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勝
秋季開學了。學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新生進行分班。很多學校以因材施教為借口,在新生入學時將他們編入快班和慢班(或重點班與普通班)。現在義務教育法明文規(guī)定在義務教育階段不準分快慢班,但各學?!爸腔蹮o窮”。發(fā)明了諸如“特長班”、“實驗班”、“火箭班”、“雷鋒班”等等遮人耳目的名稱,對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陽奉陰違。更有甚者,班級編號有時候也可以作為快班、慢班的“代號”,比如“(1)班”在一些學??赡芫褪强彀嗟拇?。有的學校更隱蔽,往往不將重點班放在一個年級的班首,而是放在班尾或中間,比如“(5)班”、“(8)班”。在教學實踐中,學校往往為快班配備最好的老師、最優(yōu)越的教學設施,用與慢班不一樣的教學進度進行教學、備考。對慢班,雖然明著不說放棄,但在很多學校里,慢班實際上是可以忽略的,只要不出事就行。
面對這一教育問題,我們有必要深入追問,從倫理的角度加以審視,認識快慢班的危害。
一、快慢分班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學校都對分快慢班有一套冠冕堂皇的說辭:學生有認知差異,每個班都存在“優(yōu)等生”、“中等生”、“差生”,在混合編班的情況下,教學只能以中等生為依據,結果導致優(yōu)等生“吃不飽”,差生“吃不進”??彀嗦嗟膮^(qū)分,有利于分別對待不同類型的學生,可以因材施教,使優(yōu)等生“吃飽”、“吃好”,差生“吃得進”、“消化得了”。其實。對照一下實際,我們就會明白。
第一,為什么沒有升學考試壓力的小學分快班、慢班的做法較少?為什么快班慢班的做法多發(fā)生在有升學考試壓力的初中、高中?為什么在追求升學率、應試教育傾向嚴重的地區(qū)快班慢班的做法比較盛行?
第二,分班之后,快班受到充分甚至過度的重視,而慢班則往往受到有意無意的慢待、忽視、甚至遺忘,成為犧牲品,這更說明分班不是為了因材施教。
第三,分班依據的是考試總成績。一個學生的總成績很好,并不一定意味著其各科都好。反過來,一個學生總成績不算好。但也并不意味著其某些科目不好。對總成績好而某科不好的學生來說,將其分入快班,對那不好的科目來說,無法因材施教;對某些科目好,而總成績不好的學生來說,將其分入慢班,顯然也無法對學得好的科目進行因材施教。
說白了,因材施教只是借口,分快班慢班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升學考試。關于這一點,我想每個有快慢班做法的學校,其校長和老師都是心知肚明的。之所以要分快慢班,就是將那些有升學希望的學生集中在快班進行考試訓練,最大限度地挖掘這些學生的考試潛能,以更多地考上名校,為學校掙得名聲、名望。至于那些升學希望不大的學生,對不起,為了不影響那些升學有望的學生,只能隔離開來,編入慢班,安全送他們畢業(yè)即可。
二、快慢分班的標準問題
學校在快慢分班的過程中所依據的都是考試成績。以考試成績?yōu)闃藴史职?,“考分面前人人平等”,表面上看比以家長的身份、錢財為標準分班來得公平、道德,其實不然。
紙筆測試不能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惟一依據。按照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人的主要智能是多元的,智力測驗也只能相對地測量出人的一部分智能,而另外一些智能無法用紙筆測驗方式來衡量。在教育中存在著“測試主義”偏見,即只重視可以測量出來的能力而忽略不能測量出來的能力。我們學校的考試試卷還不是加德納所批評的智力測驗,雖然可以考出學生的部分語言能力和數學邏輯能力,但主要還是對知識的記憶能力、解題能力的檢驗。也就是說,學生考試的分數,不用說其他智能,就連學生的語言能力、數學邏輯能力的基本狀況都無法反映出來,怎么能作為區(qū)分學生發(fā)展水平高低的惟一依據呢?以一個并不可靠的、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發(fā)展水平的考試分數作為將學生分入快班和慢班的標準,注定要造成許多“冤假錯案”,這不是缺德的做法嗎?
