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飛 王海蓮
[摘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反思性教學是一種既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又能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的實踐方式。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能夠更加有效的促進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合理應用,解決當前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存在的部分問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反思性教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09)06-0054-04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中廣泛應用,正逐步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主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作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將學科課程教學的目的、任務與合適的信息技術整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這里所說的整合并不是兩者的簡單結合,而是要用整體的、聯(lián)系的、辯證的觀點,認識、研究教育過程中各種教育要素之間的關系。
1反思與反思性教學
1.1反思與反思性教學的概念
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為,反思或反省是人對自身活動的注意和知覺,是知識的來源之一;人通過反省心靈的活動和活動方式,獲得關于它們的觀念,如知覺,思維、懷疑、信仰的觀念等。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認為,反思是認識真理的比較高級的方式。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反思是一個把握絕對精神發(fā)展的辯證概念,認為反思是從聯(lián)系中把握事物內(nèi)部的對立統(tǒng)一本質(zhì)的概念。19世紀30年代,杜威在《我們怎樣思考》一書中第一次對反思加以界定:“對于任何信念或假設性的知識,按其所依據(jù)的基礎和進一步結論而進行的主動的、持續(xù)的和周密的思考?!?/p>
1987年,Donald Schon給出了反思性實踐的定義,他認為反思性實踐是在改進人們在某一特定領域的技能時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反思性實踐可以幫助某一領域的初始者識別自我實踐和他人實踐之間的相同點。Schon對反思性實踐的研究認為,當從業(yè)者依靠行動來獲得知識,自發(fā)性地開展工作并產(chǎn)生意外的結果和驚喜時,反思就開始了。這種驚喜可以導致從業(yè)者依靠行動進行反思,它發(fā)生在行動之中,并對如何重新進行活動進行思考。反思性實踐需要在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的過程中認真思考自己的實踐[1]。
其他學者(Kottkamp,1990;Osterman,1990;Peters,1991)認為,反思性實踐是一種通過反思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職業(yè)水平為目的,并對自身的行動進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他們認為,反思型的實踐要求個體從旁觀者的視角來識別自身實踐中的思想和假設,以審視這些假設和思想如何影響實踐。同時,反思性實踐主體所進行的反思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過程[1]。
依據(jù)這些定義,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教學中,反思性實踐需要教師自發(fā)的開展工作,而引起教師積極進行反思的是教學所產(chǎn)生的預計之外的結果,這種結果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教師對這些問題的反思得到的思想上和行動上的結論,被用來指導新的教學實踐。這個過程有助于教師對自身的重新認識,有助于教師在專業(yè)化程度上進一步的發(fā)展。因此,筆者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從教學問題出發(fā)通過對教學過程的重構、假設與實踐檢驗等環(huán)節(jié)主動地調(diào)節(jié)教學實踐活動,不斷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得到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過程。
1.2反思性教學的特征
1)創(chuàng)新性。反思性教學以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跳出了傳統(tǒng)教學研究中技術理性思維的束縛,從更加宏觀和更加抽象的角度來看待教學的過程。教師不再被當作課程知識與教育理念的消費者,而應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和假設,自主計劃教學、監(jiān)控教學、評價教學,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教學問題,發(fā)展專業(yè)能力,從整體上對教學過程進行監(jiān)控,不斷調(diào)節(jié),達到系統(tǒng)的優(yōu)化[2]。
2)實踐性。反思性教學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3]。反思型教學實施的過程就是連續(xù)不斷的實踐-檢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是通過反思進一步的改進教學實踐;另一方面,通過反思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
3)系統(tǒng)性。反思性教學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是對任何可能影響教學過程的要素與變量以及完整的教學過程進行系統(tǒng)化分析和配置的活動。反思貫穿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的整體過程,它要求教師以教學行為的改進和一定的道德價值觀為中心,全面考慮教學問題,既關注教學實踐,又關注實踐的原理性基礎;既思考教學的目的,又思考教學的工具;既探討教學中的個人因素,又探討教學的社會背景[2]。
4)協(xié)作性與開放性。教學過程中的反思不是一個人的個體行為,而是群體性的活動,注重協(xié)作、開放的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并且要求教師擁有開放、負責、與人協(xié)作的良好心態(tài)參與到活動中去。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實踐中存在 的問題
