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松
【摘 要】桂北村落以“天地國親師”為崇拜對象的傳統(tǒng)民間信仰把集體儀式嵌入 到村莊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在人們情緒高昂的時刻喚醒內(nèi)心深處的親情,人們在子孫綿延的 情感之鏈中尋找安身立命的基礎(chǔ),祖先與子嗣在陰陽兩界之間互相支持,而兄弟與村友成為 在同一塊土地上延續(xù)永恒的同道者。通過以喪禮為代表的情感宣泄機制,人們直覺到村莊共 同體的存在,并產(chǎn)生出宗教般的神圣感。這種信仰型塑了全體村民對于村莊的深切認同與情 感依戀,使得他們在村莊公共生活中甘心付出,并主動承擔責任。
【關(guān)鍵詞】民間信仰;情感能量;村莊公共生活;整合功能
【作 者】袁松,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武漢,4300 74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 章編號】1004-454X(2009)03-0063-007
Emotional dimension of the folk belief
and its social integrity function in rural pulic life
——taking the villages in nortern part of Guangxi as an exampleYuan Song
Abstract:As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 the folk belief in northern part of Guangxi embedded Its collective rituals into everyday life,it constantly arouse the love of people deep inside the heart when they enjoy thei r passion. The folk belief establishes a world outlooks that extend the life to a eternity system continued by generations, the ancestors and offspring suppor t each other while they are seperated by the “Ying” and “Yang”, brothers and villagers are in timate friends in the same meaning pursuing process. Through the typical emotio n resonance ceremony like funeral, people instinctively sense the exist of thei r rural community and a kind of sacred feeling along with it. This type of beli ef forms the deep acknowledgement and attachment feelings in all the village mem bers, and thus shapes strong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the community, which make the villagers willing to pay out and positive to underta ke responsibility in the community pubilc life.
Key words:Folk belief;Emotional energy;Rural public life;S ocial integration function
一、引言
