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為凱
摘 要:集體榮譽感是一種熱愛集體、自覺地為集體做貢獻、爭榮譽的道德情感。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激勵人們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力量。初中起始年段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關系到班集體的建設和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本文作者就如何抓住“班集體初建階段”的教育契機,通過了解初中起始年級學生的特點,分析對學生進行集體榮譽感培養(yǎng)的意義,開展對學生進行集體榮譽感培養(yǎng)的方法、措施及實施過程中應值得注意的問題等方面展開探討。
關鍵詞:初中起始年級 集體榮譽感 培養(yǎng)
一、集體榮譽感的涵義
集體榮譽感是一種熱愛集體、關心集體、自覺地為集體盡義務、做貢獻、爭榮譽的道德情感。它是共產(chǎn)主義道德榮譽感的基礎,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激勵人們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力量。在集體生活中,個人將逐步體會到集體榮譽與自己的關系,體會到個人在集體中的地位。當集體受到贊揚、獎勵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欣慰、光榮、自豪的感情;當集體受到批評或懲罰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不安、羞愧、自責的情感。它是學生自覺意識到作為集體一員的尊嚴和榮耀,從而更加熱愛集體,珍惜集體的榮譽,并能推動學生積極向上的一種情感。
二、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的目的和意義
孩子們告別小學的校園、老師和同學,在面對新學校、新班級時的心態(tài)是復雜的,他們往往會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站在局外,觀察審視新班級、新同學。此時的他們,對新環(huán)境一無所知,顯得松散,且缺乏凝聚力。因此,如何盡快將一群彼此陌生的孩子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班集體,是每個學校起始年級班主任進行班集體建設的首要任務。這種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形成,為孩子們今后進入更高年級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對今后的工作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前蘇聯(lián)教育家依據(jù)馬克思列寧主義經(jīng)典學說,認為:只有加強集體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特點的集體主義者,也只有在集體教育的基礎上,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作為學校教育者,我們非常有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教育。尤其在初中起始年段的教育中,更應注重通過集體來影響其思想,加強集體榮譽感的教育,用集體的輿論、集體的作用和集體的意識形成強大的教育力量,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集體是個人健康成長的搖籃和沃土”,“集體的發(fā)展有賴于每個人的發(fā)展”。每個人只有融入集體,才能生活得多姿多彩。集體可以催人奮進,激勵人不斷完善自我,鼓舞人樂觀自信。但是現(xiàn)階段的孩子們大多數(shù)集體觀念淡化,唯我獨尊,難與人相處。怎樣才能體現(xiàn)集體的凝聚力,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怎樣讓學生在集體中健康地成長呢?現(xiàn)實給了我們教育者一個嚴峻的考驗!
三、如何開展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宜人的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集體榮譽感的首選途徑
1.用心布置教室,創(chuàng)設具有強烈集體歸屬感的顯性環(huán)境
讓學生第一次走進初中的教室就感受到自己是班集體的一分子,并且在短時間內(nèi)具有為創(chuàng)建優(yōu)秀班集體而努力的沖動,無疑為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的萌芽提供了可能。因此,班主任在學生踏入教室前,用心布置教室就很有必要。如在黑板上寫上或教室的后墻黑板報上貼上“集體光榮我光榮,我為集體爭光榮”的字樣,并配以班主任熱情洋溢的歡迎詞,盡快將每個學生納入集體的懷抱。同時在教室的墻上設計一個只寫有“集體榮譽”和“為集體爭光的同學”等字樣的展示臺,其中空白內(nèi)容就等待全體同學去填補和創(chuàng)造。
2.有意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和睦、溫馨的隱性環(huán)境
把班級營造出“家”的氛圍,讓學生感到家庭般的溫暖,感到自己是“家”的主人。如在教室里擺上花草,在向學生顯示生命活力的同時,感受愉悅的心理氛圍。為了讓學生感受來自班級這一大家庭的溫暖,可以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報上開辟一塊“我們是一家人”的專欄,用來記載當天班級的小壽星名單,碰上某個同學過生日,由班長組織全班同學以個性化的方式為小壽星慶祝生日,有時采用唱生日歌的慶祝方式,盡管樸素,但讓學生感受到他們從未或極少接受過的生日祝福方式,作用卻是蠻大的。當然,溫馨的大家庭氣氛,還離不開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和睦、溫馨的隱性環(huán)境,能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
(二)明確奮斗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集體榮譽感的良好措施
1.明確奮斗目標的意義
班集體的奮斗目標是班集體發(fā)展的規(guī)劃,是全班學生心中的希望,是班集體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個體對集體目標的認同程度越高,集體榮譽感也越強,同時,集體榮譽感的強弱反過來也影響對集體目標的認同。由于目標有指引作用、激勵作用和標準作用,因此,目標就成為班集體結構中的第一要素,提出目標是班集體建設的必然要求。對于初中起始年級的班主任結合本班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實際,與學生合作制定出切合本班實際的奮斗目標,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明確班集體的奮斗目標,并帶領學生一起實現(xiàn)目標,對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的確是一良好措施。
2.制定奮斗目標的過程和途徑
