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潮
我們正逐步推行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到2011年將實行文理不分科制度。作為一名高中生,我處在這場改革的風口浪尖上,“山雨欲來風滿樓”,我們是學生,無法改變這種局面。但我認為“2+1”模式最好,即高一、高二可不分科,高三可分科。原因如下:
一、取消文理分科違背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發(fā)展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研究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來的。他認為人類至少有七種智能:言語—語氣智能、音樂—節(jié)奏智能、邏輯—數(shù)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流—交往智能。人都有這七種智能,但是這七種智能不會齊頭并進地發(fā)展,總是某些智能強某些智能弱,因此人總是在一個或幾個智能方面具有優(yōu)勢。“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毖o梅之香、梅無雪之白,梅之香與雪之白并無高下之分。不能因為陳景潤音樂—節(jié)奏智能很弱就否認他的數(shù)學成就,也不能因為音樂家邏輯—數(shù)理智能不強而否認他們的音樂天賦,也完全沒有必要去彌補彼此的缺陷。我們高中生有的文科強,有的理科強些,進行文理分科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強行取消文理分科,那不等于讓陳景潤去考音樂嗎?
二、取消文理分科會埋沒大量人才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原理,在科學工作上作出了杰出貢獻,可是他的文科成績很差,他的文章常出現(xiàn)語法和邏輯上的錯誤。假如他生活在今天的中國去參加文理不分科的高考,他能被大學錄取嗎?龔自珍當年勸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今天我們也要不拘一格地培養(yǎng)人才,讓有文科優(yōu)勢的學生選修文科,有理科優(yōu)勢的學生選修理科,而不要用“一把鑰匙開所有的鎖”“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那肯定會埋沒大量人才。
三,取消文理分科不利于培養(yǎng)各類專門人才
眾所周知,我們這個社會需要各類專門人才,高中文理分科恰恰適應了這種特點。就像慣用思維一樣,有的人擅長邏輯思維,有的人適合形象思維。早在幾千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而文理分科很好地傳承了這一點。我們的教育與其培養(yǎng)“門門通、樣樣松”的人才,不如培養(yǎng)“一招鮮,吃遍天”的人才;與其全面撒網(wǎng),不如重點培養(yǎng);與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文理分科制度在我國實行了幾十年,自然有它的優(yōu)越性,因為在當今社會中需要的并不是所謂的全面人才,而是專精于一門學科的專門人才。如果貿(mào)然取消文理分科,受影響的不僅是高中學生、家長和老師,還會是整個社會。
四、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會加重廣大高中學生的負擔
現(xiàn)在文理分科,我們高中生考6門,都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頭昏腦脹。每天“三更燈火五更雞”,沒有星期天,沒有節(jié)假日,廢寢忘食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沉重的負擔已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文理不分科,我們的考試科目要從6門變成9門,陡然增加的3門功課又要壓在我們并不強壯的雙肩上,將會如雪上加霜,更加嚴重地摧殘我們的身心健康。
有人認為高中文理分科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造成大學生視野狹隘、文理隔斷。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對。從小學到初中,我們并沒有進行文理分科,高一和高二也沒有分科,只有到了高三,才進行文理分科。從小學到高二這幾年里,選文科的同學完全可以學到不少的理科知識,選理科的同學也完全可以學到不少的文科知識,高三文理分科并不會造成理科學生完全不知文、文科學生完全不知理的現(xiàn)象。再說進入大學后,還可以繼續(xù)安排一些文理滲透的基礎性課程。學文科的完全可以繼續(xù)學習一些的理科類基礎知識,學理科的也完全可以學習少量文科類的基礎知識。
還有人認為高中文理不分科體現(xiàn)了教育對學生意愿的尊重。理由是有的同學文理皆精,既可選文科也可選理科,文理分科限制了這部分學生選擇的自由。我認為文理皆精的學生畢竟是少數(shù),絕大部分高中學生或文強理弱或理強文弱,很少能文理兼精,他們是不愿意取消文理分科的。我們不能因為要尊重少部分學生的意愿,只照顧少部分人的利益而犧牲大部分人的利益。當然,我們的高等教育機構也要想方設法滿足文理兼精的少部分學生的意愿,允許他們跨專業(yè)、跨學科學習,這些同學也可以選擇自學的方式,進一步強化自己文理兼精、文理齊頭并進的能力。這樣兩者的意愿都能得到尊重,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總之,我認為文理不分科弊多利少,理分科利多弊少?!皟衫鄼嗳∑渲?兩害相權取其輕”,因此我不贊成取消文理分科的高考制度。
(作者單位:益陽市第一中學071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