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浪乞討現(xiàn)象在當代中國的大量涌現(xiàn)引發(fā)了諸多社會問題,社會問題是社會矛盾的外化和表現(xiàn)形式。當前亟待解決的任務之一就是優(yōu)化我國流浪乞討救助文化建設,具體內容包括:厘清并確立我國救助管理的價值準則;注重并引導救助對象的主體建設;培育并推廣社會的慈善救助行為。
關鍵詞:流浪乞討現(xiàn)象;社會救助;社會慈善行為
中圖分類號:C913.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8—0083—02
社會問題是社會矛盾的外化和表現(xiàn)形式。流浪乞討現(xiàn)象在當代中國的大量涌現(xiàn)惡化了城市文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農(nóng)村社會的沖擊日益加劇;削弱了社會大眾的同情心及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與救助;影響社會穩(wěn)定;導致人性扭曲與異化,并引發(fā)其他社會問題等。探尋我國流浪乞討群體于當代形成的原因,則主要包括:貧困及資源配置失衡;流動失范造成生存狀況惡劣;邊緣地位遭受多重剝奪,邊緣人格強化了乞討心理;家庭貧困成員無法維持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救助機制不完善。而解決大量充斥社會生活中的流浪乞討現(xiàn)象,除了從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入手之外,持續(xù)優(yōu)化我國流浪乞討救助文化建設顯然也是完成這一社會救助使命的題中之義。
一、理清并確立我國救助管理的價值準則
價值建設是制度建設的基礎。當代中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區(qū)分不同的救助責任、確定救助目標、規(guī)范執(zhí)行機構的行為、安排專項經(jīng)費、設置救助行動架構等。解決這些問題都必須面對一個核心概念——“應該如何去做”,而價值就是關于應該如何去做的準則。救助的價值建設,就是把針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辦法中體現(xiàn)的價值(應然的),轉化為實際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實然的)的過程。它涉及救助理念、救助方法和救助目標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樹立政府、社區(qū)、機構、公眾共同救助的理念
要形成政府、社區(qū)、社會團體、公眾的共同救助,其關鍵在于確定不同救助主體的不同責任,責任明確才能救助有效。因而,這一理念的主要內容包括:政府的責任在于制定政策法規(guī)、提供物質幫助、倡導救助理念和培育社會救助組織;社區(qū)的救助責任在于動員社會資源、建立社會救助支持網(wǎng)絡和充分發(fā)揮專業(yè)社會工作者的作用;機構的救助責任在于提供具體的專業(yè)化救助項目、設計適合不同需要的救助品、健全救助管理網(wǎng)絡系統(tǒng)建設;公眾的救助責任在于以平等的態(tài)度接納和關愛流浪乞討者并向他們提供理性救助,如在固定地點、固定時間向固定機構捐贈已成世界范圍內普遍推行的公民捐贈行為,還有培養(yǎng)公民以志愿者身份參與救助等。
(二)推行救難、解困、學習和發(fā)展的分類救助方法
救難的救助方法主要包括:各級政府設置的慈善機構應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食有所供、居有所屋、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死有所葬的各種收養(yǎng)服務,不能讓他們因無依無靠而流浪街頭。
解困的救助方法主要包括:對陷于生存危機和當前生活質量惡劣(無經(jīng)濟來源,無固定住處,無職業(yè),無可投靠的親朋好友,無社會資本)的流浪乞討人員進行實物和資金援助。
