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秀蘭 劉金方
摘要:現代教育思想要求教師改變只重理論、忽視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傳統教學模式。但是,很多教師對這種改革發(fā)生了曲解,采取靈活教學方式的同時卻又忽視了理論知識的傳授。本文分析了理論知識的傳授和靈活的教學方式之間的關系,指出高等學校教學既要加強理論傳授,也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兩者不可偏廢。
關鍵詞:高等教育;理論教學;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0-0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207—02
近年來,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傳統教學方式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對新課程改革的贊美之聲和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批判之聲處處可見。的確,傳統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于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無疑是不利的。隨著國家發(fā)展人才需求多樣化,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實施教學方式改革??墒莻鹘y教學方式中仍然有一些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借鑒,比如講授法,對于一些邏輯性比較強,比較抽象的知識,還是需要的。即使在教學方式改革的背景下,也不能全面否定傳統教學方式,而是應該注重傳統教學方式與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式的結合。
一、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是高校教學的根本任務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各種專業(yè)人才,能夠讓學生在大學課堂里學到與專業(yè)相關的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片面強調聯系實際卻忽視了對相關專業(yè)理論的教育,學生學不到東西,就是典型的舍本逐末現象。
(一)普通高等教育必須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
首先,理論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內在規(guī)定性。自從柏林大學建立并成為世界高等院校效仿的榜樣之后,追求理論研究和學術發(fā)展被視為近代大學的生命所在,成為近代大學的內在規(guī)定性之一,并以此區(qū)別于其他教育機構。與高等職業(yè)教育相比,普通高等學校培養(yǎng)的人才類型也是不同的,他們重點培養(yǎng)的是研究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要維護自身的發(fā)展,要為未來的社會發(fā)展做好準備,提供最基本的理論指導,必須加強理論教育。其次,大學生需要理論教育。高等學校的大學生都經過高考選拔性考試,他們中多數得益于哲學、數學等思維工具性學科的深厚功底,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力較強。大學四年應該是大學生認真學習專業(yè)相關知識的四年,通過系統地學習各方面的相關知識,掌握專業(yè)理論,為將來從事專業(yè)工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試想,如果學生不知道管理有哪些職能,那么他們能否勝任將來的管理工作?不懂一些法律原理,能否在工作中做出正確的決策和保護自己?理論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正規(guī)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在這方面表現特點尤為突出。近幾年輿論界對素質教育的討論中過多地強調了實踐是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作用,實際上,加強理論知識的傳授,提高理論素養(yǎng)對大學生內在素質的增強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職業(yè)教育也不能忽視理論知識的傳授
職業(yè)性教育是指在一定理論規(guī)范指導下使學生能夠進行社會化的操作,將抽象的理論符號轉換成具體的操作構思或產品構型,將理論應用于實踐。這種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將來能夠從事某種非學術性研究工作,成為實際的工作者。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較,高等職業(yè)教育更注重實踐操作性。所以很多人形成了一種認識上的誤區(qū):“職業(yè)教育只要讓學生把技能掌握就可以了,不需要理論教育”?!皩W好理論是研究型人才的需要,應用型人才可以不學”,這些看法是片面的。實際上,高等職業(yè)教育同樣不可以忽視理論教學。
首先,學生未來的實踐活動需要各種理論的指導。盡管高職畢業(yè)生主要從事的并不是理論研究,但他們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必須具有綜合能力和全面的素質,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實踐中有超前的預見性和較強的應變能力,做到這一點沒有各種科學理論的指導是不可能的。盡管高職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與普通高校培養(yǎng)的研究型人才不同,但絕不是說高職教育不必重視理論教學,高職課程也要注意理論知識的傳授,要根據課程目標,選擇與組合知識,使學生最優(yōu)化地掌握相關理論。第二,加強理論教育是培養(yǎng)高等應用型人才的保證。高職教育不是簡單的技能操作或較低級的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如果以這種思想為指導必然導致學生素質的單一化,培養(yǎng)出來的必然是技術單一的操作工、工匠式人才,不符合高等應用型人才規(guī)格,也不符合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要求,應提倡理論與實踐并重,最優(yōu)化地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高等職業(yè)教育和初、中等職教育不同,它們雖然同屬于一個教育系列,但層次是不同的。初、中等職業(yè)教育傳授是基礎的、簡單的、成熟的職業(yè)和技能,主要培養(yǎng)能夠勝任或熟練從事崗位工作的勞動者;高職教育則以最新科學知識、科技成果為內容,傳授前沿的、復雜的知識、技能和工藝,培養(yǎng)的是掌握最新科技、經營管理知識的高級開發(fā)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操作人才。高職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不能把它降低為初、中等職業(yè)教育的水平,它是在原來大專層次的基礎上去突出、強化實用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堅持以基礎理論教育為指導的能力培養(yǎng),才能使學生具有迎接未來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zhàn)的能力。
