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云
摘 要:隨著社會發(fā)展的全球化國際化的進程較快,對英語“說”的要求越來越高,本文從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過程中總結(jié)了大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比較薄弱的原因及分析,同時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guān)鍵詞:大學英語 口語教學 解決方法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學生運用語言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社會對他們學以致用的語言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對于就業(yè)和升學壓力越來越大的大學生來說,具有較高口語水平無疑會為求職、升學增加一個重要的砝碼。但許多人對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認識不足,停留在“啞巴”英語這一模式上。因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之關(guān)鍵。本文將會分析現(xiàn)今大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薄弱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具體的解決方法。
一、影響大學生口語能力的因素:
(一)語音不標準
很多大學生剛進校時語音都非常不標準,其原因要歸結(jié)于我們的中學教育只注重分數(shù),大多數(shù)基礎教育老師都忽略了口語能力的教育,才造成了這么多的“啞巴”英語;此外,大學生都來自于全國各地,英語口語受本地方言的影響也比較大。
(二)“大腦與嘴巴脫節(jié)”
學生在表達過程中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表達自己,空有滿腹的想法,但是無法表示出來。這個問題可能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口語能力的提高。究其“脫節(jié)”根本,乃是學生之前訓練口語的場合和機會很少,沒有培養(yǎng)起一種自發(fā)的轉(zhuǎn)換功能,沒有建立正確的“大腦”和“嘴巴”鏈接
(三)表達不地道
學生表達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很多的“中式英語”, 幾乎所有的學生在用英語說話時,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思維過程:聽到英語——翻譯成漢語進行理解——用漢語思考要說的話——翻譯成英語表達出來。很明顯,這樣的思維過程,一定會受到母語思維的影響。如果始終以這樣的邏輯思維來講英語,說出來的英文永遠不會是地道的英文,而是中國式英語,即使學習英語多年,在口語表達上也難以達到讓人滿意的效果。
二、提高英語口語方法
雖然大學生的口語能力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表現(xiàn)不佳,大學教學要達到提高口語能力的目的卻不能急躁冒進,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一)糾正學生的語音語調(diào)
正確的語音語調(diào)是口語能力的基本素質(zhì)體現(xiàn)。語音是語言的載體,只有正確的發(fā)音,才能有效傳遞信息,以備交流。在語音教學中尤其要注意一些常見的錯誤并及時糾正,盡可能掃除這些錯誤。因而,在大學英語教學的最初應安排一些課時進行專門的語音語調(diào)訓練,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課下做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原聲材料模仿練習并要求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例如,電影對白,演說詞,詩歌朗誦等。學生通過模仿不僅可以糾正每個單詞的準確發(fā)音也可以有意識地去學習純正英文中的語調(diào)及地道的表道方法,從而增加對英語的語感。長此以往,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良好的語言習慣則指對單詞、詞組的運用要恰當,不能用中文的思維去編造句子??梢砸龑W生多看些純正的英語閱讀材料,地道的英語影片,并有意識地積累這樣的句子。在這一良好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他們在英語口語交際中想說而不敢說、想說好而說不好等矛盾心理,給他們提供一些貼近生活或他們熟悉的趣味性話題,讓他們就此進行短劇表演、訪問或辯論。通過此類活動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也有利于他們口語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把握好評價尺度
作為教師,要盡量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水平和需求,給大家發(fā)揮的空間;強化學生的獨立意識,培養(yǎng)學生完整表達的習慣。當學生發(fā)生表達障礙時,不是“相救”,而是給與引導。同時,評價學生口語表達的好壞也不能以某一標準答案來衡量。教師評價應對學生有很強的導向作用,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實踐習慣。
在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方面,教師的教學方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學技能和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正確策略,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切實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習手段與其最終的目的即為交際的目的而掌握運用語言的能力緊密結(jié)合起來。這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采用的程序要有利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性和相互作用等。只有這樣,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才能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以致用的意識。
參考文獻:
[1]王瑜生.試論大學英語口語教學.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1).
[2]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