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波 馮 元 蘭少華
摘要:課程的網站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本文指出建設課程網站應考慮的因素及提高學生網絡學習效率的辦法,并將此理論應用于實際當中,目的是建設成高質量、有特色的精品課程網站,給學習者提供優(yōu)質的網絡教學資源,不斷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推動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關鍵詞:網絡學習;教學資源;課程網站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利用校園網支持高校師生的教育教學活動是校園網絡應用的重點,尤其是精品課程網站的建設,對于提高高等教育的培養(yǎng)效率和培養(yǎng)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設這些課程網站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和獲取更多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生只需要鏈接這些網站,就能隨時隨地隨需地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測試。然而通過訪問國內某些課程網站后,便發(fā)現(xiàn)瀏覽次數(shù)寥寥無幾,專門設置的社區(qū)交流板塊內的討論更是基本沒有。本文主要對目前課程網站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實際的課程網站系統(tǒng)開發(fā)需求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1課程網站學習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國內不同高校課程網站瀏覽量少的現(xiàn)象與下面這三個原因有關:
(1) 靜態(tài)網頁過多,教育手段單一
目前大部分的課程網頁以靜態(tài)方式展現(xiàn),其組織方式也是線性的,其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主要有二種方式:①文本和靜態(tài)圖像:這種方式相當于書本的搬家。②PowerPoint講稿:其做法是直接將教師的PowerPoint演示文件放到網上,趣味性不強。大部分互動仍是通過討論區(qū)完成,達不到學生間在線互動的效果,也沒有專業(yè)知識人士參與論壇活動,不能形成持續(xù)的、專業(yè)性的指導。
(2) 網絡學習習慣沒有形成
國外大部分高校所有課程的課件下載、課外閱讀資料下載和在線閱讀、教師問題解答等活動都通過課程網站完成。例如,澳大利亞的Macquarie University 和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教師每次上完課都將上課的課件、作業(yè)和課外閱讀資料上傳到課程網站上,學生則通過課程網站下載所需要的東西,還可通過網站快速鏈接到學校圖書館里的電子資源。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課程網站,而且教師常常通過課程網站發(fā)布些信息并參與討論區(qū)的活動,因此學生們很習慣使用課程網站來學習。國內的課程網站很多都沒有投入到實際教學中,更多地是作為“花瓶”放在網上,學生和老師對課程網站重視度都不夠,也不習慣使用課程網站來學習。因此課程網站訪問量不高,又由于訪問量的低下,更使得學生們不愿意使用,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3) 網站內容更新頻率低且不完善
很多課程網站建設完畢后,就沒有固定人關注網站的發(fā)展和更新課程網站內容,有的甚至還有課件內容不完全的現(xiàn)象。很多課外閱讀資料雖然都設立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閱讀,但缺乏對學生思考方向的指引。學生訪問到這樣的課程網站,看到信息發(fā)布時間是一、二年前,瀏覽過后就很少再回來訪問。而對于閱讀資料,往往看完就完,無法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課程網站的建設本意是提供一個渠道讓學生利用網絡技術進行自我學習和補充更多課堂上所沒有提及的內容,由于網站缺乏互動的教育方式、學生未形成使用習慣和內容的更新速度慢導致課程網站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高校對課程網站的定位不準確,雖然課程網站的建設都提到了學校學科建設的內容之中,但真正投入使用的并不多,因此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學習效果不良的后果。
2增強課程網站學習效果的措施
針對以上的三個原因,我們結合“TCP/IP網絡協(xié)議”課程網絡協(xié)同學習系統(tǒng)的開發(fā),采用以下三個措施增強課程網站的學習效果:
(1) 增強課程網站互動性
課程網站互動性的增強主要從兩個方向著手,一是增強師生間的互動,二是增強生生間互動。教師不但要參與到課程網站的建設中,更要參與到網站中的討論區(qū)活動中來。任課教師要能做到每隔一段時間訪問網站,就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適當?shù)闹笇Ш突卮稹R部刹捎貌欢ㄆ谂e辦在線訪談的方式增強師生間互動,在線訪談前可提前公布談話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有時間去思考問題。為了增強師生間互動,可考慮在課程網站上增加在線聊天功能。讓訪問到課程網站的學生了解到在線訪問的人數(shù)有多少,并讓他們能在自我學習的過程與其他訪問者進行學習上的交流和溝通。
為此,本系統(tǒng)根據TCP/IP網絡協(xié)議課程特征,在滿足現(xiàn)代網絡課程教育對系統(tǒng)的要求基礎上,確定了課程學習系統(tǒng)開發(fā)和設計過程應把握的幾個原則: 模塊化原則、以學生為中心原則、師生交流原則、互動性原則和協(xié)同性原則。
遵循系統(tǒng)設計基本原則,按照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結合本科教學特點,系統(tǒng)從整體結構劃分為八大模塊,各模塊的功能說明見表1。