如入學初,班主任可借對學生進行銜接教育的時機,向全班同學提出了確定班級目標的重要性及其制定程序,動員學生積極參與。留出一周時間,讓同學們針對班級現(xiàn)狀提出向題。然后,師生針對關鍵性問題,確定班集體建設的目標。也可組織學生開展設計班旗的活動,通過學生設計圖案、說出設計意圖、張貼在墻上評選最佳作品、去專門店制作班旗等程序,達到對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當然也可通過創(chuàng)作班歌的形式來進行。設計實踐證明,采用多種形式對集體目標的確定,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好辦法、好措施。
(三)組織豐富的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集體榮譽感的有效途徑
1.開展班集體活動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集體”是一“精神共同體”。它不是成員的簡單組合,而是成員相互的融合,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好比是“由成千上萬條溪流匯合成的江河”。這就是說集體不是一般的集體,集體一旦形成,便具有比各個成員相加更大的力量。那么,作為一個班集體,能夠把幾十個互不熟識、個性迥異的學生個體聯(lián)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并且產(chǎn)生強大的合力,靠的是什么呢?其重要的載體便是集體活動。班集體隨著活動產(chǎn)生,在活動的開展中而形成?;顒邮桥囵B(yǎng)學生集體榮譽感的橋梁。一個集體之所以能有強大的凝聚力,是因為集體的活動給每個人帶來了極大的心理滿足和施展才能的機會。
2.活動開展的形式及內(nèi)容
對于初中起始年級的班主任,注重班級在學校活動比賽中的成績表現(xiàn)直接影響著對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尤其是第一次的成績。比如:軍訓期間的各項比賽,班主任一定要以最大的熱情、最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到與學生一起爭取班級榮譽的活動中。還有如第一次黑板報比賽、第一次班級衛(wèi)生評比、第一次明星班的爭奪等等,注重每個第一次,必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通過活動要讓每一個學生懂得什么是集體,懂得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正確認識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和作用,認清自己對集體的責任和義務,從而自覺地關心集體、愛護集體,并把自己的言行與集體榮譽聯(lián)系起來,把自己融合于集體之中,最終把集體目標內(nèi)化為個體目標。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相互關心、互相尊重理解和協(xié)作。還有比如在學習活動中開展競賽,可以是大組與大組、小組與小組、男生與女生、兩個學生之間的PK等,產(chǎn)生某月男女生“學習五強”等等。在提高學生個體成績的同時,通過互助協(xié)作與競爭,相應地提高班級整體的學習實力,并進行自身、班級的縱向比較和兄弟班的橫向比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實踐表明,“寓教育于活動中”對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都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四)彰顯點滴的榮譽,是培養(yǎng)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必要方法
1.善用賞識教育肯定學生獲得的榮譽
賞識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中,認識的主體對被認識的客體的才能、成功等價值獲得一定認可的基礎上,通過對被認識的客體的重視和贊揚,對被認識客體施加影響,使被認識客體樂于參與,并內(nèi)化為一定素質,按照一定方向前進的培養(yǎng)人的工作。對于初中起始教育階段的班主任,在工作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可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使學生在學會賞識別人的同時彌補自己的不足、完善自我,認識到在集體生活中人人都是重要的,“別人的進步我要高興”,因為大家都在為集體爭光,從而產(chǎn)生對集體的歸屬感。開展賞識教育,可以通過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將學生取得的一點一滴進步都記錄在案,并適時給以評價激勵。也可以結合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如可以進行每周、每月評比,比比誰對班級的貢獻大,還有優(yōu)秀班干部、優(yōu)秀課代表、優(yōu)秀小組長等等的評比,以此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集體做貢獻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2.用記載集體榮譽的方式促使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再進步
俗話說:“氣可鼓,而不可泄”。讓學生找班級的閃光點,讓學生看到班級的優(yōu)勢,以增強集體榮譽感。對于班集體的每一次進步和成績,都要不失時機地加以贊賞,并且將它記錄到“我們的榮譽冊”上(將“我們的榮譽冊”本子掛在教室里),在肯定同學們共同努力的結果的同時,因勢利導地鼓勵同學們繼續(xù)保持這種榮譽,爭取獲得更好的成績。在無形當中,學生就會認為自己的班是優(yōu)秀的,并因此感到興奮、感到自豪,從而自覺地把班級定位在一個較高的位置上,積極地維護班集體的榮譽。“我們的榮譽冊”增強了學生的集體認同感,使學生正確認識了自我,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認識到自己是集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塑造班主任形象,是培養(yǎng)學生集體榮譽感的有形方式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教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是班級工作的主要操作者,是班級的靈魂,在班集體建設中起著主導、決定作用。初中起始教育階段的班主任形象,在剛剛跨入初中大門的學生眼里是全新的。班主任的形象越完美,越能吸引學生,越具有感召力,越利于對學生進行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這里的班主任形象主要指學術形象和人格形象。
1.班主任的學術形象
班主任的學術形象是指班主任的學識及教育教學能力。其形象越高大,越能博得學生好感,越能感染學生。有的教師,縱然有慈母般的心腸,就因其本身才學疏淺,在學生心目中沒有地位,很難使學生產(chǎn)生欽佩、信賴的心理反應,其集體榮譽感教育就不靈。實踐證明:努力塑造一個學識淵博、教育教學能力精湛的班主任形象,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實在、有形的方式。