且不說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辦法能夠準確地衡量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即使我們能夠找到一個準確測試學生發(fā)展水平的標準,我們在分快慢班的時候同樣會面對道德上的指責。人的發(fā)展有個體差異,有人早慧,也有人“大器晚成”,如果一個學生因為“開竅”稍晚而被打入另冊(慢班),并由此扼殺了其發(fā)展希望和美好前景,我們的學校是不是應該感到內疚?尤其是在小學,孩子們的發(fā)展多數尚未定型。粗暴地對其進行歸類分等,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
三、快慢分班的倫理邏輯
從教育倫理學的要求出發(fā),如果一些學生在學習上有困難,落后了,學校和老師更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幫助,以使他們盡快地趕上來。救助“弱者”是一基本的社會倫理原則,也是一項基本的教育倫理要求??炻职嗟淖龇▌t以考試成績?yōu)橐罁?,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遵循的是“損不足以補有余”的邏輯。我們的學校原來不是這樣的,在升學之風刮得沒有這么激烈的年代里,老師最關心、費力最多的往往是那些學習落后的學生?,F在倒好,學校和老師專心為那些考試成績好的學生“錦上添花”,干脆將考試成績不好的學生編入慢班,明擺著放棄他們,更別說“雪中送炭”!
社會上弱勢群體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損不足以補有余”的事情屢屢發(fā)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會文化中缺乏平等觀念、缺乏權利意識,政府的不作為等等。但我們不要忘了,這里面也有學校教育的“功勞”。學校在快慢分班時遵循的就是“損不足以補有余”的邏輯,長期在這種邏輯下生活的學生,耳濡目染,無論是快班學生,還是慢班學生,慢慢都可能將這種邏輯位移到自己的心理結構上,成為一種定見,養(yǎng)成心理習慣。
四、“打入另冊”的傷害
對分人慢班的學生來說,其實是一種“倭化”。個人用言語的方式貶低他人,將他人視為另類是語言倭化;通過制度安排等方式將人分為三六九等并區(qū)別對待,就是一種制度化的倭化。個人用語言倭化他人,反映的是個人的品德問題,一個機構用制度倭化他人,反映的則是這個機構、制度本身的德性問題。
以并不合理的考試成績?yōu)闃藴蕦⒁徊糠謱W生分入慢班,也就意味著這些學生被打人另冊。被貼上了“笨蛋”、差生的標簽。這種標簽對學生心理的傷害那是不言而喻的,分入慢班,就如過去時代在臉上刻上了標記的“犯人”,或者說是被貼上標簽的“次品”,對心靈尚未成熟的學生的傷害有多大?難過、羞愧、沒臉見人等等詞匯已經不足描述。
但更殘酷的是,這種傷害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時時刻刻,持續(xù)不斷的,直到走出校門,甚至走出也不是終點。有一次我在一所中學聽課,任課教師課上得很好,但她不自信,不知道我們這些所謂專家是如何看的,剛下課就當著學生的面向我們解釋:這個班的學生不配合。要是在實驗班上就好了。學生都聽到了老師的話,有幾個表情怪怪的。有幾個學生甚至翻起了白眼。有快慢班的地方,這樣的暗示與提醒總在發(fā)生。分入慢班,等于是在這些學生心里割了一刀??偸前凳竞吞嵝?,等于是不斷往傷口上撒鹽,不讓傷口愈合,這樣的教育,道德嗎?
五、“嬌寵”的危險
如果說分人慢班是“打入另冊”,那分入快班,就是得到學校和老師的“嬌寵”了。快班的學生在學校里備受重視,普遍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與被忽視的學生不同,他們自我評價的“氣球”被吹得飽飽的。正因為是飽飽的,卻容易爆裂。很多被學校和老師寵著的學生慢慢會形成一種只會成功、不會失敗的心理。一旦情況不如自己所愿,脆弱的內心就承受不了,“氣球”就要爆炸。長時間生活在競爭、比較的環(huán)境中。這些學生的優(yōu)越感往往是建立在比別人強的比較之中的。一旦這種比較發(fā)生了逆轉,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很多在中學優(yōu)越慣了的尖子生。到大學之后發(fā)現高手如林,自己不過是普通的一員,因而失落,無法接受,就精神抑郁,甚至輕生自殺。這充分說明這些被嬌寵壞了的學生內心是多么不堪一擊。
另外,快班學生的優(yōu)越感也是建立在與慢班學生的對比中的,如果不讓慢班的學生知道自己的優(yōu)越。那滿足感就會打折。所以很多快班的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經常會有意無意地流露出自己的優(yōu)越感和對慢班學生的不屑。而這些態(tài)度在強化慢班學生自卑的同時,也激發(fā)了慢班學生的反感和對抗,進而毒化了校園生活的人際和諧。
據很多家長反映,他們的子女雖然有幸進人了快班,但也并不是那么快樂,為什么呢?被忽視的人有身份焦慮,但被優(yōu)待的人也有身份焦慮。前者是不被重視的焦慮,后者是擔憂失去重視的焦慮??彀嗟纳钍潜粚櫟模@種被寵不是無條件的,而是以考試成績?yōu)榍疤岬?。一旦考試成績不理想,萬千寵愛就會煙消云散。要想留住這份寵愛,你就得時刻處在緊張的備戰(zhàn)狀態(tài),你就得“關閉”一切學習以外的興趣、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