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穩(wěn)罡
摘要:郭沫若先生的《梅園新村之行》一文,長期以來,一直被作為精講范文選入多種語文教材。但這篇文章在文學常識、修辭表達、譴詞造句等方面都存有一定的弊病。作為一篇語文教材的精講范文來說,這是不容忽略的。
關鍵詞:郭沫若;《梅園新村之行》;弊病
《梅園新村之行》一文是郭沫若先生在一九四六年寫的一篇訪問記。該文頗有影響,長期以來,一直被作為精講范文選入多種語文教材。筆者在教授這篇文章時,作了細心地研讀,發(fā)現該文存有弊病?,F指陳出來,與語文界同人商討。
《梅園新村之行》一文的弊病主要集中在第五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
先看第五段:
梅園新村的名字很好聽,大有詩的意味,然而實地的情形卻和名稱完全兩樣。不僅沒有梅花的園子,也不自成村落。這是和《百家姓》一樣的散文中的散文……
這里作者是想用《百家姓》來喻梅園新村布局不規(guī)整,雜亂無章。但這個比喻句是有問題的。古人以形式上用韻與否把文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韻文,一類是散文。用韻的則為韻文,不用韻的則為散文。唐代以來,文人達成共識,把雖未必用韻但句式整齊、多用偶對的駢文也不當作散文了,形成了駢、散的區(qū)別。此后,隨著“傳奇”、“話本”、“小說”“劇本”等文體的出現,散文的外延日趨狹窄。盡管長期以來人們對散文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乃至有點模糊,但有一點是古今一仍貫之的,那就是“韻”和“散”是有根本區(qū)別的,二者的界限也從未模糊過?!栋偌倚铡烦蓵谒未?是古代流傳極廣的蒙學讀物。它將常見的姓氏匯集成篇。通篇由四字一句的韻文組成,像一首整齊的四言詩,極便于誦讀和記憶。為便于說明,現摘錄幾句如下: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wèi) 蔣沈韓楊 朱成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云蘇潘葛 奚范彭郎
…………
顯而易見,不論從哪個角度考查它都應該是韻文,而非散文。如果這也能算作散文,那天下就無文不“散”了。
此外,從文意來看這個比喻也很不恰當。如果梅園新村的布局真如作者所喻“和《百家姓》一樣”,那應該排列整齊,很像村落,何以“也不自成村落”呢?
再看第十一段:
但是,軒昂的眉宇,炯炯的眼光,清朗的談吐,依然是那樣的有神。對于任何的艱難困苦都不會避易的精神,放射著令人鎮(zhèn)定,也令人樂觀的毅力。我在心坎里,深深地為人民,禱祝他的健康。
這段話從現代漢語語法的角度來看,其弊有三:
一、搭配不當。第一句話中“眼光”可以和“有神”搭配,而“眉宇”、“談吐”和“有神”搭配則說不通。
二、主語不明。這段話從行文看,共三個完整的句子。結合全文可知前兩句描述周恩來的神情,最后一句表白作者自己的心愿。但就本段而論,前兩句主語不明。盡管從字面上看,“眉宇”、“眼光”、“談吐”可算作“主語”,但誰的“眉宇”、“眼光”和“談吐”沒有交代。第二個長句則由于介詞“對于”使用不當,犯有主語殘缺之弊。這里既沒有承前省,也不存在蒙后省,這是個典型的病句。
三、點逗不恰。這一段第三句話中間的兩個逗號點逗不恰。主語和謂語之間、狀語和謂語之間用逗號逗開,這本是符合語法的。但是,若把主語(“我”)和狀語(“在心坎里”)逗到一起,而反讓狀語和謂語隔開,則不合語法規(guī)范。這句第二個逗號將狀語“深深地為人民”與謂語“禱祝”逗開,而主語“我”又沒移到“禱?!鼻?所以,整個句子讀起來感覺很別扭。倘若去掉這兩個逗號,句子雖略顯長贅,卻沒有什么語病,表達上似乎也要清楚些。
以上這些,是我在《梅園新村之行》一文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該文的幾處弊病。誠然,瑕不掩瑜,郭沫若先生的這篇文章總體看來確有諸多優(yōu)點值得學習,這是應該肯定的。但是我想,作為語文教材的精講范文來說,這篇文章在文學常識、修辭表達、譴詞造句等方面都存有“硬傷”,這勢必對學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筆者以為以上指出的這些弊病是不應被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