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瑞霞
所謂“親子同訓”,就是聾兒在父母(或其家人)帶領下,每天按時到學校,由專職康復教師按聾兒個體情況,在家長的參與下為其制定個別訓練計劃,并按計劃對聾兒實施聽覺、言語等方面的康復訓練。與此同時,也將訓練的方法及有關知識傳授給家長,并接受家長的咨詢。讓家長參與教學活動,形成教師、家長、聾兒共同參與的教學過程。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親子同訓,家庭與教師有機結合,使康復產(chǎn)生整體效果
要使聾兒康復,必須有兩方面的積極因素,一方面是家庭,一方面是教師。但這兩方面的單方積極還不夠,還要雙方協(xié)作,兩者有機結合,才能使康復過程和諧、完整,從而產(chǎn)生各個獨立部分所不能產(chǎn)生的巨大效益。因此,只有使教師的訓練和家庭的訓練形成合力,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才能使康復效果事半功倍。
首先,孩子入訓以后,教師根據(jù)教學計劃編寫每日的教案,再根據(jù)每日的訓練情況和訓練內(nèi)容安排家庭訓練內(nèi)容。教案由教師和家長各執(zhí)一份。這樣目的明確,目標一致,避免了家庭、學校各自為戰(zhàn)的局面。其次,教師進行訓練時家長在場,一方面既可以充當教師的配角,使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切合實際,又可以學到基本的訓練方法,詳細了解聾兒的各種能力,以及孩子的學習內(nèi)容和進度。另一方面,老師訓練時家長在場,無疑對教師起到一定監(jiān)督和促進作用,使老師增強康復工作的責任心。第三,聾兒家長了解了訓練方法以后,會把訓練的方法傳給家里的其他成員。這樣一來,家里的成員都成了聾兒的家庭教師。他們把當天在學校學到的詞語通過家庭日常生活,刻意為聾兒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運用學過詞語說話的機會。通過家庭的輔導活動把聾兒在學校學到的語言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不斷地反復和延伸,使聾兒受到經(jīng)常、大量的言語刺激,并為聾兒營造一個反復、靈活運用言語的氛圍。從而產(chǎn)生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二、親子同訓,把家長引上康復教學的主講臺
聾兒康復教育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在聾兒康復教育成功的事例中,絕大多數(shù)都有家庭的積極參與。在訓練過程中,家長就在老師身邊,可一邊看老師如何矯正聾兒發(fā)音,又可與老師交流,他們學會訓練方法后就會發(fā)揮比教師更積極的作用。首先是他們比老師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掌握孩子發(fā)音的特點,因而能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其次是家長有更多的時間去訓練聾兒,使聾兒語言能力得到強化。再者,家長會更有耐心,他們望子康復的心情比老師更迫切,行動更積極。因此,親子同訓在事實上已把家長引上了康復的主講臺。如仁和鎮(zhèn)的侯軍軍,家長為了便于孩子在我校進行康復訓練,特地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在陪孩子參加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努力學習康復知識和訓練方法,積極配合老師的訓練,合理安排每日的訓練時間,捕捉訓練的最佳時機,使孩子取得非常好的康復效果,兩年時間就令其掌握了近700個詞和句,語言清晰度達88%,現(xiàn)在正在普小上一年級。面對這個聰明伶俐、語言活躍的小家伙,誰能想象到他的聽力竟損失了85分貝。
三、親子同訓,有利于聾兒的早期干預,早期訓練
聾兒的康復教育開始越早,效果就越好。道理明白,但做起來卻很難。主要是年齡越小,就越配合不好。老師即使使出全身解數(shù),聾兒也常常金口不開,進行言語誘導也就事倍功半。因此,對于年齡較小的聾兒(1~3歲),親子同訓更為重要。我們采用的方法是把聾兒康復的重點放在聽上。根據(jù)經(jīng)驗,我們?nèi)藶椤跋嚷牶笾v”符合聾兒聽覺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
對聾兒聽力補償,是對聾兒進行早期干預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的做法是:先讓聾兒做腦干測聽,借助腦干測聽提供的資料再進行行為測聽。通過聾兒對各種聲音的反應情況,判斷孩子耳聾的大致程度,再為聾兒配上助聽器。配上助聽器后要進行兩個階段的調校。第一階段是音量的調校,即從小到大,經(jīng)過數(shù)天的觀察(這需要聾兒家長的配合),看聾兒是否聽到聲音后,再把音量的調節(jié)初步確定下來。第二階段是頻率的調節(jié),在確定聾兒能聽到聲音后,我們采用不同頻響的打擊樂器如:鼓、鑼、木魚、三角鐵等,觀察聾兒對它們響聲的反應情況。我們一般是把操作和觀察的方法教給家長,在合適的時候操作,并要反復進行多次。老師再根據(jù)家長提供的資料逐步調整,以求達到較好的補償效果。通過讓聾兒反復感受各種聲音的存在,為記憶、辨別、理解聲音打下基礎。
以上介紹的這些訓練方式的中心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家庭、學校、聾兒三方面的積極性,促使三方密切配合,以求達到早干預、早訓練、早康復的最佳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高密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