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秀梅
摘要 隨著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科技向各個領域日益廣泛的滲透,科技信息量在空前膨脹,科技新聞也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探討了新時期科技新聞傳播對記者素質提出的新的要求和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 科技新聞;新聞傳播;記者;素質
中圖分類號 G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6708(2009)04-0005-02
與一般的新聞工作者不同,科技新聞傳播工作者由于工作領域的特殊性,因而對其自身素質有了特殊的要求。作為“代表公眾利益的科學觀察家”的科技記者,所要做的不僅是提高自身的科學發(fā)現(xiàn)力、觀察力和辨別力,客觀公正地報道科技現(xiàn)象和科技事件的真相,還要為公眾知曉和討論科學未來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新時期,科技新聞傳播中記者所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質:
1 科學精神素質
科技新聞報道內容的專業(yè)性、學術性對其報道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作為一名科技新聞記者,除了應具備一些記者共有的技能、道德素質之外,與從事其它類別新聞報道的記者相比,還應具有一些特殊的素質。這其中,科學素質尤為重要??茖W素質應該包含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對于科學知識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二是對于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達到的基本了解程度;三是對于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達到的基本了解程度。在這個科學已經精細分工的時代,知識在不斷分化,學科越來越狹窄和專門化,記者要學習每一種知識、進入每一門學科的殿堂都需要艱苦努力——鉆研晦澀的行語,要揣摩科研方法上的模棱兩可,要搜集科學家、專家、學者的深層次背景資料等等。當然媒體也不是專門從事任何專業(yè)的研究機構,因此,記者只能是成為專家們所設計的迷宮中徘徊的通才。記者終將只是一個業(yè)余愛好者、從里面張望的局外人。但要知道,一個人越有學問,就越有可能深入淺出地闡發(fā)其論點。一個記者越是熟悉他報道的科研題材,他的科技解讀工作就越準確生動,通俗有趣,否則以其昏昏,很難使人昭昭。
2 善于和科學家溝通素質
科學家對媒體的心態(tài)是矛盾的,他們盼望媒體的關注,通過記者的筆來告訴公眾他們的觀點,以使他們的研究為公眾所了解,從而提升他們所從事科學研究的價值和意義。為此,他們甚至開始進行公關活動,還希望自己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能夠有效地影響科技決策。與此同時,他們對媒體又心存擔憂,怕媒體不能很好地傳達他們的觀點,對公眾產生負面的影響,也擔心科技界同行曲解或者誤解他們的意思,今后與同行或周邊同事難以相處。
因此,科技記者只有善于與科學家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觀點和想法,才能搭建起科學家與大眾溝通的橋梁。
3 堅持以人為本的素質
科技記者堅持以人為本,首先必須認真審視自己的新聞選題,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是否有利于創(chuàng)設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以人民群眾的福祉為依歸,應該成為從事科技新聞傳播工作者的座右銘。
科技記者堅持以人為本,同時還必須認真審視自己的新聞選題是否符合科學技術本身的特點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事實上,某些科技成果往往是“雙刃劍”,既有正面的積極意義,又有負面的消極影響。在科技新聞報道中,應該對科技成果的價值盡可能地作出全面的評價,切忌違背科學技術的特點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片面地甚至是虛假地報道。這樣,終將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科技記者堅持以人為本,又必須注重加強對科技人物的報道,扭轉目前科技新聞報道中較為常見的“見物不見人”的態(tài)勢。優(yōu)秀的科技人物體現(xiàn)著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文化,加強對科技人物的報道,將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良好氛圍。
科技記者堅持以人為本,更必須旗幟鮮明地同反科學、偽科學、迷信以及邪教作斗爭。反科學、偽科學、迷信以及邪教這些精神垃圾,毒害人們的靈魂,把人們引向歧途,嚴重地阻礙著人們去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嚴重地違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萍加浾邎猿忠匀藶楸?就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經常地、及時地提醒人們,攜起手來同反科學、偽科學、迷信以及邪教作斗爭,認真清除各種變換形態(tài)出現(xiàn)的精神垃圾,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4 策劃型新聞人才素質
策劃型新聞人才是目前新聞媒介深感缺乏又迫切需要的一種人才。隨著科技信息資源的極大豐富,科技新聞傳播尤其需要策劃型新聞人才。新聞傳播活動的策劃從本質上說是發(fā)現(xiàn)和合理配置新聞資源,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而能夠及時地發(fā)現(xiàn)和正確地評估資源,并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和利用資源的人,其本身的素質和才干必當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4.1 廣泛獲取和科學工作者處理各方面相關信息的能力
策劃是五項原則中既要決策、又需設計的工作,這也正是獲取信息進行編輯決策的前提。媒介的受眾定位和功能定位、編輯方針、報道選題和報道方式的確定等等,都要依賴外部和內部的各方面信息,其中包括社會信息、行業(yè)信息、受眾的信息和媒介內部的信息。
4.2 對事物發(fā)展的預見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一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銳性,能在大家習以為常之處覺察事物的差異性,能發(fā)現(xiàn)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矛盾;二是探索過程的發(fā)散性,即善于從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三是解決問題的新穎性,能用前人未嘗試過的獨特、新奇思維路徑和方法解決問題;四是思維結構的綜合性,即借助多種思維原料、運用多種思維方式,調動多種思維能力和思維工具,在操作和內容上進行統(tǒng)攝思維。
4.3 對報道領域中的各方面問題的專業(yè)眼光和研究能力
對新聞報道的策劃,一個很重要的目的便是深入發(fā)掘新聞資源的潛在價值,追求報道的獨家效應。眾所周知,在信息渠道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對新聞信息源的獨家占有已經越來越不可能,因此,依靠搶先報道、時效第一造就獨家新聞也越來越難。要在新聞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靠獨家的視角、獨家的觀點和獨家的報道方式,也就是對同樣的新聞事實,給予社會公眾以獨家的價值發(fā)現(xiàn)、解讀和引導。而這些“獨家”,都是要靠傳播者的知識和智慧來打造。所以說,策劃主體不但要有新聞第一的意識,還要具備對報道領域中的各方面問題的專業(yè)眼光和研究能力,這樣才可能對報道客體看得比別人透一些,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
參考文獻
[1]胡鈺. 科技新聞傳播導論[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2]邵培仁. 傳播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法寶. 新聞傳播方法論[M].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