動植物紋樣。俄羅斯學(xué)者洛帕京在他的著作《果爾特人》中曾介紹:“那乃人婦女先用拇指甲或壓刀背劃壓出紋樣,然后用壓刀把紋樣進行強壓。樺皮很容易被壓出花紋來,并且能長久保留加工后的痕跡。那乃人常為樺皮制品裝飾一些附加雕刻的,把它粘固或縫連在樺皮制品上?!?/p>
綜上,赫哲人早期大都使用的是抽象幾何紋飾,隨著生產(chǎn)和審美的發(fā)展,紋飾也由原來的簡單幾何形演變?yōu)楹髞淼膭游?、植物紋飾,這可能多少受到了中原文化的一定影響。赫哲族紋飾對黑龍江流域民族美術(shù)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杰列維揚科.黑龍江沿岸的部落[M].林樹山,姚鳳編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2]徐昌漢,黃任遠.赫哲族文學(xué)[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1.
[3]蘇日臺.狩獵民族原始藝術(shù)[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
[4]施天堡.果爾特人[M].[俄]哈巴羅夫斯克:哈巴羅夫斯克出版社,1993.
(責(zé)任編輯/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