(一)研究的緣起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進入,現(xiàn)代傳媒的下鄉(xiāng),人口流動的加速,農(nóng)村的公共空間逐漸萎 縮,村莊生活趨于私密化,村民越來越強調(diào)自己的權(quán)利,卻“無視對公眾或他人的義務與責 任,變成了無公德的個人”①。賀雪峰在大量的經(jīng)驗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當前中西部大部 分 地區(qū)的村莊已呈現(xiàn)出原子化的狀態(tài),缺乏社會關(guān)聯(lián)。②建國后的歷次政治運動與改革 開 放后市場觀念的深入,使得村莊的傳統(tǒng)嚴重失落,村莊共同體漸趨解體。然而,市場化背景 下的理性小農(nóng)在精于算計的同時卻無法依靠平等協(xié)商而達成合作,這使得他們無力聯(lián)合起來 應對自然與市場風險,發(fā)展經(jīng)濟,抗御地痞,并提供村莊急需的公共品。因此,在當下的新 農(nóng)村建設特別是文化建設中如何挖掘文化資源以促進鄉(xiāng)村社會的整合,就成為了一項相當緊 迫的任務。
(二)研究思路
本文試圖在民間信仰與村莊的公共生活之間建立分析路徑。所謂民間信仰,是指“民眾在長 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自發(fā)形成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制度”。③它 和宗教非常接近但卻不是一種宗教,與國家宗教相比,民間信仰沒有“政教合一”的強制 力量和財政支持;與民族宗教相比,它沒有覆蓋面上的全民性,而組織結(jié)構(gòu)上的松散性又將 其與民間宗教區(qū)別開來。④
作為鄉(xiāng)土社會中的一項重要文化資源,學者們注意到,民間信仰“以廟宇為中心的儀式場合 更有利于明了在平常的生活場景下不易顯露的社會分化與權(quán)力支配關(guān)系”,⑤他們通 過 探討神廟祭祀組織與基層權(quán)力組織之間的關(guān)系及神廟祭祀儀式對不同群體權(quán)利、義務關(guān)系和 村社規(guī)則、秩序的表達,來說明鄉(xiāng)村社會的整合機制與運行秩序。
但是,民間信仰活動對村落社區(qū)的凝聚、整合作用并不僅僅表現(xiàn)為對權(quán)力場域中相互關(guān)系的 建構(gòu)或強化,還表現(xiàn)為在常態(tài)的日常生活中通過情感能量(emotional energy)的感染與體驗 強化社會記憶,增強群體團結(jié)?!耙坏┤后w的關(guān)系被賦予情感和符號化,這些符號的神圣品 質(zhì)就會增加群體的道德意義。”⑥
因此,筆者將嘗試以桂北村落的田野調(diào)查為基礎(chǔ),從桂北農(nóng)民基于信仰基礎(chǔ)的情感視角來考 量村莊公共生活中的行動者,進而理解傳統(tǒng)民間信仰在當代村莊公共生活中發(fā)揮整合功能的 抽象機理。
(三)研究社區(qū)的特征勾畫
2008年6-8月,筆者在廣西桂林的一甲村、文家村、廖家村、通濟村、鷂子坪等5個自然村進 行了一項田野調(diào)查。在地理位置上,這一地區(qū)位于廣西與湖南的交界處,它的西北部橫亙著 越城嶺山脈,東南部為都龐山脈,而兩大山脈中間的這條狹長地帶被稱為“湘桂走廊”,自 秦代以來就是中原通向嶺南的交通要道,其間分布的丘陵及河谷平原是良好的農(nóng)業(yè)耕作區(qū)和 水果種植區(qū)。湘桂走廊中的主要市縣有全州、興安、靈川、桂林、永福等。
桂北的自然村一般是多姓雜居村,間有少量單姓氏的宗族性村莊。這些村莊的歷史各不相同 ,從當?shù)乩夏耆说膫髡f以及族譜上記載的年代來看,少量的宗族性村莊可以追溯到宋朝中葉 ,但大多數(shù)的雜姓村應形成于明末清初湖南向廣西的移民。在多姓雜居的自然村,村莊以姓 氏分出3到5個不同的宗族,但宗族間的關(guān)系非常融洽。⑦ 桂北農(nóng)民在村莊的公共生活中并沒有呈現(xiàn)出“善分不善合”的原子化狀態(tài)。當?shù)剞r(nóng)民以種植 葡萄為主要收入來源,同村村民在平時種植葡萄特別是銷售葡萄的過程中多有合作。比如集 體購肥、買泡沫箱(裝葡萄用)、合作運輸?shù)?。在自然村范圍?nèi),村莊的公共品能夠?qū)崿F(xiàn)自 我供給,村民們在地方文化活動⑧中的交流頻繁地展開。 各自然村經(jīng)常自發(fā)地組織村內(nèi)道路與水渠的維修,不需外部資源的輸入。通濟村的村民小組 長在發(fā)動村民清除水草、疏通灌渠的戶主動員會上說:
我們都是一個村的,做事情要對得住天地祖宗,有些人認為偷懶、不出工可以占到便宜,你 要占就占好了,只要你對得起自己的良心。(20080722TSJ)⑨
筆者在文家村調(diào)查時恰逢村民們維修村路,他們跟在一輛運土的拖拉機后面,把從山邊運來 的泥土填在路基上,再鋪上一層碎石和細沙。以下是筆者與一位婦女的談話:
問:您的莊稼是不是在路邊?你們是鄰居還是親戚?
答:我家水田不在這邊上,我們是一個村的,(所以)都要來修路。
問:你們是怎么安排的?
