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翔
摘要: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宗教信仰因其特殊性思想上被高度重視,但是實際工作中卻往往被邊緣化,本文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詳細分析了大學生現(xiàn)有的宗教觀念,并結合宗教學相關理論知識,對宗教觀念現(xiàn)狀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意見。
關鍵詞:大學生;宗教觀念;調查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高校思政、黨建、穩(wěn)定、網絡)委托研究項目(教思政司函【2007】49號)“高校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2008年作者對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河南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二十余所大學在校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6400份,收回有效問卷5904份,回收率92.25%,符合社會學公認的調查問卷回收率要求。調查對象基本涵蓋了除西部地區(qū)之外其他地域的代表性高校學生,包括了??频讲┦?,涵蓋了文、理等學科。根據統(tǒng)計學的一般規(guī)律,此次調查問卷的樣本量足夠大,樣本構成基本反映了總體特征。通過對樣本的特征分析可以推論總體的一般狀況。
一、大學生的宗教觀念分析
宗教是關于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以及因此而對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為,是綜合這種意識和行為并使之規(guī)范化、體制化的社會文化體系。[1]
調查發(fā)現(xiàn),對宗教熟悉的只有6.8%,一般了解的占59.8%,不清楚的占33.4%。在人們的意識里,宗教總是跟唯心主義緊密相連,往往忽略了他的文化含義,最主要的是宗教現(xiàn)在正以一個對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社會現(xiàn)實而存在。與其他現(xiàn)象相比,現(xiàn)存的并且正與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發(fā)生著如此緊密聯(lián)系的宗教在大學生認知領域內的模糊與缺失,使宗教顯得更加神秘莫測,人們對他的認識態(tài)度則更加多元,好奇、排斥等不一而足。宗教本身對社會現(xiàn)實的巨大影響與人們對他認識的欠缺與不足反映出我國高校在宗教問題上的引導亟需加強和改善。
在對宗教的總體態(tài)度上,30.5%的學生總體上持贊成意見,6.6%的學生持反對意見,9.6%的學生贊成與自己信仰不同的宗教的存在,1%的學生反對與自己信仰不同的宗教的存在,52.3%的學生對宗教的有無表示無所謂。從總體上看,大學生對宗教的態(tài)度較為寬容,這與人本思想的日漸突出有密切關系,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的意識越來越強,宗教與個人結合之后成為一種信仰,對大學生而言,宗教信仰只是個人行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都是值得尊重的。
在問到對宗教信仰的具體認識上,84%的學生認為宗教信仰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7.6%的人認為宗教信仰是一種愚昧的迷信活動,6.9%的學生認為宗教信仰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1.5%的學生認為宗教信仰是神的恩典與啟示。大多數(shù)學生看到了宗教信仰作為一種文化存在的含義,基于這種認識,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對宗教存在的整體態(tài)度。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學生不再以非是即非的觀點簡單判斷宗教信仰,而是與時俱進、綜合多種因素更加人性化地審視宗教信仰問題。
在對國家宗教信仰政策的了解程度問題上,有14.9%的學生熟悉我國的宗教政策,有62.8%的學生對宗教政策一般了解,不知道國家宗教政策的占到了22.3%。總體上看,有近八成的大學生對我國實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所了解,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仍有兩成多的大學生居然不了解國家的宗教政策,在宗教問題上,這部分學生很容易做出有違政策和法律的事,不利益學校乃至社會的穩(wěn)定和民族的團結,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在問及現(xiàn)有宗教知識的來源時,有42.3%的大學生是通過書本獲得的,24%的通過網絡、電臺等媒體獲得,11.7%的是從宗教場所或者信徒的口耳相傳中獲得。由此可見,書本仍是當前學生獲取宗教知識的主要來源,隨著網絡媒體的日益普及發(fā)達以及網絡所承載知識的日益豐富,書本傳播宗教知識的比例會逐步下降,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選擇權會更加主動,渠道會更加廣泛。
本次調查樣本中有宗教信仰人員638人,占總數(shù)的10.8%,這些信教大學生分布在不同的學校、學歷層次、專業(yè)等群體中,與非信教學生生活在一起,其他學生如何看待這些信教學生將直接關系到大學生之間的日常學習、生活、交往。值得慶幸的是,有88.4%的大學生理解尊重信教學生信仰宗教,有11.6%的學生會對信教學生有意無意疏離。從根本上說,這種態(tài)度的不同主要取決于對宗教本身和對宗教信仰認識的差異。
宗教作為一種信仰和組織,傳播是其影響不斷擴大的重要因素。高校作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傳承人類文明的場所,因其學生在未來有不可估量的影響,自然成為宗教傳播其影響的重要目標。根據調查,共有43%的大學生受到不同方式的宗教傳播。具體來說,有17.1%的是通過互聯(lián)網傳播,主要是電子郵件、網絡聊天室等渠道,有9.4%是通過發(fā)放宗教宣傳品傳播,有15%是信徒口頭傳教,有1.5%是通過外教傳教。
根據呂大吉先生關于宗教的定義,外在的宗教活動是宗教營造氛圍、凝聚信仰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2]大學生對宗教活動的了解,有5.5%是通過直接參與,11.6%是通過現(xiàn)場觀看,37%是通過影視作品,20.8%是通過他人介紹??梢姡髮W生對宗教活動的了解更多是間接獲得的,高校應該在學生接觸宗教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合理引導。