為了使學生在進行網絡協(xié)同學習時能夠與其他同學和任課教師積極互動,在系統(tǒng)中設計了一個交互區(qū),交互區(qū)由學生討論區(qū),網絡仿真試驗區(qū)和學科專家討論區(qū)組成。在學生討論區(qū),學生可以對所學課程知識提出疑問和相互討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給學生定期布置一些知識點進行討論,教師及時進行小結和評論,并可將學生參與討論情況與其平時成績掛鉤;網絡仿真試驗區(qū)由教師上網輔導,指導學生使用一些網上軟件進行網絡協(xié)議工作流程的模擬,或利用協(xié)議分析軟件和數(shù)據包編輯軟件完成TCP/IP各層協(xié)議的分析等,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直觀和生動的了解;學科專家討論區(qū)邀請本學科一些教授或進行實際項目研究的教師就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題講演和討論,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本系統(tǒng)網絡教學資源各項內容及其相互聯(lián)系如圖1 所示。
利用現(xiàn)在學校搭建好的覆蓋每個學生宿舍的校園網為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便捷的渠道和工具,使學生在進行網絡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與其他同學、與任課教師積極互動,以此來解決學生在TCP/IP課程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高他們對課程的學習效果。為此,我們在系統(tǒng)設計中設置一個交互區(qū),將交互區(qū)分為三塊: 一塊是學生問題討論區(qū),在這里教師可以按照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發(fā)布討論主題并要求教師及時小結和評論,還根據學生參加討論的情況給出學生的平時成績,鼓勵學生參與討論;一塊是將來自實際的問題讓學生在網絡上模擬操作,比如利用協(xié)議分析軟件和數(shù)據包編輯軟件完成TCP/IP各層協(xié)議的分析等,這一塊要求教師經常上網輔導;再有一塊就是課程的學科專家討論區(qū),邀請學科領域內的專家就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題講演和討論,開拓學生的視野。
(2) 培養(yǎng)學生網絡學習的習慣
只有真正將課程網站投入到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們才會養(yǎng)成定期上網瀏覽課程網站,習慣使用其他課程網站來自我學習。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可采用以下措施:
① 利用各種方法、渠道宣傳師生互動系統(tǒng),提升其知名度。
② 進一步完善課程網站的內容,改進網頁外觀設計,增加趣味性。
③ 開設BBS 論壇,設立學生“斑竹”,增加學生積極性。
④ 鼓勵學生利用網站進行學習交流或討論問題。
⑤ 定期在習題解答版塊發(fā)布習題答案。
⑥ 堅持教師定時在線答疑制度,與學生面對面交流。
⑦ 教師還利用其他形式(包括課外答疑、電子信件) 解答網上問題,保證學生網上提出的問題有回答。
⑧ 使用注冊登錄方式,方便學生更好地利用課程網站學習;即使是其他班級的學生也可以通過注冊進入網站,充分使用網站的教學資源。
(3) 設立專人負責課程網站的發(fā)展
課程的內容必須定期更新才能增強課程網站的活力。課程網站建設完畢后,必須設立專人負責內容的定期更新,可考慮指派每學期該門課程的主要任課教師作為該時期網站內容更新的主要負責人。一來可以保證學生從網站上可獲取該課程知識的最新動態(tài),二來教師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并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3課程網站建設的發(fā)展方向
從內容組織方式來說,目前課程網站建設基本上都是通過超鏈接的方式組織起來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速度進行學習。交叉索引也比較方便,這與以前固定速度的教師傳授或單一方向的印刷課本相比,有較大的進步,但各部分的內容及組織結構仍是預先固定好的,彈性較小。理想的課程網站應能夠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類型和學習情況,動態(tài)生成學習內容及組織結構。實時教學交互則要求有較強大的功能,除了能夠提供實時的課件點播外,還必須注重多種的交互方式,如電子郵件、BBS 討論區(qū)、電子白板、CHAT 等功能,這方面的改進還有待于提高智能化程度來解決。從技術上來看,虛擬現(xiàn)實技術是多媒體向交互式發(fā)展的更高層次。虛擬現(xiàn)實,是一個高度交互的、以計算機為基礎的多媒體環(huán)境,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完全沉浸在計算機所產生的虛擬世界中,計算機完全從他們的頭腦中消失。虛擬現(xiàn)實有多媒體的許多特點,例如高度集成了多種媒體,信息特征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多樣性、靈活性,要求學習者的積極參與。
參考文獻:
[1] 王國儉. 論高校精品課程網站的構建問題[J]. 高教研究,2008(26):18-19.
[2] 程庭喜. 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質量保證的關鍵因素的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05(3):39-42.
[3] 蔣國珍,張偉遠. 我國高校開展遠程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J]. 中國遠程教育,2002(5):16-18.
[4] 熊永喜. 培訓與發(fā)展_如何增強E-Learning 的教學效果[EB/OL]. [2009-4-14]. http://www.ourelearning.com/2009/04/ 09104413019.html.
[5] 陳衛(wèi)軍. E-Learning環(huán)境創(chuàng)建探討[J].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2):58-59.
[6] 郭宏群,錢紅. 大學生網絡教育價值的認知水平和網絡學習行為的調查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2(5):61-64.
[7] 裘建新,吳怡杰. 精品課程網站“師生互動系統(tǒng)”的設計與建設[J].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7(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