學習與培訓的救助方法主要包括:引導流浪乞討人員學會與他人正常交往,學習社會規(guī)則,學習自我約束;引導他們學習一般性知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便于實現(xiàn)自身轉型;引導他們接受訓練和學習勞動,過上對社會、對國家有益的生活。
發(fā)展的救助方法主要包括:增加知識和技能,增強克服不利因素的能力,轉變社會認知,增強與社會的溝通與聯(lián)系等,都在發(fā)展之列??梢哉f,幫助流浪乞討人員獲得發(fā)展,使他們能適應社會和新的生活,才能擺脫對流浪乞討惡劣習慣的依賴,從而實現(xiàn)救助工作中“被救助者自助”的最高目標。
(三)實現(xiàn)保障生存、扶持自立、反貧困的救助目標
作為社會保障法律體系中的最基礎部分,社會救濟是社會保障最低層次的工作,是保障社會成員生存權利的最后一道防線,因而社會救助適合每一個普通的社會成員,當然也包括救助流浪乞討人員在內。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所要實現(xiàn)的價值目標應具體設定為:
首先,以保障生存為基礎。保障生存權是保障與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宜的生活水平,保障公民的生存權是國家的責任,也體現(xiàn)了公民的底線公平。
其次,以扶持自立為目標。社會救助不是恩賜、施舍、憐憫,而是通過“勞動自救”、“以工代賑”、“教育培訓”等方式,幫助流浪乞討人員重拾生活的能力,應讓他們感到自己獲得的救助是勞動酬勞,以維護他們的自尊自信。
最后,以反貧困為責任。流浪乞討的生成根源在于貧困,而扶貧濟困是政府乃至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只有確實做到規(guī)劃、資金、物資及幫扶措施等落實到戶到人,才能解決貧困問題。
二、注重并引導救助對象的主體建設
流浪乞討者是弱勢群體中的底層群體,他們中不僅存在貧困現(xiàn)象、疾病現(xiàn)象、無所歸依現(xiàn)象、無保障現(xiàn)象等生存困難,還存在甘心流浪乞討、無視自尊自強、將乞討作為賺錢的主要途徑,甚至有越軌行為表現(xiàn)等文化貧困現(xiàn)象,而后一種貧困是造成弱勢人群在貧弱的惡性循環(huán)中難以自拔的內在原因。要促使流浪乞討人員擺脫貧弱困境,向自立群體轉化,就必須從內部喚醒提升他們的自覺意識,即注重并引導救助對象的內在主體建設。
流浪乞討人員主體建設的內容包括:
(一)彰顯關愛與尊重并重、接納與救濟、安置兼顧的社會救助倫理
給予流浪乞討者以關愛、尊重、安置和救助,就是給予他們一種和諧寬容的生活環(huán)境,喚起他們對生命、對生活、對社會的熱愛,這種熱愛將會成為他們重建自尊自信的基礎。人有了自尊自信,才能發(fā)揮自強自律的精神。自我尊重與尊嚴,是當代社會應該向流浪乞討人員時刻傳遞的一種文化和生活理念。有了這種理念,流浪乞討者才能重塑主體性,并學會對生命、生活、社會、自然的感恩,從而自尊、自覺地生活。
(二)真情撫慰、注入生命關懷,給予必要的資源配置
以流浪乞討人員為對象進行的資源配置通常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從直接效果上講,應給予一下資源配置,使其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直接改變:提供滿足街頭生存的最低食物、御寒品、棲身地;提供標準化的救助站和救助設施;對符合申請條件的流浪者給予小額救助金;將最低生活保障金、農(nóng)村養(yǎng)老保障金納入農(nóng)村人口的資產(chǎn)配置項目中;農(nóng)村最低生活保障金要覆蓋流浪乞討人員,等等。從間接效果講,應提供社會支持系統(tǒng)和分類分層的救助項目,如提供資金援助、教育、開發(fā)、幫助、安置、勞動、收養(yǎng)等各種資源,將有限資源有針對性地提供給不同的人,等等。
(三)培養(yǎng)受助者的自身能力,并注意方式方法的選用
