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忠源
摘要在訴訟實踐中,難免要涉及對案件事實的判斷,如何科學理性的對案件事實作出判斷,還事件以本來面目,避免冤假錯案的發(fā)生,這就需要正確理解客觀事實和法律事實的區(qū)別。本文從司法實踐可行性的角度分析了兩者的聯系與區(qū)別,并探討了兩者的關系
關鍵詞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 法律事實 認定
中圖分類號:D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371-01
一、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辨析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司法原則。對于代理律師、承辦法官來講,每個案件的審理,都是一個探查、認識、證明客觀事實到正確適用法律的“實事求是”的復雜過程。從哲學角度上講,客觀真實是絕對的,法官、律師可以盡其努力去認識案件的事實。但由于多種原因,“以事實為根據”,所講的事實不完全是客觀、真實的事實,它不是哲學意義上的事實,它是訴訟中人民法院通過審理裁判所認定的事實。
在司法實踐中,法官一般無法找出案件的客觀事實,并根據案件的客觀事實進行裁判。因為案件的客觀事實是過去發(fā)生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原有的證據可能已經滅失,不可能像自然科學實驗那樣通過對條件的控制反復再現,任何偵查、推理工作都無法以科學實驗的方式重復事實的全部經過。
法官通過法定程序,按照證據規(guī)則,根據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經過質證采信后,對案件事實所作的合理推斷與認定,理論上稱之為法律擬制事實。這種合理推斷、認定,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由此可見,案件的客觀事實是基礎、是根本、是事物的本來面目。法律事實是對客觀事實的正確反映,沒有客觀事實作基礎,就不會有正確的法律事實。
二、法律事實的認定
在既有證據基礎之上進行推演是有效追溯事件客觀真相的重要方法,案件事實認定同樣是一個在既有證據材料基礎之上發(fā)現過去、重述事實真相的過程。但在這種反向推演追溯的方法下所確認的歷史過去并不是絕對真實的,實際上,它是在無相反證據材料予以否認、證偽的情況下“被迫”確認的事實,完全有可能由新的證據將其推翻,因此它是一種相對真實,即法理學上的法律真實。
由此可見,法官認定的案件事實并不是絕對的客觀真實,而只能是一種有限證據及當事人對質抗辯基礎之上的法律真實,如果在庭審之后當事人或公訴機關能提供新的證據,那么通過法定程序完全有可能推翻原來確認的案件事實,重新確認一個案件的事實真相。
正因為法官認定的只是案件的法律事實,所以不論在“誰主張誰舉證”還是在“舉證責任倒置”的情況下,對質雙方的舉證情況都將直接影響到其一方權力或權利的實現。首先,承辦法官應當確保當事人舉證權利的順暢行使,在當事人因客觀原因確實無法收集有關證據材料的情況下,應當及時予以調查收集;其次,承辦法官應當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對雙方證據予以全面、客觀的核實,以最大限度接近客觀真實。多數案件當事人一般不具備相應的法律知識,他們常常會以自認為的事實真相(有時的確是客觀真實)來質疑法院裁判的事實部分,由此懷疑裁判的公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庭審前,承辦法官應當做足舉證規(guī)則的說明工作,在宣判時要耐心予以解釋。
三、法律事實如何接近客觀事實
(一)完善證明標準及相關制度的設計
證明標準是以一定量和質的證據所能達到的揭示全部或者部分案件事實的清晰程度。就案件事實而言,在舉證、質證和認定證據之后,法官對這些特定量和質的證據進行衡量,對客觀事實做出認定結論,而做出結論的依據或者標準就是證明標準。因此,要獲得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最大限度之重合,我們還要在取證、舉證、質證和認定等環(huán)節(jié)上下功夫。
(二)提高辦案人員的認知能力
目前,在法院實行“不得因事實真?zhèn)尾幻鞫芙^裁判”的現代司法理念下,法官即使不能理性地克服案件事實的真?zhèn)尾幻?也不能將案件束之高閣而擱置判決。因此,提高法官的認定(發(fā)現)事實的能力,對于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達到最大限度統(tǒng)一的積極意義也不容否認。一般來講,在司法實踐中,哪一個是客觀事實并不應是法官們所關注的焦點,法官們關注的是法律事實,而法律事實又來自于當事人所陳述的案件事實。因此,應當充分調動法官的主觀能動性,以對當事人所陳述的證據事實做出正確判斷和認定。
堅持“公正與效率”的司法原則,正確處理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的辯證關系,遵循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遵循訴訟客觀規(guī)律,努力提高司法能力,在案件審判中嚴格執(zhí)行法律規(guī)則,保障程序正義,并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正義。
(三)加強法制宣傳
加大對社會公眾司法公正價值取向的引導,建立符合現代司法理念、符合現行法律制度的訴訟文化,促進人們自覺更新訴訟觀念和訴訟意識,從而建立起更科學、更理性的審判理念。
四、結語
訴訟法對查明案件真實情況的時間都有具體規(guī)定,不能為尋找案件的客觀真實而無限制、無止境的進行下去,只能在一定條件下得出相對真實的結論。同樣,在訴訟證明過程中,當事人主張、證明事實與法官認定、采用事實均受制于訴訟證明的價值、原則和規(guī)則。這些價值追求和原則規(guī)則一方面維護真實的實現,另一方面為維護更高的價值利益而不得不放棄或限制某種真實。
不論是承辦法官還是控辯雙方,都不能為尋求客觀真實而無限制的進行訴訟活動。因此,在嚴格的形式主義的限制下,訴訟活動所認定的事實顯然不能等同于案件的本來面目。法律事實不再是絕對的客觀真實,而只能是服務于訴訟或仲裁的解決爭端目標的法律真實。
綜上,對于客觀事實和法律事實,在二者的關系界定清楚的情況下,應當認識到在案件審判過程中應以經過訴訟程序確定的事實即法律事實作為定案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