答:每家出一個勞力,男的女的都可以,一直出到把路做好為止。除了出工,每家還要出一 點錢,做拖拉機的油錢。出了拖拉機的就可以不出錢?,F(xiàn)在油這么貴,總不能讓人家白出吧 ?(20080702)
村民們把自然村作為他們的認同單位,并對這個認同單位具有較強的義務感和集體意識。即 使是外出打工的青年,也對村莊生活充滿了歸宿感:
打工能夠不走遠就不走遠,因為要顧家。村子里有些年輕人在廣東打工,不過他們結(jié)了婚肯 定還是要回到村里傳宗接代,把葡萄種好的。(20080706LYB)
二、傳統(tǒng)民間信仰的情感維度
桂北村莊獨特的公共生活樣態(tài)需要從村落本身的性質(zhì)中尋找原因。在討論社區(qū)公共生活中的 公共品供給問題時,奧斯?特羅姆指出,“任何時候,一個人只要不被排斥在分享由他人努 力所帶來的利益之外,就沒有動力為共同的利益做貢獻”。(10)這種被制度主義 學派稱之 為“搭便車”的行為是個體合作時遭遇的最大難題。諾思在論述歷史上的私人合作如何克服 搭便車難題時指出了“意識形態(tài)”,成功的意識形態(tài)可以得到個體的忠誠,有效降低集體行 動的交易成本。(11)這種意識形態(tài)實質(zhì)上是一種“集體意識”,對于一個特定的 社區(qū) 而言,即是社區(qū)成員對于集體共有的信仰、觀念和情感的總和。(12)在桂北農(nóng)民 那里,共 同的民間信仰是他們村莊集體意識的重要來源,而共同信仰激發(fā)的情感能量則使得他們的集 體意識得以傳承延續(xù)。
(一)“天地國親師”:日常化的情感符號
桂北農(nóng)戶堂屋正中的墻壁上都設有一個放置著香爐和供品的香案,香案的上方,是用大幅紅 紙書寫的“天地國親師位”,詳細內(nèi)容如下圖:
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天和地肯定是要拜的,沒有天地國親就沒有世界,就沒有我們。師嘛,當然是孔子,他是最 大的師。其他的嘛,觀音可以保平安,可以讓你生兒子,土地爺讓你有吃的,灶神爺讓你吃 得好,財神爺可以讓你發(fā)財,這些都是要拜的,不拜怎么行呢?(20080719YQL)
根據(jù)學者們的研究,“天地國親師”的觀念起源很早,一直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 。(13)古人長期把崇奉“天地君親師”作為祭天地、祭祖、祭圣賢等民間祭祀的 綜合,到了民國時期,社會性質(zhì)的變化使“天地君親師”衍變?yōu)?“天地國親師”。( 14)李澤厚認為,“天 地國親師”代表了普通百姓的一種人生信仰,它可以包容對各種人格神(如佛教的菩薩、道 教的土地爺,以及各種民間神祗)的崇拜。這里,“國”不是指任何政府、政體,政制, 而 是對歷史文化共同體的心理認同,它成為含混而寬廣的對宇宙自然、家園鄉(xiāng)土、父母、兄弟 、夫妻、朋友師長、文化傳統(tǒng)的某種道德和超道德的情感認同與精神皈依。(15)
“天地國親師”位在農(nóng)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每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月的初一 十五,還有平時的親朋聚會,紅白喜事等時刻,人們都要到“天地國親師”位之前上香拜祭 ,呈上供品。在祭祀的嚴肅過后,大家才開始集體聚餐的情感釋放。這種嵌入日常生活的周 期性情感共鳴,使得鮮紅醒目的信仰載體——“天地國親師”不斷地提醒自己,天地和祖靈 與自己同在。頻繁出現(xiàn)的信仰符號,不斷在情緒高昂的時刻喚醒內(nèi)心深處對故人的思念,于 是,這種類似于圖騰的符號就與人們心中最真切的親情粘連了起來。
(二)陰陽溝通:代際綿延的情感鏈條
這世上沒有鬼,但是有魂的。有時候半夜里鍋蓋,碗啊忽然響一下,那肯定是太爺爺他們回 來盛飯了。我們村有個女的參加他父親的葬禮,他父親平時最喜歡她,她也待父親最好。參 加完了葬禮之后有股腐臭味總是在她身邊,洗澡都洗不掉的,他爸爸的魂跟著她不愿意走。(20080711THT)
在村民眼中,死去的祖先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于這個世界上,并通過一些常理無法解釋的奇 異現(xiàn)象與子孫溝通。祖先作為“魂”的生活質(zhì)量與子孫后代對其供奉有關(guān)。所以每個月的初 一和十五,當?shù)厝硕家o祖先上香,燒錢紙,供飯供菜,在“清明”和“七月半”還要去掃 墓,替祖先“整理住宅”,并燒上一些他們認為祖先可能需要的物品,如紙糊的衣服、桌椅 、房子,甚至還有電視機、冰箱等。