注重弱勢群體的能力培養(yǎng),是救助工作的目標,也是我國政府對救助工作提出的要求。流浪乞討人員居于弱勢群體的最底層,開發(fā)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并非容易之事,特別需要注意的還有方式方法的選擇。借鑒國際扶貧工作中的重要經(jīng)驗,對于流浪乞討人員可給予適度的精神或物質獎勵以資鼓勵,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參與發(fā)展過程”的機會,引導他們參與生產(chǎn),提高勞動生活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個人的生存狀況。
(四)提高行為自覺的認識,強化行為自覺地規(guī)范
引導受助者擺脫乞討的行為自覺需要一些觀念先行,如:救助是需要的,但救助是有限的,不可演變?yōu)榱晳T性“索要”心理;流浪乞討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應該允許一個人擁有選擇的權利,但絕不被提倡;流浪乞討生活方式被允許的界限,是通過這種方式能生存下去,等等。如果這種生活方式發(fā)展演變成為一種牟利的“職業(yè)”,甚至衍生出現(xiàn)代丐幫,那就必須強化行為自覺的規(guī)范,借助外界強制性措施進行修正。如可以運用社會工作的外展工作方法,引導街頭流浪乞討人員遵守公共秩序;包括不得在禁乞區(qū)行乞;不得假裝殘疾人行乞;不得以令人厭惡或欺詐的方法行乞;不得指使、威逼、教唆未成年人或他人行乞,等等。
三、培育并推廣社會的慈善救助行為
(一)詮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傳統(tǒng)救助思想
傳統(tǒng)文化在我國社會救助中的作用不容低估,詮釋中國文化對社會救助的影響主要包括:發(fā)揚人道,滿足人性的基本需求,反映在社會救助方面,就是指堅持通過滿足生存需要而“惠民”的思想,這種思想為中國慈善救助行為提供了文化基礎;對“孩無舉、貧無濟、老無依、病無療”等弱勢群體提供深層次服務,凸現(xiàn)中國福利思想的實踐化特征,使官員和百姓有所對照,施受公正;對貧困提供多元救濟與服務,繼承“極貧之民宜賑濟,遠地之民宜賑銀,垂死之民宜賑粥,疾病之民宜賑藥,務農(nóng)之民宜貸種”的不同救助方法。
(二)彰顯慈善組織作用,特別要保障民間慈善組織的自治地位
目前,活躍于社會各層面的慈善機構主要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基層社區(qū)的慈善組織;第二類是具有中介性質的慈善基金會;第三類是民辦的以服務為主的慈善機構。在社會救助事業(yè)中,除掉政府的捐贈由政府接受外,各種社會捐贈都會投向慈善組織,再由慈善組織向有需要的社會組織和個人施以援手。救助流浪乞討人員僅憑政府力量顯然是不夠的,需要更多的民間組織參與,更需要這些組織以自治的方式運作。它們既可以幫助政府解決問題,培養(yǎng)互助合作的精神,還能夠通過開發(fā)被救助者的自尊自強實現(xiàn)組織使命,因此政府應積極立法保障民間慈善組織的自治地位。
(三)引導公民參與救助,搭建捐贈信息平臺,讓救助者聲譽受益
公民參與慈善捐贈需要政府引導。對政府而言,這項工作具體包括:提高慈善信息服務水平,加強官方和民間信息統(tǒng)計工作,搭建并完善全國性的慈善信息服務平臺;公開、透明、及時公布捐贈信息,讓捐贈者知道自己的愛心用到哪里去了,用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引導公民參與慈善捐贈;不僅讓捐助者得到內心的平衡和崇高的享受,還要讓他們得到從自己的捐獻行為中可以預期的聲譽享受。
總之,提倡慈善組織進行有組織募捐,讓公眾參與到日常化、制度化的慈善捐贈中,通過解決流浪乞討現(xiàn)象的捐助活動將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促使富人奉獻更多資金來幫助這些困難人群,都是當代中國建設和諧社會所必需的。
參考文獻:
[1]洪大用.轉型時期中國社會救助[M].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
[2]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夏學鑾.社區(qū)照顧的理論、政策與實踐[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