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料小孔栽培生產(chǎn)的黑木耳與鍛木耳相似,但優(yōu)于鍛木耳。產(chǎn)品單片、無根、色澤黑,市場價格比大朵高30%~50%,銷路好。現(xiàn)將其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一、菌種的選擇
小孔栽培的菌種應選擇出耳早且齊、木耳片黑厚、圈邊、呈碗狀、單片、耐高溫高濕、不宜爛耳的品種。
二、菌袋選擇及裝袋
小孔袋料栽培出耳時最怕袋料分離,因為小孔栽培打孔時,孔徑較小,如果袋料分離,所生長的耳芽很容易被塑料擋住,長不出袋外。因此,要選用原材料優(yōu)質(zhì)、袋薄且拉力強的菌袋,這樣菌袋與菌絲親合力好,袋料不易分離,可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提高產(chǎn)量。菌袋拉力強,培養(yǎng)料才能裝得緊,菌袋才不易破損。菌袋的正確選擇是袋料小孔栽培成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裝袋最好用防爆袋裝袋機,要裝得上下一樣緊。
三、改進制袋封口方法
用頸圈、棉塞制作的菌袋,上部菌絲水分散失多且易老化,袋料易分離,影響出耳。采用免頸圈或菌棒制菌法便能避免上述問題。
免頸圈法:裝袋時,要在菌袋中間打孔,將菌料上面的塑料袋頂入中間的孔中,然后用棉塞將孔堵嚴。
菌棒法:與免頸圈法相似,只是將菌棒插入中間的孔中,倒置筐中滅菌。
這兩種制菌方法接菌時均在無菌條件下將菌種放入中間孔中,然后用消毒后的棉塞將孔口堵嚴。制菌的關鍵技術在于將上部剩余的菌袋整齊、均勻的插入中間的孔中,嚴防打折、起皺、不均勻等造成袋口松散,以避免接菌、發(fā)菌時雜菌污染。
四、小孔袋料栽培養(yǎng)菌擺放方式
小孔袋料栽培養(yǎng)菌時要立袋、單層或雙層擺放,這樣袋料不易變形和分離。其他同常規(guī)。
五、孔徑、孔數(shù)及打孔器的選擇
1.孔徑
從栽培效果看,用直徑0.4~0.5厘米的鋼針刺孔,產(chǎn)出的木耳耳型好,一碰即掉,采摘時雙手一擼即可,不用割根,不用撕,省工;用直徑0.6~1.0厘米的鋼筋磨成三棱錐打孔的木耳根部略大,但風險小。
2.孔數(shù)
經(jīng)試驗,16.5厘米×33厘米菌袋裝到18厘米高即可,以每袋80~120個孔為宜。
3.打孔器的選擇
初試驗者可采取孔徑略大的打孔方法。用彩鋼板制成的鋼筆尖式的打孔器,刺成月牙形的孔,這種孔出耳快。
六、管理方法
1.催芽管理
室內(nèi)催芽時,溫度控制在20℃以下,防止熱傷,為了增加濕度可向地面灑水,或用電飯鍋、加濕器增加濕度,濕度應控制在85%以上。早晨通風20~30分鐘,待耳芽絕大多數(shù)長出孔外再分床。
2.澆水管理
前期勤澆、少澆,以保濕為主,使耳芽盡快出齊;中期應注意干濕交替,可以干2~3天,以根干為好,再細水勤澆,澆足水2~3天;后期水量不要過大,防止流耳和掉耳。
3.采摘晾曬
木耳長至3~4厘米時要及時采摘??讖竭x擇合適時,木耳一碰即掉,不用割根、撕片。晴天一天即可曬干,省時、省工、省曬臺。一般采摘后,木耳根部仍保存完好,可以繼續(xù)澆水管理12~15天,可采摘第二潮耳,第三潮耳要在立秋后澆水,耳質(zhì)黑厚,品質(zhì)更佳。
七、其他管理措施
與袋料栽培春耳技術相同。
黑龍江省東寧縣農(nóng)廣校
張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