二、采取靈活教學方式是提高知識傳授效果的手段
首先,靈活的教學方式是提高知識傳授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的觀點并不是贊成滿堂灌的純理論教學,我們同樣認為單純的理論教學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學不好理論。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論的同時,培養(yǎng)其實踐能力,采取多種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教學輔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如多媒體教學,啟發(fā)式的案例討論等,這些都會極大地增強同學們的興趣,有效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比如著名的哈佛大學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就是案例教學模式,實踐已經證明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啟發(fā)學生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梢猿浞诌\用所學知識,培養(yǎng)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于檢驗和完善知識體系起著重要作用。課堂教學是傳授理論知識的主渠道,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必須打破傳統課型的框架,將不同的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在課堂50分鐘內,結合現實中的實例講解理論知識,有理論有實踐,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能夠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學習知識本身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把學習到的知識熟練地應用于實踐,真正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但是很多高校教學中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和實踐的結合,沒有讓學生接觸實踐中的東西,所以很多情況下就是學生課程理論成績很高,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不行的“高分低能”現象。比如,在會計教學中,“T字賬”模式的“黑板賬務處理”以及黑板加粉筆的賬簿登記、報表編制,使學生只知其理而不知其用,到實際工作中看到一本本賬簿、一張張憑證則一籌莫展。結果是理論學得頭頭是道,到實際操作起來卻錯誤百出,這是教學脫離實踐的嚴重后果。
在傳統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和權威,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處于教學中的被動地位,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知識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偏重死記硬背。而在教學內容中,也偏重于教會學生理論知識,忽視了教會學生如何應用這些知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終身教育的提倡,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越來越不適應于現代學生的教學,在實行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們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和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內容聯系起來,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職業(yè)性教育更是如此。
三、把握傳統教學方式與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式結合的度,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如前所述,加強理論教育與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高等學校教學過程中需要把握好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只有牢固掌握理論,才能在實踐中游刃有余地工作。如果理論功底不夠,工作方法陳舊、分析判斷能力低下、難以把握工作方向等問題就會在實踐中頻頻出現。忽視理論對實踐的重要作用,忽視理論在開發(fā)人才智力、培養(yǎng)人才發(fā)展后勁方面的應有地位,都是不科學的,是不適應未來知識經濟發(fā)展要求的。另一方面,只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理論知識,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并應用于實踐。
但是,需要指出,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一定要把握好“度”,尤其要避免忽視知識傳授的舍本逐末現象?,F在好多學校教學過程中已經出現這種傾向。靈活的教學方法只是老師引導學生開拓思路的手段,不能為此而忽略了理論知識的傳授。無論如何,理論知識的傳授才是教育的根本。從教師的角度,不能一味追求課堂的活躍氣氛,而把理論的講授一縮再縮,用過多的時間讓同學們討論,這樣會造成對知識的掌握缺乏系統性。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促進學生從思考和分析中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案。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時間安排應講究實效、講究需要與可行。
參考文獻:
[1]鄭向榮.構建“教學合一”模式,探索“改薄創(chuàng)優(yōu)”之路——東廬中學教學改革經驗述評[J].教育導刊,2008,(8).
[2]廖金龍.當前高校教學方式改革研究現狀的分析與思考——兼談當前我國教學方式改革的出路[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3).
[3]董瑾,高樺.教學思想、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改革[J].中國電力教育,2004,(2).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