我是會經(jīng)常想起祖先的,希望(祖先)保佑自己發(fā)財,不過搞不到錢也不能怪祖先,什么都 要自己去做,上香就是感情上好想一點。生你養(yǎng)你哪能不去拜一下子?你現(xiàn)在不去拜死了之 后誰來拜你呀?(20080701YLW)
在村民的意義世界里,供奉和祭祀祖先并不僅僅是希望得到祖先的保佑,它更是一種情感的 綿延。先輩們在日常的祭祀中追憶他們的祖先,那么今人也要在這樣的祭祀中懷念自己的先 輩,只有這樣,后代才會如此來緬懷自己。于是乎,生者與死者,過去與將來,都在一條溫 情脈脈的情感鏈條上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序列。這使得人們頭腦中對未來的生活 有了一份其樂融融的期待與想象,正是這種美好的想象支撐著人們驅(qū)散現(xiàn)實生活中的陰霾。
(三)隆重喪禮:村莊集體的情感宣泄
喪事是當?shù)刈钪匾纳鼉x式,因為喪事儀式的成功與否關(guān)系到死者身后的生活質(zhì)量。桂北 農(nóng)民極其重視喪事,一般婚嫁的舉辦只需一天,而喪事則至少要三到七天。喪事的禮儀隆重 ,規(guī)矩細密,步驟繁雜,規(guī)模龐大,參與喪事的族親、姻親及同村村民數(shù)量多達數(shù)百人。每 逢喪事,本自然村的每家農(nóng)戶都要派人參加,喪事的每個細節(jié)都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并隨之成為人們今后行動的判準。
喪事要盡量辦得隆重,不隆重村里人是要說的。我們村有兄弟兩個,哥哥埋了母親,弟弟負 責埋父親。輪到弟弟埋父親時,他說沒有錢,不想好好弄,大家說,我們湊錢給你好不好? 但這小子就是不肯。不但沒土葬,連火葬也沒有買個像樣的骨灰盒,第二天叫來民政局的車 子就把喪事給辦了。結(jié)果晚上的追悼會,村里人沒有一個愿意去的。這樣的人以后臉往哪里 放呢?以后一輩子說話都沒底氣,子孫在村里都抬不起頭啊。(20080630JYG)
以下是貼在文家村村道醒目處的一張請柬,全文用工整楷書書寫(繁體字豎排),目的是邀 請同村村民參加其父親的喪葬儀式。(16)
由于喪事是當?shù)氐念^等大事,村民之間無論有什么樣的矛盾,只要是喪事上發(fā)了請?zhí)阋欢?要來吊唁,矛盾也就此化解。一般而言,喪事的辦理有擇期、選址、發(fā)帖、收禮、哭喪、入 殮、出殯、立碑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喪事過程的鮮明主題是情感的渲染,特別是對與村民們共同生 活多年的長者得到回憶??迒蕰r,周圍相熟的人幾十里外都要趕來鬧喪歌,而喪歌主要是專 門的唱書人用本地民歌的曲調(diào)就死者生前的苦難與艱辛進行即興的演唱,有人非常擅長煽情 ,一曲唱罷會讓參加喪禮的全村村民哭成一片??迒实幕顒油ǔ掷m(xù)至凌晨兩三點鐘。
出殯儀式是整個喪禮的高潮。但這場嚴肅、哀傷的葬禮進行到末尾時卻有了一種游戲的況味 。走在棺木前面的八位中年男子故意用各種方式難為后面的年輕人,特別是在路過泥地水洼 的時候,由于必須確保棺木不能落地,所以無論前面的人如何擺動和搖晃棺木,后面的人也 一定要保持平衡。一段時間過后,后面的青年滿頭大汗,一身泥漿。好在抬棺者可以輪換, 看到有人支持不住,旁邊馬上會有年輕人過去頂替。隊伍前面領(lǐng)頭的村莊族老看到后面可能 支持不住的時候也會提醒大家保持節(jié)奏。于是乎,整個出殯的過程成了全村所有老人、中年 、青年以及一旁圍觀的婦女小孩共同參與的集體盛會,人們在這種盛會中感受和體驗集體的 力量,感染和宣泄共同的情感。類似的盛會不斷舉行,有關(guān)故人和祖先的記憶,以及凝結(jié)在 禮節(jié)儀式上的村莊文化傳統(tǒng)不斷在村民心中積淀。 喪禮后不久就要立下墓碑,并在墓碑上刻寫墓志銘。墓志銘用文言文寫就,言簡意賅,但對 祖先的情感表達非常真摯。以下是筆者在鷂子坪村的一處墓碑上看到的墓志銘:
吾祖公旭遠之厚命于光緒三十年甲辰七月廿日子時東來,歿于公元一九九一年三月初十日, 于子時西歸。八十有七,一生勤儉持家,為人懇切誠信。今外葬于地名村背后,群山之中翠 林深處,唯恐后人久失,特請石匠刊碑使后人永祭。(17)
