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彼褜W習中的“樂”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據的。應該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之者”?從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來設計教學,在課堂內外激而成趣;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給學生鼓勵性的評價等方面,都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激而成趣
1.以樂激趣。語文課內外都可開展不同形式的語文游戲活動,從初一年級的成語接力到初三年級的講演比賽,都能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一次語文活動課,我出了一個以“春”為中心的連綴詞句的活動,學生從“春風”、“春雨”一直到“二月春風似剪刀”、“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江春水向東流”,絞盡腦汁,思維空前活躍。一些一時連不上詞句的學生只好認輸罰歌,在沒有精神負擔的娛樂活動中產生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2.以情激趣。學生對學科有興趣,首先,要對學科教師有興趣。在教學中,我很注意盡量使自己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年青人也許更了解年青人,他們盡管未成年,然而卻更渴望得到成年人的認可。每天給學生一句格言,一個善意的微笑,多次為學生貼錢買獎品、借書、租碟與改善生活,捐助學生等,用心去換心,用情去換情,是我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教學手段,只有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尊重,你任教的學科才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其次,如果老師能從“情”字著手,發(fā)掘教材中的動情之處,把學生引入情景,去體會情節(jié),明白情理,開拓情懷,陶冶情操,那么,學生自然會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如教完《賣炭翁》,讓學生想象一下賣炭翁回家路上的情景;教完《誰是最可愛的人》,想想今天邊防戰(zhàn)士的情懷;教完《談骨氣》,學習文天樣的愛國主義情操,這樣就會情以文動,趣以情激。
3.以奇激趣。語文教學要講究化平為奇,以奇制勝。教學設計平中出奇是完全可能的。如教《荔枝蜜》可搞點變序教學,先講兩頭“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比缓笠鲋虚g,使學生體會作者構思之奇。既生動有趣又使學生對文章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4.以疑激趣。鼓勵學生有所發(fā)現,進行質疑,當學生感覺自己能提出疑問并得到老師首肯時,就會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即使學生疑得不當也要保護他們的積極性。一次教《談骨氣》,一個學生當場提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句話不正確,并反問老師:“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漢奸是不是中國人?他們算有骨氣嗎?”該生的質疑,引起全班轟動與興趣。這是一個涉及邏輯知識的質疑,我就引導學生討論“中國人”這個詞語的含義,使學生明白“中國人”指“中國人民”從而解決了疑問。平時教學中老師有意設疑,也能調動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5.以新激趣。語文教學不能拘于一格,墨守成規(guī),方法要新,角度要新,設計要新。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讓學生找出與于勒有關的句子,然后選擇一個恰當的動詞來概括:(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
6.以力激趣。師生之間、學生之問展開競爭,能者上。學生需要老師,老師同樣也需要學生,老師是學生的老師,學生也可以是老師的老師。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應當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將學生放在與老師同樣的高度,讓他們有機會滿足自己強烈的表現欲望,體會一下被老師和同學需要的感覺,從而肯定自己的價值,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在學習的舞臺上變換一下角色,也許更能讓他們扮演好學生的角色。
7.以焦慮激趣。焦慮心理經常運用在不同階段的迎考中;另外,鼓勵學生立定志向時(如講將考什么學校,將從事什么職業(yè)等時),保持中等程度的焦慮可以激勵學生學習。
8.以成功激趣。語文教學還要給學生多創(chuàng)造成功機會,“勝利”會產生興趣,“失敗”會挫傷積極性,任何一個老師都懂得讓學生得到一個成功的喜悅要強于千百次說教,要滿足學生對成功的渴望,老師要多夸獎學生一篇精彩的作文,一手出色的書寫。一口漂亮的普通話,一個奇妙的構思甚至是一句出色的語言,使用得當的詞匯,使學生感受成功的愉快,特別是讓差生多感受這種喜悅,這是促使差生進步的訣竅。
二、間接興趣與直接興趣巧妙結合
直接興趣是學生對某學科與學習活動本身的興趣。間接興趣是學習內容與活動以外的因素引起的興趣。通過目的教育,培養(yǎng)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使學生感到學習的需要,有間接的學習興趣,再通過學習活動的實踐感到直接興趣。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相結合,興趣才能發(fā)展到志趣階段。有的同學不喜歡課外閱讀,教師就要讓他們?yōu)榘嗉w推薦圖書,并介紹朗讀過的一些書籍。把寫好的讀書筆記展示給大家看。這樣,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到讀書的趣味,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對閱讀產生興趣。
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1.課前做準備,培養(yǎng)興趣。中學生具有愛玩、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因而可以引導他們做課前的一些準備工作。例如:搜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圖片、文字等,查找作者的相關材料,觀察現實中的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等。掌握大量的材料,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培養(yǎng)了自學精神,又為課堂教學打下了良好開端。
2.精心導入,激發(fā)興趣。在教學中能否一開始就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上,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成敗。教學中我們應用多種方法導入,根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可采取故事導人法,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用設疑導人新課,先設疑布障,引起懸念,激發(fā)學生非讀不可的興趣。此外,還可利用影視片設計導人,插圖導入等方式,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的感情完全投入進去并達到興奮狀態(tài)。
3.豐富教學形式,提高興趣。單一的教學形式,脫離實際的教學內容,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學中一定要豐富教學形式,提高學生興趣。比如: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提出問題,要求同學回答的形式;學生上講臺朗誦、表演、講解的形式;小組討論并競賽的形式;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形式;溝通學科聯系的形式等等。總之,在教學形式上千萬不能一成不變,而要常用常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投人學習過程,以最佳狀態(tài)做到相互交流,共鳴共振。
4.設計課堂結尾,保持學生興趣。上課結束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對正確回答老師問題,表現突出的學生,要積極表揚;對有進步的同學,要給予最大鼓勵;對有差錯的同學要關心,不斷增加信心。
5.讓運用多媒體教學,就像使用學習用具一樣自然,使學生進入自主的、有特色的學習中去。
(一)運用多媒體導人新課,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學生思維。
(二)運用多媒體講解重點、難點,容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運用多媒體進行小結,加深學生印象,鞏固本課內容。
其中內容,由學生回答,再用鼠標點出,配以鼓掌的聲音,讓學生越填越有興趣,使這次小結也深深的印入腦海之中。
總的說來,運用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更加活躍,讓學生的學習由“單純接受”向“主動研究”的方式轉變,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讓學生嘗試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學習的樂趣
歡樂的、成功的學習是情感建立的基礎,而它們又鼓勵著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創(chuàng)設“開放式”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學科的學習是尋找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的過程。創(chuàng)設“開放式”的問題情境,可以為學生提供具有選擇性的開放條件和具有探究性的探索方法。能使學生在自主選擇中進行“主動選擇——產生興趣——初步成功——更濃厚的興趣——更大的成功”的良性循環(huán),因而越來越喜歡這門學科。
學習的成功不僅能使學生享受到學習樂趣、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而且能激勵他們產生獲取更多知識的愿望。因此,教學的開放不僅僅是課堂內的開放,更要擴展到課外,尋找日常生活中與學習密切相關的事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從課外吸取知識,豐富知識,加深理解,從而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習的成功從一點擴展開來,成為激勵他不斷奮進的動力。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激趣方法很多,只要我們能干方百計使學生感到需要,渴求成功,我們每位同仁都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想起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