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時候,國家還處在建設初期階段,吃飯分著吃,連豬肉都不是每餐的必上菜,就算過節(jié),能吃上一頓好肉都不是那么的容易,因為機緣,成都的家庭第一次和大閘蟹有了親密接觸。
大閘蟹這個詞是后來才知道的,但是我確認,30多年前吃的就是大閘蟹。
時間大概是1975年,那場大閘蟹的盛宴只所以能夠記憶猶新,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供應太緊張,幾乎所有的食品都要憑票供應,況且成都這個地方沒有大螃蟹吃,曾經在小河溝里撈出來的都是一些小蝦小蟹,直到有一天,母親單位一個同事去江蘇出差,帶回了四只大螃蟹,說是陽澄湖產的,拿到家里的時候,居然還是活的。
母親是江蘇人,小時候吃過很多大閘蟹,那么多年以后,在盆地中央的成都,在物質高度緊張的年代,在水產匱乏的地方,居然能夠有四只大閘蟹可吃。這幾重因素合在一起,造成了那一次家庭的大閘蟹筵席變成了一場我30多年以后記憶猶新的盛事。
父母下班了,我們放學了。廚房是和另一家人合用的,這天,廚房里圍了很多人,外婆找來了四節(jié)麻繩,很熟練得把四個大螃蟹五花大綁起來,只見那四只黑黑的螃蟹口吐泡沫又無可奈何,說實話,在那一刻,我的心里還動了兩分惻隱之心。母親在大鐵鍋里加上了水,然后用了一雙筷子架在上面,外婆把四只螃蟹次第擺在了筷子上。姐姐蓋上了鍋蓋,父親和哥哥往爐子里使勁加柴,鄰居們新奇又興奮。我什么也沒有做,只是把這個場面深深得印在了腦海里。
火很大,蒸汽四冒,大概十分鐘的樣子,外婆說,好了。母親揭開大鍋蓋。啊!一屋子的人發(fā)出了驚呼,四只大大的螃蟹已經變成了金黃色,一股我從來沒有聞到過的香味撲鼻而來。
一大家人圍在飯桌上,母親把早已經準備好的醋和生姜粒兌好,放在一個個的小碗里,然后,以她為示范,教大家吃。當時以回鍋肉為最高級食品的我,無法想象要這樣精細地吃一個東西,一家六口人,一個人平均吃不到一只,這沒有關系,在那個年代,分食已經很習慣。母親教大家怎么樣吃蟹黃,什么地方最好,什么地方需要仔細剔肉,什么地方最好不吃。
可是,說實話,在那個成天都處于比較澇腸狀態(tài)的我,更加心儀的是回鍋肉,大片大片的肥肉和著豆瓣的香味入口入肚,那才過癮。大閘蟹太精致,太細膩,的確有一種超出自己味覺習慣系統的新香宜人,但是,它不過癮,吃著讓人著急。
母親好像沒有這樣的狀態(tài),她似乎是全家人當中吃得最有滋味的一個。不一會,桌子上就狼藉一片,這是那個年代很少出現的情形,因為那時就沒有什么食品可以讓你弄得桌上狼藉。吃完了,一家人臉上的興奮似乎都開始漸漸淡了下來,這樣的人間美味在那個其樂融融的氛圍里定格下來。
沒有想到,這場盛宴的最后一個節(jié)目還沒有開始,也許正是因為這個最后的節(jié)目讓我能夠在記憶當中長期留住那場盛宴。
大家正要收拾桌上的殘渣,母親說,等等。只見她在亂糟糟的桌子上找出了兩片蟹殼,那是兩片被蟹肉包裹著的殼,吃完以后,它很白,很薄。母親找來了一點膠水,涂在墻上,然后很仔細地把兩片蟹殼輕輕地粘上去。哇,這哪里是什么蟹殼,它就是一只正在飛翔的白色蝴蝶。
那只蝴蝶在我們家墻上留了多久,我忘了,但是,那次的大閘蟹宴會因為有了這只蝴蝶,讓我一直沒忘。而且,從此以后,腦子里總是要把螃蟹和蝴蝶這兩個風馬牛不向及的東西,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大閘蟹因為其殼硬、腿有刺等特點,給人感覺是極具攻擊性的動物,所以在吃的時候可要千萬注意安全,如果因為心急導致受傷,美味也沒有好好享受的話,那豈不是可惜,再加上一些吃蟹的禁忌,所以吃蟹的攻略也不得不看了。
資料整理_劉雨晨
吃蟹攻略一
吃大閘蟹工具要齊全
1.腰圓錘:用錘子始在蟹背殼的邊緣來回輕輕敲打,這是先將蟹殼敲松,方便掀蓋。
2.長柄斧:掀開背殼和肚臍,再加上用錘子擊打了多遍,所以大蓋很容易摘除。
3.簽子:剔蟹肚的蟹肉,或捅出、鉤出蟹腿肉。
4.長柄勺:刮下膏或黃,用勺一口一口送入嘴中。
5.鑷子:剔除蟹鰓,就是白色的厚片,還有就是蓋上連骨的蟹胃,鰓和胃都是極寒的東西,不能食用。
6.剪刀:剪下蟹腿蟹螯。
7.盆:盛放蟹蓋。
8.剔凳:它的性質就是一塊鐵砧板,打開蟹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蟹螯墊在“剔凳”上,用小錘砸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