目前,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了諸多的問題,大體包括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教師與學生等教育主體、技術應用、政策支持等幾大方面的問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承擔著知識傳授者、學習引導者、技術應用者等諸多角色。筆者認為,教師作為教學主體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的關鍵因素。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求教師能充分認識到整合的內(nèi)涵、教學中自身角色的轉(zhuǎn)變、技術在教學中合理應用的方法策略等方面。現(xiàn)有的多種形式的教師信息技術培訓,重視教師在技術使用方面的能力,有些也考慮到了教師應用技術進行教學的策略問題,但是對于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考慮的較少。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chǎn)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fā)展的途徑,是教師謀求自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通過教學反思所開展的反思性教學能夠有效的促進教師對教學目的、教學對象、教學內(nèi)容、教學策略以及整個教學過程的理解以及教學活動的開展。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反思性實踐有助于促進教師對技術的掌握和理解,有助于教師選擇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更加合理的選擇和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促進教學效果,同時也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有很大幫助。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反思性教學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學科教學目標、任務、內(nèi)容、活動與信息技術用系統(tǒng)的、辨證的方法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過程。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學過程有了新的特點,如教學媒體多元化,教學資源數(shù)字化、協(xié)作學習網(wǎng)絡化等。信息技術不僅是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出現(xiàn)在教學中,而是成為了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將反思性教學應用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有助于促進教師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幫助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夠促進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自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3.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反思性教學新的特征
反思性教學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也產(chǎn)生了新的特點。
從反思的內(nèi)容來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反思性教學仍舊是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出發(fā)點,但主要內(nèi)容是信息技術及其在學科教學的系統(tǒng)過程中應用,包括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目的、策略、方法以及最終的教學成果。
從反思的方式來看,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采取更加形式多樣的反思活動,不會局限于學校的范圍之內(nèi),可以更加廣泛的接觸與之有關的教學信息,與更多的人交流合作,在網(wǎng)絡上書寫網(wǎng)絡日志,在論壇中發(fā)表帖子,更廣泛的聽取別人的意見,獲得更好的反思效果。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反思也有利于教師對其更好的理解和加以運用。
3.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反思性教學的具體過程
1)反思教學中技術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反思性教學是從問題開始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反思性教學所關注的問題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計劃、應用及最終取得教學效果等方面??刹捎媒逃龜⑹路?微型教學等方法再現(xiàn)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的過程,這種再現(xiàn)并不是對教學過程的簡單重述,而是要以信息技術為中心對整個過程進行重新建構。
教師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來幫助教學過程的重構。例如:①教學過程是否遵循了原來的教學計劃?②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后,產(chǎn)生了怎樣的教學效果?③對所產(chǎn)生的結果,采取了什么干預措施?④信息技術的使用是否對教學有所幫助?⑤所采用的信息技術與教學內(nèi)容、活動等是否相適應?⑥信息技術的使用是否激發(fā)并維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重構的過程中,試著去回答問題,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深入的挖掘問題的本質(zhì)。除了教師自身的反思之外,也要同其他人共同反復探討、把握問題,這樣會有助于增強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2)收集資料,分析問題。明確問題之后,要收集資料對問題加以分析,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收集資料,如查閱資料、學生訪談、教學過程的自我反思、相關領域同伴的經(jīng)驗、專家支持等。問題的資料不僅涉及到技術層面,只要與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有關的信息都要收集起來,進行總的、系統(tǒng)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試著解決如下問題:①是否能從整個教學過程中找到問題發(fā)生的原因?②能根據(jù)技術使用的經(jīng)驗,排除技術使用中對教學不利的因素,并保持有利的因素嗎?③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是否要提高或者尋求技術支持來解決教學問題?④是否愿意采用新的教學策略和信息技術改進教學?
