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鸝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以反映物質資產的歷史成本為主的傳統會計報告模式越來越顯露出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現是無法滿足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很少反映非貨幣信息、易于人為調節(jié)報表數據和所報告信息嚴重滯后等。 本文探討網絡時代會計報告的創(chuàng)新模式。
關鍵詞:網絡;會計報告;創(chuàng)新
互聯網技術已不同于過去純粹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它正在影響整個社會結構,創(chuàng)造新的經濟模式。因此,互聯網技術給會計報告模式帶來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報告技術的進步上,更深遠的影響還在于基于互聯網的社會經濟結構對會計信息提出的新要求。
1網絡社會的會計信息需求
經濟環(huán)境的改變,不斷地對會計信息系統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在會計發(fā)展史上這種進程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是近幾十年來,這種進程有不斷加速的趨勢。由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對社會經濟結構的沖擊已遠遠超越了局部或技術性影響的范疇,事實上,它正在推動著工業(yè)經濟社會向數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純技術觀來看待網絡技術對傳統會計報告模式的影響。
1.1數字經濟產業(yè)對傳統會計報告模式的影響
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的興起與發(fā)展,正在催生信息技術、信息產業(yè)等一大批新產業(yè)的誕生,同時也促進了傳統產業(yè)的轉型,新的財富創(chuàng)造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正在形成。由于傳統會計報告以反映歷史成本計價的有形資產為主,是以物質生產為主的工業(yè)經濟社會的產物。對新興產業(yè)來說,傳統的會計信息已很難真實反映一個企業(yè)的價值,企業(yè)會計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的背離越來越明顯,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正在消失。面對新興的產業(yè),未來會計報告模式需要從有形資產揭示擴展到數字資產揭示、無形資產揭示等領域;從貨幣計量擴展到各種非貨幣計量領域;從歷史成本計價擴展到評估計價、公允價值計價等多種計價模式,使其不僅能反映過去的價值,同時也能反映現在甚至將來的價值。
1.2企業(yè)競爭方式改變對傳統會計報告模式的影響
建立在信息網絡技術之上的虛擬企業(yè)等企業(yè)組織形式,正在替代傳統的企業(yè)兼并方式,成為增強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的主要手段。企業(yè)越來越把競爭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技術上,同時利用巨聯網絡跟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具競爭優(yōu)勢的企業(yè)建立合作關系。目前企業(yè)間建立價值鍵型虛擬企業(yè)和聯盟型虛擬企業(yè),實現業(yè)務相互滲透、資源優(yōu)勢組合,以獲取長期競爭優(yōu)勢已成為世界潮流。面對全新的企業(yè)組織形式和競爭方式,未來的會計報告需從單一報表體系向分部報告、專項報告等多元化報告體系轉變;從單一主體的會計信息揭示擴展到業(yè)務關聯方范圍內的信息揭示;從定期的財務信息揭示擴展到以業(yè)務事項及其完成的周期為基礎的事項信息(包括大量非財務信息)實時揭示領域。
1.3企業(yè)生產經營方式改變對傳統會計報告模式的影響
以信息網絡技術為基礎的電子商務正在改變企業(yè)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傳統的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方式開始向以顧客為中心的敏捷制造方式轉變;傳統的以產品為中心的生產管理模式開始向以"零庫存"為目標的適時生產系統和作業(yè)管理模式轉變。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變,一方面需要有全面實時的生產管理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本身也在實時產生大量的生產經營信息,要求實時記錄和報告。因此,以事后記錄歷史成本信息為特征的傳統核算體系及其產生的會計信息已無法適應網絡時代企業(yè)生產經營管理的需要。企業(yè)要根據新的生產和管理過程,按照企業(yè)再造原理,分作業(yè)或事項重新定義信息結構和內容,并運用數據庫技術進行標準化存貯,以滿足企業(yè)內外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2網絡社會的會計報告技術
信息網絡技術不僅改變了傳統經濟的結構和模式,并引發(fā)了社會對會計信息新的需求;同時也為會計報告模式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準備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條件。