三、民間信仰對村莊社會的情感整合
人是一種情感動物,他們積極地追求和體驗正向情感的最大化,盡可能地在社會互動中得到 正面的情感反饋,使自己的情感能量保持在較高水平,從而承受各種生活的壓力。在生命歷 程中,人們學會了哪種情境可以導致積極情感能量的增加,并將主動去尋找這種情境。不同 民族,不同文化的情感構(gòu)造有所不同(18),他們在積極情感的類型偏好、體驗方 式與表達習慣 上有著細微的差異,這些差異和人們社會化時的成長環(huán)境與文化氛圍有著極其重要的關(guān)聯(lián)。
(一)傳統(tǒng)信仰的情感濡化
在桂北村落中,“天地國親師”位所體現(xiàn)的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尊師重教的價值取向在鬼 神觀念,祭祀、修譜活動以及喪葬儀式中都有體現(xiàn)。作為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民間信仰的 關(guān)鍵在于把生命伸展為一個綿延的永恒,人在世間的過程相對短暫,但在死后更為長久的時 間里會與其子孫以特殊的形式相溝通,并在某種程度上保佑他們的生活。祖先的肉體雖然已 經(jīng)死去,但他們的魂靈卻仍在曾經(jīng)生活的土地上,與自己都有著密切的、神秘的情感交流, 彼此在陰陽兩界之間互相支持。祖先的“在天之靈”是自己的內(nèi)心在無助時傾訴和依靠的對 象,而自己則負有給在地下的祖先提供“生活用品”的責任。
人們在子孫綿延的情感之鏈中找尋安身立命的基礎(chǔ),“自己不過是祖先和子孫之間的連接點 ,而兄弟是同一個過程中的同道者……祖宗的墳地也是自己將來的歸宿,父母將沉睡在自己 的前方,而兄弟則睡在自己的身旁。”(19)村民們相信人只有埋葬在他出生的故 鄉(xiāng),才能 在陰間有更好的生活。同姓的兄弟有著共同的開基祖先,而不同姓的村友也都要來參加自己 祖先的祭祀禮儀,因為村莊中所有姓氏的祖先都埋葬在同一塊土地上。
通過傳統(tǒng)民間信仰的濡化,桂北農(nóng)民習得了一種自然的親情偏好,人們最傾向于體驗的積極 情感是溫婉柔和的親情,即所謂天倫之樂。在這種純粹利他性的相互關(guān)系中,情感的體驗可 以使人神經(jīng)放松,心境平和,并且享受到安全感,穩(wěn)定感和幸福感的滿足。人們辛苦勞碌的 終極目的就是要擁有和體驗濃厚的親情,而同一家族的成員、同一村莊的村友就是他們與之 互動并產(chǎn)生積極情感體驗的常規(guī)來源。
(二)縱向親情的橫向彌散
蘭德爾?柯林斯認為,社會現(xiàn)實由互動儀式鏈構(gòu)成,共同在場、相互覺察、注意力的共同集 中、節(jié)奏性同步、共同的心境和群體的符號將喚醒情感。當情感被喚醒時,集中邂逅(enco unter)被賦予了重要的價值,群體的意義感由此產(chǎn)生。集會中興奮情緒的共鳴使人們感受 到他們之外的力量,然后他們又把這種力量表征為符號。(20)
傳統(tǒng)民間信仰的最大特點是消融在生活之中,桂北農(nóng)民幾乎每天都要經(jīng)歷與信仰有關(guān)的日常 儀式。如前文所述,這些嵌入在生活中的儀式把人們最為珍視的親情與村莊中的傳統(tǒng)文化符 號粘連了起來。香火、牌位、花圈、墓碑等一系列元素都成了與親情與相聯(lián)系的符號,在全 村村民集體參加的大型儀式特別是喪禮上,人們共同的心境和注意力的節(jié)奏性同步將會讓這 些平日里常見的文化符號喚醒內(nèi)心深處的親情。
互動儀式的效果是定期地喚醒情感,所以人們在具體時空中的共同在場非常重要,人們通過 面對面的節(jié)奏性互動將產(chǎn)生更高水平的情感能量。在桂北民間信仰的互動儀式中,這個共同 在場的物理邊界是自然村;在所有儀式中最為隆重,賦予了最深含義的儀式則是喪禮,而喪 禮中固定的成員就是村莊的全體村民,這就使得全體村民組成的集體成了人們心目中最為親 切的歸屬。
現(xiàn)實生活的分散狀態(tài)總是使人們感覺單調(diào)、萎靡而且沉悶,但是,當集體的情感宣泄開始后 ,一切都會改變。情感的密集互動與高度共鳴就像一股如電的激流使人達到一種極度亢奮的 狀態(tài)?!霸谶@種亢奮的狀態(tài)中,他就不可能再意識到自己了,他感覺自己被某種力量支配著 ,使他不能自持?!?21)在集體喪禮的情感宣泄中,人們會直覺到村莊共同體的 存 在,產(chǎn)生出宗教般的神圣感。人們不斷重復儀式行為,正是要不斷地在往復循環(huán)的時空中強 調(diào)集體氛圍的重要性,進而將這種集體感融入文化符號并銘刻到記憶之中。
