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紅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大家積極投入到“課改”的浪潮之中,積極去詮釋新的課程理念,演繹新的課程文化。但是由于對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吸納不足,對我國母語教學的歷史經(jīng)驗和現(xiàn)時成果的認同和吸納不足,對我國的國情了解不夠,以致缺乏厚實的歷史文化背景的依托和生動的教育實踐的支撐。語文教學喪失了應有的意味,擰干了原汁,使語文教學錯位、變形、變味、變質(zhì)。
那么,當前的語文課堂,究竟有哪些弊端呢?
一、語文教學仍舊存在著“少慢差費”、“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課堂教學仍被“講讀課堂”和“串講課堂”主宰
這兩種課型偏于教師講學生聽,師與生缺乏交流,教與學缺乏聯(lián)系信息,傳輸單向化。教師在教學中按照預定的教學計劃,不折不扣地將知識信息傳遞給學生,而不向?qū)W生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學生被當作知識的消極接收器,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毫無學習興趣,更無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可言。其實,學生個個身上都潛藏著巨大的學習積極性,他們不是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假如我們平日的閱讀課不管是哪個類型的課文都采用逐段講讀的方法,固守固定的模式,那么教師就成了“復制”文本的工具,再“粘貼”給學生。特別是一些教師死盯著“教參”不放,學生乏味在所難免。
二、語文課上成了思品課、自然課,以犧牲工具性為代價的所謂張揚人文性,成了課堂上的一道風景線
這種課往往是語言文字太淺,思想內(nèi)容太深。教師用大量時間去深究思想內(nèi)容,過分注重思想意義的挖掘,議論過多,脫離文本,久而久之,學生對學語文的興趣會因此慢慢地萎縮。那么,“語文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將成為一句空話,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將成為一個美麗的泡影,全面提高全民族的語文素養(yǎng)也將步履蹣跚。
三、語言訓練不落實,課件代替了語言文字訓練
有的課文本來讀讀學生就懂,非用課件演示一下,顯得畫蛇添足。有的課課件繁雜,一到咬文嚼字的時候,就用課件演示代替,這當然就沒有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這不僅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而且過于直觀的視覺沖擊,一再干擾了學生的形象思維。
四、課外資料充斥課堂
離開課本,遠離文本,天馬行空,漫無邊際,隨意發(fā)揮,用各種資料取代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脫離文本的議論太多,自由誦讀的瑯瑯書聲太少。文本沒沒弄清楚,就塞進了一些課外的東西,有些課甚至讓學生離開書本,探究從網(wǎng)上得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深奧的科學知識。
五、小組討論流于形式
課堂上熱鬧非凡,對小組成員的任務落實不到位,不能各盡其責。有的同學趁機說話、打鬧,有的干脆是“老豆角子——干閑著”了。這樣,沒有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個人還沒有考慮好,又如何去討論呢?因“假主體行為”造成的課堂上表面的活躍,掩蓋了教學的真相。這樣課堂上難以產(chǎn)生另類的聲音,沒有獨特的感悟,沒有多元的結(jié)論,沒有因思維撞擊而迸發(fā)的為花,這又怎么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呢?
六、忽視默讀能力培養(yǎng)
學生不可能讀盡天下的好書,但我們應該承認,默讀將使學生盡可能多地享受閱讀的快樂,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我們看到絕大多數(shù)成人,他們在讀書時大多就是采用默讀的方式。然而,現(xiàn)在的小學生語文課堂上,這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式卻被老師忽視了。教師一味追求“書聲瑯瑯”之風呈蔓延之勢。由于默讀要求學生首先要做到不出聲,這一點對一節(jié)課,特別是公開課來說,時間稍長一點,就會使課堂變得“冷清”。再加上學生默讀的技能缺乏老師的訓練,速度不便控制,所用時間參差不齊,效果自然不便檢查,因此老師們便逐漸淡化了這種閱讀方式。即使訓練了,也是語文課堂“靜動結(jié)合”的需要。歸根到底,是教師過分關(guān)注出聲的朗讀制造的音響效果和濃烈的“讀書氛圍”,而忽視了默讀較之出聲讀,在速度、閱讀量和供讀者思考、感悟的時間與空間等方面的優(yōu)勢。
“語文”負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語文課的最大問題,不是怎么教的問題,而是教什么的問題。讓我們提高自身素養(yǎng),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使語文課堂到處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充滿著智慧的交融、個性的張揚,散發(fā)語文的獨特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