對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可以采用三種方式:一是教師的自身反省,教師自己向自己不斷的提出問題并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二是專家支持,向技術專家和教學專家尋求幫助;三是與同伴協(xié)作,集思廣益,大家共同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不管采用哪種方式,最終目的是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制定教學計劃,提出實踐假設。反思性教學計劃不僅有對學生發(fā)展的要求,還有對教師發(fā)展的要求與解決特定教學問題的要求。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技術相關的問題的解決。將技術應用的方法,根據(jù)所采用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盡可能地具體化,變成可操作的步驟,根據(jù)情況逐步落實到相應的教學階段,使實踐假設在教學過程中全部得到檢驗。
另外,在制定計劃的同時,要考慮到課堂上可能會發(fā)生的突發(fā)狀況,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時候,由于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階段以及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理,有可能會出現(xiàn)學生注意偏離教學內(nèi)容的情況。教師應該具備對突發(fā)事件的迅速反應能力,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4)實施教學,實踐檢驗。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注意所達成的教學效果之外,還要注意收集能夠檢驗實踐假設的資料與證據(jù),也為教學后所進行的反思提供信息。
5)對教學中的技術應用情況進行評價,寫出反思日志或報告。這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反思性教學周期。如果每次的教學都遵循這樣的過程循環(huán)往復的進行,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方法,信息化教學策略,乃至信息技術本身都會有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會更好的促進教師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主體性的發(fā)揮。
3.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反思性教學存在問題
反思性教學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運用,是為了促進教師對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目的、方法和策略的理解與掌握,增強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的自我效能感,從而解決教師無法在教學中合理、有效的運用信息技術的問題。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反思性教學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都對教師自身以及外部條件有很多的要求。下面從內(nèi)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做簡要論述。
內(nèi)部障礙是指教師作為教學主體,自身所存在的影響反思性教學以及信息技術應用的問題。對于教師來說,首先應該具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對教學有深入的理解,并有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并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的首要前提。其次要求教師具備反思的能力及動機。反思是用批判性的目光對自身和自我實踐的重新審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化的過程。在進行反思之前,教師必須有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效果,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愿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積極主動的進行反思。反思的過程需要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與人協(xié)作的能力,這些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的練習,才能夠掌握。最后,要求其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能夠在教學中使用常見的信息技術,對其使用方法和策略有一定了解,并擁有一定的實踐經(jīng)驗。
外部障礙是指教師作為反思主體之外的對反思性教學和信息技術應用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問題,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著嚴重的地域差異,部分貧困地區(qū)連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最基本條件都沒有。二是政策方面,又分為學校的文化氛圍和國家、地區(qū)、學校對信息技術使用的相關政策。這兩個方面中任何一方的影響都會使得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反思性教學無法進行。
這兩方面的障礙如何解決仍需要對現(xiàn)實情況做深入調(diào)查??偟膩碚f,我國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逐步完善,而且近幾年來從國家到學校,不同層級都舉辦了形式多樣的針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培訓,以上所列舉的問題,雖然在近期無法得到解決,但是長遠來看,仍是非常樂觀的。
反思性教學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進而推動組織發(fā)展進步,深化教學改革的一種有效舉措。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應用反思性教學的模式與方法,雖然仍舊存在很多的不足與障礙,但是仍不失為一種能夠有效促進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的方式,并且能夠幫助教師更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教學以及技術合理的應用,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劉麗麗.西方反思型實踐理論綜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3(8),11-12.
[2]黃小平.教師教育的改革:反思性教學和反思型教師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4.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4.
Analysis of reflective instructions proc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LI Fei1,WANG Hai-lian2
(1.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7,china;
2.College of Education,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s the co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al education.Reflective instructions is an effective practice methods which could be able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teaching and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m could be appl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ubject teaching more effectively,solving some problems which existed in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eaching,and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reflective instruction;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