2.班主任的人格形象
班主任崇高的人格形象是指班主任以其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為學生樹立榜樣。班主任日常表現(xiàn)出來的事業(yè)心和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最能給學生以極強的示范作用,從而轉化為特殊的感召力。人格的力量還表現(xiàn)為良好的性格和風度。良好的性格體現(xiàn)在誠實守信、友善謙和、言行一致等方面。實踐證明:這些最能引起學生心理的共鳴,成為他們欽佩和效仿的楷模。班主任端莊大方、不卑不亢、風趣幽默的風度,會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審美作用,自然地由喜歡班主任而喜歡上班集體,由喜歡班集體而不斷地為集體榮譽努力,從而利于對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
當然班主任的形象也可以體現(xiàn)在班主任與學生交往的一舉一動中,我們不能忽視它的潛移默化作用,而應充分地運用它。如班主任隨手撿起教室里的紙屑,大掃除中與學生一起擦窗,運動會前與學生一起鍛煉等等,都能激發(fā)起學生愛護集體、關愛集體、為集體榮譽奮斗的情愫,從而進一步強化對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
(六)制定細致的班規(guī),是培養(yǎng)學生集體榮譽感的有力保障
1.讓學生感受到班集體的規(guī)范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一個班級沒有紀律的規(guī)范是形不成班集體的。學生規(guī)范意識的增強是班級凝聚力形成的保證,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保證。對于初中起始年級的學生,面對新的環(huán)境充滿好奇和新鮮,加上規(guī)范意識薄弱、奮斗目標不明,顯得松散。盡快建立一個有良好行為規(guī)范與共同目標的班集體是非常重要的。
2.規(guī)范教育的過程和形式
首先,班主任可以通過介紹、組織參觀校園、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習中學生守則和行為規(guī)范,使學生盡快在規(guī)則中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
其次,在引導學生學習和遵守中學生守則和行為規(guī)范的基礎上,根據(jù)班級實際情況,在全體成員的參與下,制定出班規(guī)。如“學生一日常規(guī)記錄表”,它對學生從早上進校要求佩帶?;?、穿校服的規(guī)范開始一直到學生文明離校為止的表現(xiàn)進行記錄、量化,由此評選出每周、每月的行為規(guī)范和學習規(guī)范“標兵”,還有“值日班長工作制度”、“課代表工作制度”、“衛(wèi)生組長工作制度”、“食堂用餐制度”等等,使學生行為有章可循,學生工作有規(guī)可行。為了監(jiān)管學生工作,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班級工作熱情,提高工作能力,還需制定出配套的學生工作考評規(guī)則,按規(guī)則評選出“最佳值日班長”、“最佳課代表”、“最佳衛(wèi)生組長”等多種獎項,給予最大限度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物質獎勵如:表揚卡、獎狀、筆、橡皮等學習用品)。當然,對于表現(xiàn)不夠好的同學,也會配以相應的處罰,主要形式是思想教育,有老師對他進行的,也有同學之間的。杜絕體罰,盡量做到對學生犯錯有清醒的認識:學生所犯的錯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理解的,關鍵在于班主任怎么去引導他、幫助他,讓他知錯就改,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給這樣的學生以最真誠的愛,相信對他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班集體的建設都會是有成效的。
四、操作過程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在初中起始年級的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集體榮譽感固然重要,但是初中的后面年級同樣需教育者一如既往地注重對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教育,因為它關乎學生積極向上、奮發(fā)進取的心理品質的養(yǎng)成,關乎學生今后的成長。
2.在運用競賽的活動形式開展對學生進行集體榮譽感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育者要注意部分學生的浮夸和功利思想,需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自覺性、目的性的教育。
3.在通過明確奮斗目標進行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教育中,教育者要充分發(fā)揮集體每個成員的積極性,使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成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過程,每一個集體目標的實現(xiàn),都是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要讓他們分享集體的歡樂和幸福,從而形成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4.在通過集體活動進行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教育中,教育者對班集體活動的評價應客觀,分析應中肯。對活動的評價切忌:視評價為教師的專利,把自己的評價當作是權威性的,不容他人涉足,不允許質疑;評價模糊不清,褒不似褒,貶不似貶;憑主觀印象、個人好惡評價人和事。
5.在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僅憑經(jīng)驗引導發(fā)展的時代已經(jīng)結束”。因此在運用塑造班主任形象進行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過程中,班主任需對求知充滿渴望,要不斷汲取新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小學思想品德學習辭典.師范大學出版社
2.侯術強.在班集體建設中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3.朱妮.淺談初中起始年級的班集體建設
4.林冬桂,張東,黃玉華編著.班級教育管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5.周達章,方海東,王平杰主編.21世紀班主任工作.寧波出版社
6.吳冰莉.談初中起始年級班集體建設應遵循的四項準則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錢庫鎮(zhèn)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