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理論性、政策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證明,無論任何課程的教學,注重研究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就有助于提高其教學水平,改進其教學質量,并增強其學科的生命力。否則,就會顯得平淡無味,甚至喪失其存在的價值。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1-0243-02
實際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研究與探索一直以來都沒有間斷,輻射的問題域較寬,包括現(xiàn)狀與形勢分析、目標與任務定位、模式與方法探究、評價與實現(xiàn)方式設計等。然而,遺憾的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材研究,無論是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研究,還是與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所做的嘗試相比較,都顯得有些滯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宏觀的、觀念層面的教學研究與微觀的、操作層面的課堂實踐研究不對等,一些教學研究的新理念、新模式無法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實踐中。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針對上述現(xiàn)狀和面臨的困境,我們必須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研究作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集中時間、人力和物力進行系統(tǒng)的摸底調查和理論研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具體說來應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對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現(xiàn)狀認識不夠。通過摸清底細,有的放矢,合理地設計調查問卷的方式,在幾所有代表性的不同層次的高校開展抽樣調查,形成專題調查報告,進而提煉并明確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問題,探索下一步改進的對策。二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活動系統(tǒng)性把握不夠。也就是要把課堂教學作為一個包含了多種要素的有機系統(tǒng)來看待,不僅進行該系統(tǒng)的靜態(tài)研究,即結構的要素分析,以及要素間相互關系和系統(tǒng)運行機理的剖析,而且要進行該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分析,通過上一課時的教學評價及其反饋信息,影響和改進下一課時的教學設計與安排,著重探討如何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未能有機整合。主要有:(1)課前準備階段的課時設計,包括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起點設計、課堂內容設計、課堂教學方法與媒體選用設計、課堂教學結構設計、課堂教學評價設計以及課堂教學情境設計等,為課堂教學實踐提供必要準備。(2)課前演練,即進行課時教案設計的微觀教學的實戰(zhàn)訓練研究,對其進行功能分析。(3)課堂教學的操作模式,回答采取何種教學類型、遵循什么教學原則、兼顧哪些關系等問題。(4)課堂教學的技能技巧,解決教師如何更好地“講”、“寫”、“作”、“畫”、“演”的問題。(5)課堂教學活動主體性,確立教師與學生互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從傳統(tǒng)的主客體關系所導致的教師單純對“教什么”的關注,轉向學生能“學到什么”的考核量化;營造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科學的互動機制,讓課堂充盈著教師的激情、鼓勵與期待,學生的渴望、應答與思索,切實處理好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支持系統(tǒng)不能正常運行。如果說課堂教學是一個由多層次、多要素組成的有機系統(tǒng),那么該系統(tǒng)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它是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著的。因此,對課堂教學系統(tǒng)的研究,必然會涉及作為環(huán)境的支持系統(tǒng)的研究,如學校對課堂教學的重視程度、扶持水平、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切身利益上的傾斜政策,以及校園文化氛圍、班級規(guī)模、技術設備等方面的研究。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案例材料為依據(jù)。以多媒體技術為手段,以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的。課堂教學模式體現(xiàn)了學科教學的共性,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做好言傳身教。
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認為,人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在外在的價值引導下借助個體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努力探索、不斷構建的過程。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靜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即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科書,要求做到“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讀,學生記”。這種教學模式顯然不符合現(xiàn)代教育理論,也不能適合當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要求,因此,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構建師生互動式的動態(tài)教學模式,即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建構,實現(xiàn)學生從消極學習走向積極學習,從他律走向自律。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方法
(一)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增強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保證。為此,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經(jīng)常深入實際,了解社會發(fā)展和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的求知趨向,認真研究并掌握大學生們在想什么,其興趣愛好是什么,利用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豐富生動的實踐,努力解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遇到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對學生們普遍關心的熱點、疑點和難點問題做正面引導,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說服力和吸引力。
(二)加強課堂教學改革
“教育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手段,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能否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功能、實現(xiàn)教育目的。為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進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積極探索在新的形勢下有效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新路子。注意抓好讀(原著)、聽(專題報告)、講(系統(tǒng)講授)、談(討論交流)、看(錄像)、寫(調查報告、讀書心得、學術論文)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改革傳統(tǒng)教學方式,積極運用啟發(fā)式、探究式教學方法和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具體說來,運用啟發(fā)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包括課堂討論、案例教學、主題講演與答辯、情境教學、熱點評說、多媒體的直觀教學等多種形式,以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愉悅中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主題講演與答辯:這是一種促進學生能力培養(yǎng)與素質提高的好方法。它通過學生自我收集資料,以團隊為中心,在探究和研究中學習,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我們在教學中普遍采用這種方法。它包括七大步驟:布置活動安排—分組與選題—收集資料列提綱—教師修改提綱—論文撰寫與講演準備—講演、答辯與評分—總分與總結。通過這種方式,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
2.案例教學法:案例材料進課堂,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主要途徑。目的是通過案例材料,讓學生在思考中加深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包括四大步驟:案例的收集、整理與編寫—學生分組課下準備—小組課堂討論—課堂交流與總結。在改革探索中,我們發(fā)現(xiàn),收集案例最為關鍵。經(jīng)過幾年的積累,我們在教學中普遍使用案例教學。
3.情境教學法:這是一種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根據(jù)教學中所觸及到的某些現(xiàn)實問題,設定出典型的情境,讓學生在其中扮演相應的角色,通過角色的行為闡釋自己的見解。教師作為一名特殊觀眾,適時加以引導,與學生一起得出較為科學的答案。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體驗中,加深了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和領悟,增強了理論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4.多媒體教學法:多年來,我們堅持多媒體教學,不斷開發(fā)和研制教學課件。在我們自己制作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教學課件中,充滿了精心打造的教學設計,再配以大量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和視頻資料表達內容,達到了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化晦澀為通俗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我們在教學方法上的改革成果,如教學案例、背景資料和專題知識等都通過多媒體手段固化在教學課件中,并利用校園網(wǎng)絡配合學生學習。
5.討論教學法:課堂討論是我們在《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程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能不能討論起來,發(fā)言的質量如何,對大家有沒有啟發(fā),關鍵是要認真組織,每次選好一個主題,準備好重點發(fā)言,也要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各抒己見,教師注意引導并做好小結。它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分組與選題—小組內部討論—選出代表全班發(fā)言—學生代表與教是打分—教師點評。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搜集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整合材料、總結概括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具有極強思想性、理論的精用性、極強的針對性、顯著的實踐性、內容綜合性、形式多樣性、結構動態(tài)性和施教育智性等諸多特點,這就要求我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斷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新思路、新途徑和新方法,以此不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
參考文獻: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順生.“毛澤東思想概論”疑難解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國家教委社科司組.中國革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劉健清,李振亞.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6]秦宣.鄧小平理論研究述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7]李君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要思想教程[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