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林
一
1965年睜開眼睛來到人世,1984年大學畢業(yè)走上教學崗位,四十四歲的年齡,二十五年的教齡,當我把這些列舉出來時,真的,我不知道這些數(shù)據(jù)代表著什么。
剛走出校門,那時豪情滿懷,錢夢龍、于漪、魏書生那一個個教育家便是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如同現(xiàn)在的年輕人崇拜“超女”一樣,如醉如癡,如癡如醉。
剛走上講臺,激情萬丈,“六步教學法”“作文三級訓練體系”“三主教學觀”那一個個教學流派便是自己奉為“神圣”的經(jīng)典,在自己的三尺田地里,樂此不疲的耕耘著。
終究一事無成。
骨干教師的缺少,時代造成的青黃不接,加上自己那股年輕人的沖勁,不幸過早的被領導看中,毫不留情的推上畢業(yè)班教師的行列,欲罷不能,欲下不能。
分數(shù),分數(shù),成績,成績,如一道道緊箍。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領導的信任,家長的期盼,學生的渴望,“畢業(yè)班”三個字千斤重啊!
一切為了中考,中考便是一切。
驀然回首,已人到中年。
二
當你把快樂分給別人的時候,你便有了兩份快樂;當你把煩惱分給別人時你便有了兩份煩惱。這個道理似乎是一夜明白的。
為什么不能多笑一些呢?是的,應該笑起來,讓學生們都笑起來,快樂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
笑一笑,十年少啊!
快樂是學習的動力,快樂是學習的源泉。
帶著一份好心情去上課,才能帶著一份好心情回家。
學生也是一樣的啊!
于是,我便成了快樂的船夫,滿載歌聲,滿載笑聲,一篙一篙地把學生送到知識的彼岸,盡管航行的路上充滿艱辛,充滿汗水,但我們是快樂的。
我和我的學生是一群快樂的知識探求者。
快樂便成了我的課堂的主要元素。
三
不知什么時候,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學生的時候,總喜歡說這些孩子。
也許是女兒剛到自己的肩膀上的時候,對學生的稱呼不知不覺的用“這些孩子”代替了;也許是每一屆學生中都有那么幾個“鬼精靈”,瞧他們的調(diào)皮樣子,不由得你不去憐愛,于是“這些孩子”這個稱呼就悄悄地產(chǎn)生了。
是孩子總是多事的,對孩子總要寬容的。
愛看孩子考出好成績時興高采烈的神情,愛聽孩子心情煩惱時喋喋不休的話語。
班上總是有那么幾個成績不穩(wěn)定的孩子,成績今天上去了,說不定明天又掉下來了。怎么辦?怎么辦?找他們談談,又擔心對他們造成過大的壓力,不談一談,又擔心他們無所謂。
班上總是有那么幾個體弱多病的孩子,說不定哪一天靠在桌子上說自己不舒服了,于是噓寒問暖倒開水,急急忙忙送去醫(yī)院,找醫(yī)生、開票、打針、吃藥,通知家長,然后又屁顛屁顛的回來上課。
班上總是有那么幾個不遵守紀律的孩子,說不定哪一天老毛病又犯了,于是苦口婆心,于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于是理想教育前途教育,耐心到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一不小心自己成了最有愛心的老師。
愛,成了自己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四
文章里有悲,有喜,有苦,有樂。
北國風光里,我和學生一起領略了雪的壯美;四月大地上,我和學生一起傾聽了雨的訴說。
我們曾在“故鄉(xiāng)”中苦苦尋找那失去的“神異的圖畫”,為“閏土”的一聲“老爺”感到哀嘆,也為“楊二嫂”的一幅手套感到憤慨。
我們隨著杜小康的鴨群一起走上“孤獨之旅”,那無邊的蘆葦使我們感到煩悶,而那一場暴風雨我們又一起走向堅強。
諸葛亮的忠誠感動得我們熱淚盈眶,唐雎的膽識又使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豪放派的陽剛之氣使我們想躍馬邊疆,婉約派的陰柔之美又使我們想在小徑徘徊。
就這樣,我和我的學生一起走進文學殿堂,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跳,一起唱。
就這樣,我在我的課堂里,帶領著我的學生,去感想,去思考,去探究,去求索。
五
有人說:做事要有激情。做人也一樣,人沒激情就廢了。
有了激情,就有了干勁,有了干勁,就有了活力,有了活力,就會有別人所沒有的感悟和智慧。
為自己在課堂上的精彩感到陶醉,也為自己課堂上的失誤感到后悔,為弟子變成鉛字的佳作感到沾沾自喜,也為弟子的考試失敗而痛哭流涕。
而這一切,都是來自那一股激情啊!
六
從來沒有想到自己能成為電腦高手,讀大學時,計算機只是腦中的一個名詞,是什么模樣只能憑自己的想象了。
從來沒有想到能擁有自己的教學網(wǎng)站,ABC都不懂,又如何能和ASP、DIM打交道。
但結果自己做到了。
互聯(lián)網(wǎng)打破了教學的空間觀念,也打破了教學的時間觀念。我和我的學生就是這網(wǎng)里的一條魚,快樂地游來游去。
從學校的學習到家庭的延伸,從知識的查找到問題的探究,從靜心感悟到互動交流,我的教學網(wǎng)站是一個舞臺啊,學生們在上面盡情揮灑他們的才智、他們的聰睿、他們的情感。
七
信息論,系統(tǒng)論,控制論。
愉快教學,關注過程,建構主義。
創(chuàng)造思維,合作觀念,探究意識。
這些名詞在我眼前不斷飄來飄去,正想方設法鉆進我的腦海。當然,這類的名詞還不止這些,還有很多很多。
昨天,這些名詞似乎清晰了一些;今天,似乎又朦朦朧朧了。我不知道是自己老了,還是這些名詞太新了。
想奮力抓住它們,而它們卻像泥鰍一樣滑;想不理它們,可今天的教學沒它們可不行。
八
生活總是那么多無奈,無奈中總有那么多感慨。被世人稱為蠟燭稱為春蠶,但自己始終明白,自己這份工作就是用來養(yǎng)家糊口的手段。
曾經(jīng)輝煌,曾經(jīng)耀眼,曾經(jīng)失落,曾經(jīng)徘徊。
為辛辛苦苦輔導出來的狀元學生遠走高飛后不給自己來一封信而傷心過,也為自己已經(jīng)畢業(yè)的學生在街頭相遇的冷淡而痛苦過,更為自己獲得各種各樣的獎項榮譽后得到的種種不平而彷徨過。
驀然回首,平平淡淡才是真。
教師這份職業(yè)是高尚的,教書育人,傳播文明,而教師這份工作卻是平常的,日落日出,養(yǎng)家糊口。
為教師的不平待遇慷慨激昂過,為社會的世風日下痛心疾首過,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振臂歡呼過,激情過后,從不忘記自己三尺講臺里的教案試卷作業(yè)還有那些鮮活的孩子們。
在教師這條路上就這樣平平淡淡的走著,教師這條平平淡淡的路就這樣在腳下平平淡淡的延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