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銘 季岸先 劉文菁
摘要:以德育需要理論研究為基礎,時德育需要及其特征進行分析,以德育需要為基礎,建立包括德育對象、德育認知、需要培養(yǎng)、情感因素、德育接受、德育實踐、德育選擇、德育環(huán)境、德育境界及德育評價等以學生為主體的系統(tǒng)化高校德育機制,構建和諧的德育環(huán)境,提高高校德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德育需要;高校德育模式;德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09)03-0102-03
德育實效性的低下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一種“世界性難題”。在我國,導致這一狀態(tài)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學校德育的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其表現為:簡單地從當前的現實需要出發(fā)強調學校德育的重要性,強制規(guī)范學校德育的程式,強化灌輸德育意識;主觀地從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出發(fā),試圖通過以完善道德規(guī)范及其教育體系的方式來將具有明顯特征的德育主體簡單化,從而致使現行的德育模式普遍存在著過度重視從外部向德育主體實施影響,而忽視德育主體的德育需要的傾向,其結果必然是德育的實效性不強。因此,從德育需要理論研究出發(fā),通過研究主體的德育需要及其特征規(guī)律,能夠為高校德育模式構建提供一個新視角,為提高德育有效性提供一個新思路,為豐富德育實踐提供一個新途徑。
一、視角分析——需要何以為德育基礎
1人之需要
什么是“需要”?我國古人在《周易》中是這樣理解人的需要,認為:“需,須也?!薄靶瑁谝燥嬍逞鐦??!毖院喴赓W,寓意清晰。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而“人的每一種本質活動的特征,每一種生活本能,都會成為人的一種需要”。在馬克思看來,人的需要是重要而豐富的,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
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促使自己去創(chuàng)造和使用工具,從而導致了生產系統(tǒng)的產生,又由于人的需要具有擴張的內在本性,即需要會不斷增長,因而發(fā)明越來越先進的技術用來滿足這些需要。需要、需要的滿足及新的需要的創(chuàng)造之間呈現出一種能動的態(tài)勢,推動社會和人自身的發(fā)展。需要是主體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而主體需要的滿足則是通過主體發(fā)揮其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現的,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主體感覺到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梢哉f,主體活動的積極性源于他的需要,即,需要越強烈,引起的活動也就越有力。由此,我們可以認為,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人的本質的反映;需要是個體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根本的內在動因;需要的滿足,包括感情、愛等道德需要的滿足。
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結構中,需要處于核心、主導的地位。需要也是心理生活的核心內容,以需要為基礎、為核心的個性傾向,在個人具體心理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人們?yōu)榱藵M足需要,必須對相關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同時,需要對人的情感和情緒有著極大的影響。凡是能滿足需要的事物,人們就會對之產生積極的情感和情緒,反之則產生消極的情感和情緒??梢姡枰莻€體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
2德之需要及滿足
古希臘理智主義德性論的代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人之需要道德,是因為只有道德才能使人的靈魂中的各要素協(xié)調發(fā)展,進而使人實現其特有的功能,達到至善。人類對道德的需要是由對生產活動的需要而引發(fā)的。人類物質資料的生產需要一定的秩序,由此產生了對維護秩序的道德需要。
依照馬克思主義哲學思考,道德需要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從共同的利益出發(fā)執(zhí)行和維護一定的行為準則的需要。道德需要是人們基于對道德所具有的滿足自我社會的價值、意義的認識和把握而產生的遵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的心理傾向,通過對主體行為善惡屬性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調整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它對一定社會道德秩序具有依賴關系,是個體道德活動的內驅力和道德積極性的源泉。
