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朝林
摘 要:本文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閱讀這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幫助學生解決素材缺乏這個難題。
關鍵詞:素材 積累 家庭 學校 社會 閱讀
民間有諺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沒有貨。”自己“腹中空空”,自然寫不出內容充實的好文章。豐厚的生活積累是寫好文章的基礎,那么怎樣才能使自己有豐厚的積累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積累作文素材:
一、在家庭生活中積累素材
學生除上學外,其余時間一般都在家里度過。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他們的性格、興趣、愛好,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是作文的素材。家庭中發(fā)生的喜事、愁事同樣是作文素材。我經常告誡學生,回家要多關心體貼父母,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有時間在家里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既創(chuàng)設了親情氛圍,增長了知識,又為創(chuàng)作提供了好的素材。
二、在學校生活中尋找素材
我校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因此,校園生活的點滴就應該成為其作文素材。例如師生之間發(fā)生的事情,同學之間的事情,學校組織的各項豐富多彩的活動……
我們老師要提醒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及時記錄下這些事情,使其成為作文素材。
三、在社會生活中尋找素材
學生每天都在學校,視野容易受到局限,因而,提醒學生放假時應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如郊游、國情小考察、課外興趣小組……到社會上,到大自然中,了解風土人情,觀察水光山色,積極參與其中,既能陶冶情操,又擴大了接觸面;既豐富了人生閱歷,又積累了寫作素材。
四、在閱讀中積累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我們強調廣泛閱讀,其目的不僅在于學習成千上萬成功的寫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閱讀,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開拓寫作思路,提高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
閱讀積累可從兩個方面來進行。
1.從課本中積累素材。教材中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這些文章不論是從選材立意、思想情感,還是從表現(xiàn)技巧上看,都是中學生學寫作文的藍本。所以,認真閱讀教材,充分運用課文,跟著課文學作文,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比如寫人,可從《臺階》中學寫以事表現(xiàn)人;可從《范進中舉》中學用夸張手法突現(xiàn)人物特點,使人物鮮活而有個性;可從《變色龍》中學用對比手法刻畫人??梢詫W《一雙手》由點到面綜述與專項相結合;可以學《始終眷戀著祖國》分時段多角度只評人物的一個方面;還可以學《在莫泊桑葬禮上的講演》把對人物的評價糅進對他的外貌、行動描寫中。
比如寫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寫事文的典型結構,事中寓理,理從事來;想把事寫得感人可以學《背影》,描寫時不斷注入與強化個人的感受;想把事寫得生動吸引人可以學《社戲》,一波三折造波瀾。
再比如寫景,《春》《濟南的冬天》便是很好的范例。
可見,我們的習作范例,在課文這個“聚寶盆”中都是可以找到的。
2.從課外閱讀中積累素材。教材中的例子質量雖然高,但數(shù)量有限,因此,必須加強課外閱讀。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币虼?要多讀古人寫的詩詞歌賦,多讀今人寫的優(yōu)美詩文,多讀中外精美的小說,多讀報紙雜志上的時文。在讀的同時,要多記,記下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記下名言名句,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在積累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詞語的積累。因為詞語可以組成千姿百態(tài)的句子,形成千差萬別的篇章。當然,積累絕不僅僅是字詞篇章的積累,同時更要注意思想的積累,認識的積累,文化的積累。
積累貴在恒,堅持做到日有所獲:事件片斷,一個場景,一段對話,一點感受……慢慢地集腋成裘。漸漸地,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文思不再枯竭,文筆不再滯澀,手中的筆竟也能左右逢源了。
綜上所述,只有調動起自己的眼、腦、手,通過仔細的觀察、多角度的思考、勤練筆頭,在生活中、在閱讀中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習慣,才能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寫出一篇篇美文佳作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金升外國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