2.1會計報告載體技術的變革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出現及在會計中的應用,給傳統會計信息系統帶來了全新的信息載體技術。磁介質、光電介質等新的信息載體技術替代了紙介質成為會計信息新載體。計算機信息載體不僅數據存貯量大,而且特別適宜于信息的再加工處理。計算機系統可對其存貯介質上的數據進行極其快速的分類、匯總、再分類、再匯總、傳送、轉存等數據處理工作。計算機信息載體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的技術進步也是計算機信息技術進步的重要特征之一。
2.2會計報告處理技術的進步
計算機系統具有強大的數據分類、計算功能,而且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實際上是當代技術進步最快的一個行業(yè)),計算機系統體積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快。計算機技術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會計數據處理的速度和準確性。只要會計數據進入計算機系統,即可隨時產生會計報告內容。傳統會計報告模式中,受計算能力限制而產生的種種特征均失去存在的基礎。計算機系統強大的數據分類和計算功能也為會計報告模式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條件。受人工操作能力的限制,傳統會計報告是以預先確定信息需求為前提,通過一個報告期的層層處理和匯總,最后形成報表。傳統報表處理模式時間上表現為一個周期、內容上表現為一個過程,定期性和通用性是它最顯著的特征?,F在,只要我們建立了具有標準編碼結構的原始數據庫捐助計算機系統強大的數據分類和計算功能,隨時可以組合產生特定需要的會計報告?,F代信息處理技術為會計報告模式的創(chuàng)新準備了物質條件。
2.3會計報告?zhèn)鬏敿夹g的進步
計算機通信技術的出現,尤其是巨聯網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為會計報告的傳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會計報告?zhèn)鬏敽桶l(fā)布的時空限制將不復存在,通過互聯網發(fā)布會計報告將逐漸成為主流渠道。
總之,信息載體技術、計算機處理技術和網絡傳輸技術的同時應用,為建立面向所有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實時報告系統創(chuàng)造了條件。
3實時會計報告對傳統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影響
會計報告模式的變革不僅是報告技術的進步,還涉及到體系結構的變革。由于會計報告是整個會計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會計報告模式的變革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影響到整個會計理論和實務體系。
3.1對會計目標理論的影響
傳統財務會計的目標主要是建立在受托責任基礎上的,即資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資源,同時承擔如實向資源委托方報告其受托責任的后行過程與結果的義務。傳統會計報告著重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管理人員經管責任的會計信息,內容以反映客觀事實的歷史數據為主。實時會計報告模式是適應干網絡經濟及其技術環(huán)境的會計信息需求模式。實時會計報告系統將大大擴展會計信息的需求范圍和內容。會計的目標不再停留在反映歷史數據的經營責任信息上,它將更多考慮決策相關的信息,包括不確定的未來信息、風險信息,各類非財務信息,同時更多地考慮企業(yè)內部管理的信息需求。
3.2對會計假設理論的影響
傳統會計理論與實務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會計假設基礎上的。傳統會計報告模式也是這些假設的產物。網絡經濟社會及其實時報告模式的出現,使傳統會對假設理論的存在基礎面臨挑戰(zhàn)。加會計車體假設是對會計報告的空間范圍所作的規(guī)定,但在網絡經濟時代,大量虛擬企業(yè)的出現,使企業(yè)的空間范圍比傳統企業(yè)更具不確定性。傳統單一的會計主體假設已不能解釋網絡時代的經濟問題。同樣,對虛擬企業(yè)來說,由于其經營的時間、范圍、對象的可變性,傳統會計的持續(xù)經營假設也面臨挑戰(zhàn)。又如,會計分期假設是對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的人為分割,定期會計報告就是建立在會計分期假設基礎上的。會計實時報告模式實際上否定了會計分期假設的存在基礎。
3.3對會計要素理論的影響
傳統會計信息系統及其會計報告模式是建立在預先明確會計信息需求基礎上的,這種信息需求被標準化地固定在統一的會計報表中。為了能在經過一定的會計數據處理后最后形成會計報表數據,會計報表的項目分類也就成了會計核算過程的項目分類。這種分類項目我們稱之為會計要素。由于信息需求是確定的,因此,會計要素分類也是確定的。實時會計報告系統是建立在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基礎上的,預先明確數據分類及其處理程序的會計核算與報告模式失去存在的必要。相應地,傳統的會計要素劃分也面臨挑戰(zhàn)。進一步劃細要素項目,以全方位反映企業(yè)生產經營過程和事項的即時信息將是發(fā)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