個體產生了道德需要,就意味其已將客觀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要求內化為自己的需要、動機、信念和行為品質。但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的調節(jié)方式是主觀的,即通過社會規(guī)范、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才能實現。由此道德需要一經形成,其作用即體現為:實現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統(tǒng)一;實現人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統(tǒng)一;道德需要體現人的自然性需要向社會性需要的轉化,并實現兩者的統(tǒng)一。
通過對德育何以可能的根據、意義進行哲學思考,可以清楚地看出,需要是德育的前提性承諾,是德育何以可能的基礎。因此,在德育實踐過程中,德育主體必須自覺地確立客體德性修養(yǎng)需要的明晰理念。沒有德育需要的客體性確認的理念,德育是不會產生實效的。
二、德育模式構建一以德育需要為基礎
“德育模式是一種考慮教育機構中關心、判斷和行動過程的方式。它包括關于人們如何發(fā)展道德的理論觀點以及促進道德發(fā)展的一些原則和方法?!本唧w說,德育模式就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和德育理論的指導下,經德育實踐而構成的德育機制結構及其配套的實施策略,是包含理論指導、實施原則、機制結構、實施程序與過程以及效果評估與反饋等諸因素構成的系統(tǒng)化機制。
目前,我國高校德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視學生為單純的接受者,在方法上普遍采用灌輸和變相灌輸的方式,德育方法背離了德育的本質規(guī)定;片面強調服從,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選擇性;片面強調學生對道德義務、道德責任的認同,而無視義務和權利的對等性;德育方法單一,各種方法沒有得到綜合應用。這些問題使高校德育成為低效工作,究其原因,則在于只著眼于提高德育認識,未能滿足學生德育需要。要解決這些問題、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使高校德育模式滿足學生的德育需要。
1研究德育對象
簡言之,就是“讀懂對象”及其需要。首先,要培養(yǎng)個體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形成道德需要;其次,研究的目的是要激活道德需要。具體而言,就是要樹立德育主體意識,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作用。了解學生的道德需要,應當首先研究個體自身結構、條件的變化。只有確立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了解社會道德需要內化為個體道德需要的可能,才能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激活道德主體內在需要,發(fā)揮道德需要的動力作用。
2啟發(fā)德育認知
德育認知是人們對社會道德關系和倫理之道的感知和思考,它包括道德經驗的積累、道德價值概念的形成、道德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對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的理解和掌握。既然學生的德育需要是學生品德結構的核心,是德育主體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內在源泉,那么,在德育中就必須重視學生道德認知的訓練。
3重視需要培養(yǎng)
需要是人的行為的直接動力,如果沒有學生對道德的內在需要,就不會產生自覺、主動、持久的德育行為。因此,把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作為突破口,支持并盡可能滿足其正當合理的需要,豐富和發(fā)展其健康需
要,疏導和轉化其不合理需要,則有助于促成他們對德行的理解與認同,并為其德行的形成和發(fā)生奠定基礎。
4強調情感因素
麥克菲爾系統(tǒng)而深刻地探討了以道德情感為主線的學校德育理論,認為:“人類的基本需要是與其他人友好相處,愛和被愛,幫助人們去滿足這種需要是組織教育的首要職責?!钡掠枰且环N自覺的而非強加的需要,這種自覺性源于人的自我意識,即它是人意識到并心甘情愿、積極主動地去實現的一種需求。它表現為一個人能夠把對社會、對他人的獻身、貢獻與給予當作是一種崇高的責任和義務,并能在履行這種責任和義務時感到愉快和高興,而且在內心中有一種滿足了自己最崇高需要的“高峰體驗”。道德情感一經形成,就成為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力量,左右著人們的道德行為,從而影響人們道德人格的形成。
5注重德育接受
