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新
我自豪,因為我就出生在祖國30歲生日那一年。三十年的時光一晃而過,我也已經(jīng)成了一名人民教師,回想起自己的求學生活,真是感慨萬千。
我出生在長江三角洲的一個革命老區(qū)—黃橋,祖祖輩輩都是農(nóng)民。童年的記憶里,父母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夕陽落盡才回家,農(nóng)忙時甚至顧不得吃口飯,喝口水。即使他們如此辛勤地耕耘,家里的經(jīng)濟仍然不景氣。我有時也會幫父母做活,施肥鋤草,耕種收割。在驕陽似火的夏日,汗水珠淌到嘴里那種咸咸的味道,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我和弟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總要帶上一籃子的青草,因為我們兄弟倆養(yǎng)了七只羊,這些小羊的身上就承載著我們讀書的夢想,它們是我們家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之一,于是我們兄弟二人精心地照顧它們,把它們養(yǎng)的肥肥的。母親小學畢業(yè),她常說自己吃盡了沒有文化的苦頭,因此,做夢都想著讓自己的孩子念書、考大學,跳出這個“農(nóng)門”,能出人頭地。每當我捧著“三好學生”的獎狀回家,總能看到她那燦爛的笑臉。
我上的小學是村辦的,學校里僅有四位老師。當時一個年級也只有一個教學班,一個班也僅有十幾個學生,而且當時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在同一個教室里上課。我們的老師既教語文又教數(shù)學,既教三年級又教四年級。上課時老師先給三年級上半天課,讓四年級的學生做作業(yè);下午再給四年級的上課,讓三年級的學生做練習。期末考試的時候我雖然仍是班上的第一名,但和完全小學的學生比起來成績也僅居中下游。
小學畢業(yè)后我在一所農(nóng)村初中繼續(xù)著我的學業(yè),我很喜歡我的老師們,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僅僅是代課老師,但老師們很有責任心,并沒有因為自己僅僅是代課老師而敷衍了事。1994年,我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江蘇省第一家民辦高中—揚州市弘揚中學,該校是由一批退休的老師承辦的,在那里我度過了3年快樂的時光,也成了村里第一個在外地上高中的孩子。到現(xiàn)在還清晰地記得每次放假回學校時母親到車站送我時的不舍。在高中,第一次接觸到了電腦,老師們總是那么循循善誘,高中的生活也讓我學會了如何更好地獨立生活。
1997年,我順利地進入了徐州師范大學繼續(xù)著我的大學求學生活。進入大學后,花費明顯增長,依靠種地供我上學的父母顯得有些窘迫,但學校有很多幫扶措施:可以勤工儉學、申請助學金等。大一時,學校了解到我的情況后給了我一等助學金,讓我減輕了很多負擔;大二時,我主動放棄了助學金的申請,開始勤工儉學,先后發(fā)過廣告,做過園林工人,基本上周末的工作所得就能承擔一周的生活所需,而且還不影響學習。我很感謝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上高中時就成國家教育改革的受益者,上大學又恰逢高校擴招,一參加工作就遇上了教師增加工資,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今年是偉大祖國60華誕,在和祖國一同成長的日子里,我深深感謝黨的英明決策。作為成長在祖國和平年代的青年一代,我將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斷努力,為國家、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決不辜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榮譽稱號!
(作者:江蘇省南通市栟茶高級中學教師)
責任編輯:楊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