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奎
【摘 要】本文就如何改進數學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進行了探索,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在導入新課上下功夫。二是利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數學學習情境。三是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上下功夫。四是分層教學法使各類學生受益。
【關鍵詞】數學 多媒體 分層次
一、在導入新課上下功夫
1.設置懸念導入
思維從疑問開始,由問題的存在而進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新問題,再不斷地反復進行,直到問題的解決,這是中學生學習中的重要特征。由于他們有好奇心,受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限制,都會在一定條件下產生認知上的困惑、矛盾心理。教師若能創(chuàng)造性地駕馭教材,設置具有啟發(fā)性、探索性的和有趣味性的疑難問題,開講時就創(chuàng)設懸念、適當置疑,學生就會激起求知欲望而“愿聞其詳”。設疑、懸念的關鍵在于教師要問到“點子”上,對問題抓得準、問得恰當,才能擊中要害,抓住學生產生疑慮、困惑、矛盾時的契機,引發(fā)思維。這就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學生;所提懸念疑問,應圍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銜接點等,同時問題要具有新穎性、富有啟發(fā)性,學生聞所未聞,始料不及的,才能造成深深的懸念,從而產生探求的積極性。
如在教相交線時,引導學生動手剪布片,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兩直線相交所成角的認識。我讓學生分組合作,小組討論交流,用剪刀剪開布片,同時觀察剪開布片的過程中有關角的變化。學生可能發(fā)現,隨著兩個把手之間的角逐漸變小,剪刀刃之間的角也相應變小。啟發(fā)學生,把剪刀的構造看作兩條相交的直線,兩把手之間與兩刀刃之間所成的角以及把手與刀刃之間所成的角可以看作是兩相交直線所成的角。
2.以舊引新導入
在教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根據學生平時到影劇院看電影找座位先找?guī)着旁僬規(guī)鬃姆椒?引申出在平面內確定一個點的位置必須有兩個數,而且這兩個數是有序的。由于聯系生活實際,不僅降低了學習難度,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容易理解掌握,而且進一步激發(fā)增強了學習動機。
數學知識是系統連貫的,新知識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接受新知識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復習學過的知識來導入新課,來加強對學過的知識的鞏固,這種導入可以從總結舊課入手,也可以通過學生聽、寫、練等活動,或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回顧舊課導入新課。但這種導入往往缺少趣味性,如果處理不好,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設計新課教學時,事先精選一至兩個新舊知識之間,最具實質性的聯系點,再精心編寫一段“導語”,以激發(fā)學生積極投入學習。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數學學習情境
現代傳媒技術的發(fā)展要求教學能夠與時俱進,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利用技術之間的交互作用,創(chuàng)設逼真的數學學習情境,用錄像、影碟以及計算機軟件的方式呈現數學問題,以視覺形式出現比文本形式出現更使得數學材料具有活動性、可視性和空間立體感,而且易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把數學知識與其他知識融通起來,進而使學生深刻體會數學的作用與價值,感悟數學的真諦,真正經歷數學化的過程,感受數學的優(yōu)美、力量、統一性。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學生探究的情境,變“苦學”為“樂學”。
如利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展現出一幅新的圖景:工兵排地雷。
我說:上節(jié)課做游戲時大家興趣都很高,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新游戲,那就是工兵排地雷。游戲由兩部分組成,一類是根據給出坐標點的數值,找出坐標系中點的位置;一類是根據坐標系中點的位置,找出坐標點的數值。先請一位同學上來找一找,用鼠標點一點。如果你找對了,地雷就爆炸了。如果找不對,地雷就不響。
學生個個躍躍欲試。上臺操作的學生都做得很好,地雷在各點上紛紛開花。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快復習鞏固了給點找坐標的方法。在游戲過程中,由于巧妙的情境設計,地雷在坐標系中心開花,使學生對原點坐標的認識進一步加深。
三、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上下功夫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通過語言、表情、手勢、眼神等途徑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教勾股定理時,我在課上來了個小插曲:早在5000多年前,人類就發(fā)現了這個定理,世界上幾個文明古國都有關于這個定理的記載,我國古代稱直角三角形的較短的直角邊為“勾”,較長的直角邊為“股”,斜邊為“弦”,在《周髀算經》中就記載了西周時期早已發(fā)現這個定理,因此稱勾股定理。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也發(fā)現了這個定理,因此國外又稱“畢達哥拉斯定理”。同學們通過計算發(fā)現勾股定理至少比畢達哥拉斯定理早發(fā)現了500年。從而一方面為古人的成就而折服,同時又為我國古代數學的豐功偉績引以自豪,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潮,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堅定決心。
四、分層教學法使各類學生受益
1.課前預習層次化
針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相對提高,學習的目的性、自覺性明顯增強的特點,只要教師能深鉆教材,領會一“綱”兩“說明”的精神,把握其彈性,根據已定的教學目標,明確提出各層次的預習目標,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看書預習方法,就會獲得滿意的預習效果。比如,讓初一學生預習時,可要求A層學生主動復習舊知識,基本看懂預習內容,試著完成相應的練習題,不懂時主動求教于別組的學習伙伴,帶著疑問聽課;B層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預習內容,會參照定理、公式、例題的推演自行論證,并據此完成練習題,遇阻時,能自覺復習舊知識,能主動求教或幫助別組;C層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預習內容,定理、公式要主動推導,例題要先行解答,能獨立完成相應的習題,力求從理論和方法上消化預習內容,并能自覺幫助別組同學。
2.課堂教學層次化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調動雙邊活動的積極性是完成分層次教學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又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在安排課時的時候,必須以B層學生為基準,同時兼顧A、C兩層,要注意調動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難的問題,課堂上可以不講,課后再給C層學生講。課堂教學要始終遵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上升的規(guī)律,要求不宜過高,層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證C層在聽課時不等待,A層基本聽懂,得到及時輔導,即A層“吃得了”,B層“吃得好”,C層“吃得飽”。
3.布置作業(yè)層次化
在教完一個概念、一節(jié)內容后,學生要通過做練習來鞏固和提高,因此課后布置多層次習題是分層次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課后作業(yè)一刀切,往往使A組學生吃不消,C組學生吃不飽。為此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yè),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A層是基礎性作業(yè)(課后練習),B層以基礎性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課后習題),C層是基礎性作業(yè)和有一定靈活、綜合性的題目(課后復習題)各半。布置作業(yè)要精心安排,一般學生在20至30分鐘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