(三)村莊公共性的情感型塑
桂北村民對天地、祖先、神靈的敬畏與崇拜在現(xiàn)實中強化了彼此的感情依戀與村莊認同,共 同的信仰與祭祀、喪禮等系列活動使得村莊成員的集體情感不斷凝聚,社會關(guān)聯(lián)不斷增強。 傳統(tǒng)民間信仰的情感積淀在農(nóng)民心中確立了濃重的“歷史感與當?shù)馗小?22),鑄 就了 現(xiàn)世生活中的宗教意義。它使得所有在這塊土地上成年的村民對村莊、對集體充滿了認同與 依戀,使得他們在村莊共同體中甘心付出,承擔責任。
由于在村民的記憶中,村莊集體總是與溫暖的親情相連,于是人們對村莊生活便有了長遠的 預期,因為回到村莊就意味著壓力的釋放,情感的滿足。這使得村莊公共生活中的行動者并 不是僅僅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短期利益,而是要在村莊的公共事業(yè)中為子孫后代著想。村民們 沒有因外出打工而成為“村莊的外人”(23),讓村莊公共品供給中的集體行動難 以開展,相反,他們不斷從外部向村莊輸入資源,增強村莊的凝聚力。
個體的村民非常害怕被集體拋出,這不是因為集體的支持會影響到他的收入,而是因為他們 害怕在這個自己極為認同的村莊里“被人看不起、說壞話、沒有面子”,倘若因為某些自利 行為而遭到村莊的社會排斥,那將意味著失去許多本來屬于自己的歡樂。而且,遭到排斥的 直接后果就是使得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儀式無法順利舉行,在一個生命意義如此明確的村落里 ,生命儀式的失敗又會和自己及子孫后代的不幸相連,村民們能夠想象得到的最大的情感打 擊莫過于此。(24)通過在民間信仰基礎(chǔ)上形成的情感認同與情感排斥機制,桂北 的自然村在村 莊公共生活中極大程度地遏制了那些阻礙集體行動的搭便車者。于是,在這個人們賦予了濃 濃親情的村莊共同體中,公共生活的開展、公共品的供給就不會是一種難題。
四、結(jié)論
現(xiàn)代化固然是一個不斷“祛魅化”的理性過程,但科學無法取代宗教與信仰。作為一種傳統(tǒng) 的文化資源,民間信仰在當代桂北的村莊公共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整合功能。它的祭祀儀式 嵌入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斷在人們節(jié)日聚會的情緒高昂之時喚醒內(nèi)心深處對祖先和親 人的思念。這種濡化機制使人們習得了以溫婉的親情為依歸的情感偏好,并在子孫綿延的情 感之鏈中追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以集體喪禮為代表的情感宣泄場合中,縱向綿延的親情 在互動儀式中被情感符號喚醒,人們可以在濃烈的親情體驗中直覺到村莊共同體的存在,并 產(chǎn)生出宗教般的神圣感。于是,祖先與子嗣在陰陽之間相互溝通,而兄弟與村友則成為在同 一塊土地上延續(xù)永恒的同道者。經(jīng)由這種情感整合機制,桂北的民間信仰造就了自然村的全 體村民對于村莊集體的情感認同,使得他們對村莊的公共生活形成了情感依戀。人們在自然 村的公共事務中甘愿付出,并主動承擔義務和責任。
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化消費主義邏輯的裹脅下,隨著基層政府的后撤和治理能力的下降, 村莊的公共性不斷渙散,有些地方甚至已經(jīng)嚴重瓦解。重建和強化村莊的公共性,培養(yǎng)農(nóng)民 在村民自治中的公共精神無疑是新農(nóng)村建設特別是文化建設的當然任務,而中國村莊自古以 來就具有的民間信仰與情感紐帶正是我們的新農(nóng)村建設可以借鑒的資源。
注釋:
①閻云翔.2006.私人生活的變革[M].龔小夏,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②賀雪峰,仝志輝.論村莊社會關(guān)聯(lián)[J]. 中國社會科學, 2002(3).
