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勇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就是著名的“奧卡姆剃刀”。公元14世紀前期, 這個出生于英國的奧卡姆,一句話點化了許多愛思考的人,這句話傳遍了整個世界,至今廣泛地應(yīng)用于各行各業(yè)。其含義是,只承認一個個確實存在的東西,凡干擾這一具體存在的空洞的概念都是無用的廢話,應(yīng)當將其取消。
1814年,英國工程師斯蒂芬森造出了在鐵軌上行走的蒸汽機車,正式發(fā)明了火車?;疖噯鑶璧鼐従彽亻_著,許多人為之歡呼,頂禮膜拜。機車司爐工司蒂文森大膽地舉起“奧卡姆剃刀”,將車輪上的齒圈和齒條去掉后,火車不僅不打滑,不脫軌,反而在鐵道上能風馳電掣般地飛奔疾駛。
新課程標準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新課標的到來,一如二月的春風,課改的先驅(qū)者,他們捕捉到了這把“奧卡姆剃刀”,大膽地取舍,于是,高雅浪漫的《長相思》誕生了,激情睿智的《晏子使楚》《二泉映月》向我們娓娓道來。去掉了精講這個框框,去掉了對學生的束縛,我們的學生就像司蒂文森的火車一樣在課堂這個軌道上自由地奔馳。這就是我追求的課堂,它簡單的線條,豐富的語言實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實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jié)合。
一、力砍多余枝節(jié)——呈現(xiàn)簡約美
曾聽過江蘇省特級教師孫建峰老師執(zhí)教的一堂非常成功的語文課《釣魚的啟示》,他對于第二課時的教學是這樣設(shè)計的:
(一)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批注”
(二)交流“批注”,教師與學生對話
(生:自由交流;師:創(chuàng)設(shè)對話情景,主持對話。)
(三)自由選擇“自助餐”式作業(yè)
1.將文中某句話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2.摘錄文中優(yōu)美詞句。(當天完成。)
3.小組間開展寫字或默寫比賽。(兩天內(nèi)完成。)
4.你可以獨立為自己設(shè)計一項作業(yè)。(本周內(nèi)完成。)
多么簡單的線條,多么簡單而又有吸引力的預設(shè),整節(jié)課就一件事:我為課文作批注??梢簿褪沁@么個“黃金地段”的開發(fā),補充“印刷的空白”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一頭扎進書里,體驗著學習的樂趣,完成了學習的整個過程。因為孩子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他們在做一項自己愿意做的,喜歡做的,一件偉大的事。他們可以和深不可測、高不可攀的作者平起平坐了!孫老師并沒有為所謂的教學重點、難點,設(shè)計好精美的對話,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他砍去了眾多的環(huán)節(jié),但最終,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學的更多。他在帶著學生走向通往自主、愉快的學習大路。
二、充足的語言實踐——凸顯內(nèi)涵美
簡約的課堂給學生留下大量的時間進行“語言實踐”活動。新課標突出“語言實踐”,就是要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篇略讀課文,我是這樣設(shè)計的:
(一)觀察圖畫,導入新課
(二)朗讀全文,理清脈絡(luò)
指名朗讀課文。思考: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香港?找出關(guān)鍵詞。
(三)注重主體,自主學習。
【自主選擇】你喜歡哪一處就讀讀課文,說說喜歡的理由!匯報的形式可以用朗讀,談自己的體會等。
分組學習,匯報。
1.第二自然段。
【我品詞】為什么說香港是個“萬國市場”?
【我愛讀】抓住“琳瑯滿目”“應(yīng)有盡有”“物美價廉”指導朗讀。
2.第三自然段。
【我體會】我談讀了第三自然段之后的體會。
【我能讀】配“香港美食圖”指導朗讀。
3.第四自然段。
【我品句】寫海豚可愛的句子。
【我能說】我也來介紹海洋公園。
4.第五自然段。
(課件演示。)
【我品句】這段哪里寫得美?(欣賞比喻句)
【我愛讀】我要讀出夜市的燈火輝煌!
【我愛寫】仿照課文第5自然段的寫法,圍繞“秋天的校園真美啊!”寫一段話。
(四)拓寬渠道,豐富積累
交流收集的資料,模擬導游。課外延伸。
我的預設(shè)的意圖是: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同學討論交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學會在課前多途徑收集與課程內(nèi)容相關(guān)聯(lián)的資源,凸顯語文能力的訓練。課上學生小手高舉,小臉紅紅,興奮地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快樂地談著自己的感受,欣賞同學精彩的發(fā)言。這樣的生成令我興奮不已,我跟著學生漲紅了臉,我想這就是語文味的課堂吧!
三、慧心讀文本——彰顯個性美
同一部杜詩,“兵家讀之為兵,道家讀之為道,治天下國家者讀之為政”,緣于欣賞者的生活經(jīng)驗的不同,情感體驗不同,駕上各自想象的馬車,所及的境界亦不同,或為“兵”,或為“道”,或為“政”。而經(jīng)驗的多寡深淺靠積累,情感的體驗也需要教師的點撥,這些都需要教師的引領(lǐng)。教師的眼光能望多遠,學生的腳步就能走多遠。
1925年,魯迅在《青年必讀書》中這樣說:“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沉靜下去,與人生離開;讀外國書(除了印度)時,時時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所以主張少看或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边@強烈地表達魯迅先生對當時文化轉(zhuǎn)型的思考與焦慮。六十年后的今天,我們再讀些話時,還用它來批判我們中國的文學嗎?不!我的理解是這位文學大師在教我們這樣讀書:讀書應(yīng)“時時與人生接觸”,與生活聯(lián)系,有自己的感悟。這就要求教師解讀文本的個性化。
聽,一堂美國的語文課,教師簡單地講述了安徒生的童話《灰姑娘》后,這位老師與學生談話(摘要):
師:所以,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現(xiàn)在別人面前,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女孩子們,你們更要注意,將來你們長大和男孩子約會,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他們可能就嚇昏了(老師做昏倒狀,全班大笑。)
師: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后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所以,孩子們,就是辛黛瑞拉沒有媽媽愛她,她的后媽不愛她,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就是因為她愛自己,她才可能去尋找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如果你們當中有人覺得沒有人愛,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后媽,你們要怎么樣?
學生:要愛自己!
師: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yīng)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能夠阻止辛黛瑞拉參加王子的舞會,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當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對不對?
學生:是的!
老師:最后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學生:(過了好一會)午夜12點以后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
老師:天哪,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
我禁不住要為這位教師對教材獨特的解讀喝彩!《灰姑娘》的故事,學生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到,聽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誰都會,電視、圖書……隨處可見。)而這樣的指點不是在哪里都能得到。這個故事學生耳熟能詳了,教師沒有對故事進行過多的講解,更多的是引領(lǐng)學生做個守時的人,注意自己形象,逆境中更要做個愛自己的人,樹立自信心,不怕出錯,甚至挑戰(zhàn)偉大的作家——安徒生。多么可貴的一堂語文課!在教師這樣的引領(lǐng)下,孩子將比教師更能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接受社會,改造社會,成長自我。
新課標告訴我們,新語文課堂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我們的預設(shè)應(yīng)該充分考慮讓學生掌握好語文,讓語文成為學生與人交流和文化傳承的工具,并在語文課的關(guān)懷下成長為新世紀的優(yōu)秀人才。那就讓我們大膽地握住“奧卡姆剃刀”,在語文的大海中潛心涵泳,精心預設(shè),引領(lǐng)我們的孩子成為語文的主人。讓“語文”這列火車開得更快吧!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巽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