關于宗教的本質,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此問題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盵3]宗教雖然是一種由四個方面要素構成的社會實體,但宗教的本質是人們的一種思想信仰和精神寄托,是人們對超人間力量的一種敬畏和崇拜。邪教的本質在于“邪”,是對人們思想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一種褻瀆和欺騙,是反社會、反科學、反民主、反人類的。宗教與邪教迥然不同,在這一問題上,仍有18.7%的大學生不能明確區(qū)分宗教與邪教,幾年前國家堅決取締了法輪功邪教組織,邪教給國家、社會和個人造成傷害有目共睹,但現(xiàn)在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大學生尚不能將二者明確區(qū)分,這一情況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對大學生宗教觀念現(xiàn)狀的幾點思考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宗教的認識總體上比較科學。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宗教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要改善這種狀況,從根本上講,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1.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科教學,開設宗教相關的選修課。在信息時代,任何人不能依靠強制措施有效阻止人們的思想和信仰。宗教信仰作為個人行為,在不影響社會和其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是不應該被武斷禁止的,這也正與我國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初衷是一致的。從哲學層面講,宗教屬于唯心主義范疇,而我國的高校要堅持鮮明的社會主義方向。在此看來,宗教和高校是水火不容的,但是我國現(xiàn)有宗教總體上是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他們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維護民族團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促進作用。高校的學生工作者看到這一點,宗教工作才能正確有效開展。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qū)需要靠學習正確的知識來糾正,對高校而言,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積極探索、靈活運用生動的教學形式,開設宗教相關的課程是一個明智之舉。高校應該以科學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地把宗教的本質、形式、歷史、影響等知識展示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判斷的主體作用,使他們逐漸消除對宗教的神秘感,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宗教,同時解析我國現(xiàn)有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大學生真正領會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精神實質。
2.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提高政策理論水平。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大學生信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體現(xiàn)在思想政治工作者身上主要是政策敏感性不強,理論水平不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理論修養(yǎng),不斷探索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理論陣地的主導地位。平時要俯下身子,深入學生摸清學生信仰狀況,關注信教學生,及時化解學生之間因為信仰差異造成的矛盾,避免由此引發(fā)的更深層次動蕩的發(fā)生。
3.運用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維護高校安全穩(wěn)定的全局中把握學生的宗教工作。要在維護學校大局穩(wěn)定的基礎上,依據政策對在非宗教場所布道傳教的非法行為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制止,對違反政策傳教的教師和學生要有針對性地談話,講明政策,消除不利影響。要加強網絡信息巡查,運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以積極向上的文化占領網絡陣地。
宗教和科學起源于同一心理機制,即依賴。根據作者的調查,心靈上的孤獨和現(xiàn)實的艱難是大學生轉向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而這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是可以代替“神”,做到關愛心靈、關心生活的。宗教信仰對國家而言,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行為,因為他代表了某一社會人群的價值取向,并決定著這一人群的行為。因此,要妥善處理好宗教相關問題,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盡可能消除大學生思想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困難疑惑,使“此岸”更加富有人情味,更加溫暖可靠,作為宗教的“彼岸”也許會光芒散盡,失去吸引力。
參考文獻:
1.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M】(上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頁。
2.參見: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M】(上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