③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④王銘銘將民間信 仰看作“民間宗教”,認為它是流行在中國一般民眾尤其是農(nóng)民 中間的(l )神、祖先、鬼的信仰;(2)廟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儀式;(3)血緣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廟 宇的儀式組織;(3)世界觀和宇宙觀的象征體系。(參見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 ,第133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李亦園將民間信仰視為一種“普化宗 教”(diffused religion),以與“制度化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相區(qū)別。“ 普化宗教”的信仰、儀式及宗教活動都與日常生活密切混合,擴散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 以其教義也常與日常生活相結(jié)合,缺少系統(tǒng)化的經(jīng)典,更沒有具體組織的教會系統(tǒng)。(參見 李亦園《文化的圖景》下卷,第180頁,臺北允晨文化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⑤鄭振滿,陳春聲.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⑥(美)喬納森?特納,簡?斯戴茲,著,孫俊才、文軍譯,情感社會學[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⑦值得一提的是,在行政村范圍的村委會選舉中,各個自然村都想推出自己的候選 人。村兩 委成員的權(quán)力博弈并不是幾個大型宗族對資源的爭奪,而是各個自然村基于利益關(guān)系和歷史 恩怨的合縱連橫,村民對自然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為明顯。
⑧由于歷史久遠,當?shù)氐膫鹘y(tǒng)文化資源豐富,一些傳統(tǒng)的文化活動在時間上非常密 集,如春 節(jié)拜年,元宵舞獅、耍龍燈;二月二日土地公生日給香火拜年,舉牌燈;清明節(jié)掃墓;端午 節(jié)包粽子、喝雄黃酒、插菖蒲、晾豆腐;六月六日嘗新米;七月半祭祖先和鬼神;中秋吃月 餅、插柚香;九月九重陽節(jié)各村自發(fā)組織的老年人協(xié)會聚餐、唱戲,表演腰鼓、彩調(diào)等。
⑨括號中的數(shù)字表示日期,大寫字母是訪談對象姓名的首字母縮寫。
(10)(美)埃利諾?奧斯特羅姆,著,余遜達等,譯.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M].上海 :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
(11)(美)道格拉斯?諾思,著,厲以平譯,經(jīng)濟史上的結(jié)構(gòu)與變革[M].北京:商務 印書館,1992
(12)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13)《荀子?禮論》中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君師者,治 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 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參見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73頁,北京:中華 書局,1996年版。
(14)徐梓.“天地君親師”源流考[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2).
(15)李澤厚.論語今讀[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16)2008年7月2日調(diào)查筆記。
(17)墓碑上的文字為豎排,從右至左依次為墓志銘、祖先名號與子孫落款。2008年7月14 日調(diào)查筆記。
(18)盡管不同文化的情感構(gòu)造有所差異,但是研究者們指出,有四種基本情感( primary emot ions)是固化在人類神經(jīng)自主系統(tǒng)之中的,因為它們對哺乳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具有提高適應 性的價值。參見(美)喬納森?特納,簡?斯戴茲著《情感社會學》,孫俊才、文軍譯,第 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陳柏峰.農(nóng)民價值觀變遷對家庭關(guān)系的影響[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7,(3).
(20)Randall Collins. Emotional Energy as the Common Domination of R ational Action. Rationality and Society. 1993. Vol.5. P.203-230.
(21)埃米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渠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2)楊華.傳統(tǒng)村落生活的邏輯[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2004級碩士 論文.
(23)在中部一些原子化的村莊,外出打工人員并不將自己看做村莊的一部分,他 們對村莊沒有 長遠預期,所以不愿意在村莊公共品供給中承擔相應義務。這種村莊生活面向朝外的村民積 累到一定數(shù)量,會使村里的公共事業(yè)很難開展。參見賀雪峰《新鄉(xiāng)土中國》,第7-10頁,廣 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4)筆者曾親見一名中年男子因無法在村里調(diào)到一塊風水較好的土地作為去世父親的墳 墓而抱頭痛哭。
〔責任編輯:羅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