“德育接受是指發(fā)生在德育教育領域內的接受活動,它是接受主體出于自身的內在需要,而對德育文化信息的倡導者利用各種媒介所傳遞的德育文化信息的反映和擇取、理解與解釋、整合與內化以及外化踐行的求善過程。”根據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如果外來的道德信息與接受主體原有圖式是契合的,接受主體就會接受它,并進行同化性建構,從而引起固有的品德結構體系的豐富與質的提升;如果教育者所傳遞的信息與接受主體固有的圖式有差異,接受主體就會作出輕重權衡,重組原有的圖式,進行順應性建構。道德接受最重要的是內化整合。內化即對象的心理化、實踐行為的意識化、實體的主體化,也是心理的對象化。整合是道德接受主體對道德信息容納、整理、融合,進而建構自身道德觀念的活動。主體的品德正是在不斷地同化或順應中,最終形成能指導主體行為的穩(wěn)定的品德結構。
6強化德育實踐
信仰的形成離不開人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環(huán)境。生活經驗對個體具有直接的引導性,人們常常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好壞、是非,外部世界的存在和價值通過人們的生活經驗而內在化。需要的產生和提高靠實踐,需要的實現也靠實踐,離開了實踐,人的需要也就無從談起。個體的道德認識變?yōu)榈赖滦枰粋€關鍵的條件是通過本人或所在群體的實踐證實并體驗到道德要求的正確性。否則,這些道德要求及其社會意義是不會真正成為自己內化了的需要和具有支配行為的力量。
7引導德育選擇
“道德不同于其他社會現象,道德領域是人自由、自覺活動的領域,道德的規(guī)律是通過人的各種各樣的選擇實現的?!碑斀駮r代,隨著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生活方式的變化,學生的價值取向開始多元化,其道德譴擇也開始多樣化,這是對高校德育帶來的巨大挑戰(zhàn)。因此,面對主體多元化需求特征,德育引導應“因人制宜”;面對時代階段性差異,德育引導應“因時制宜”;面對以“我”為中心的雙重標準,德育引導需“因勢制宜”。
8創(chuàng)設德育環(huán)境
德育主體從現實的生存狀態(tài)和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的體驗,較之于以符號形式表現出來的信息要強烈的多。學生通過親歷最內層接受環(huán)境而產生的感性體驗,對其信念的形成與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道德需要的養(yǎng)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必須優(yōu)化德育環(huán)境,特別是學校的德育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德育功能的實現包括:寓教于腦,創(chuàng)建先進的校園文化;寓教于景,營造優(yōu)美的校園物質文化;寓教于樂,創(chuàng)造科學的校園行為文化;寓教于理,完善合理的校園制度文化;寓教于心,培養(yǎng)高尚的校園精神文化,等等。
9提升德育境界
信仰作為人的一種高級精神需要,往往表現為人對尊嚴、榮譽、道德人格、自我實現的需要,具有社會性、利他性、自覺性、超越性和理想性。引人格作為衡量個體人性的標志是人類弘揚人性,減少或擺脫獸性的艱辛努力的結果。它標志著每個人道德境界的高低,是個體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的有機融合,道德人格的形成標志著道德信仰的最終完成。德育主體可以通過人格的升華,產生一種超越有限人生和人的動物性而趨向無限的崇高感,充分體現道德信仰的超越性本質,從而達到至善的境界。
10構建德育評價
構建以需要為核心的德育評價機制,要以德育主體能否將德育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需要、信念和行為品質為衡量德育效果的標準,從而實現德育由他律向自律的轉變。學生是處于發(fā)展中的人,是具體的、有各種自我需要的人,尚不完全成熟。德育評價必須關注學生的德育需要特點,以此作為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作為評價依據。只有學生的“德育需要”真正得到正確的引導、良好的評價和充分的滿足,才會產生正確的、自覺的德育行為,才能更為有效地顯示出應有的德育效果。
當前,面對高校德育的新形勢、新特點、新要求,德育的實效性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社會多種矛盾交織,社會多元文化激蕩,中西文化激烈沖突,學生作為吸收和實踐新思想、新文化的先鋒,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考驗。因此,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為指導,進一步研究和把握學生的德育需要,激發(fā)和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正確引導學生的德育實踐和德育行為,才能更好地彰顯德育的真實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3,
[3]馬克思恩格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2,
[4][5][美]理查德·哈什等著,道德教育模式[M],傅維利等譯,北京:學術期刊出版社。1989:8,57,
[6]張瓊,道德接受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58,
[7]羅國杰主編,倫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2,
[8]肖慶生_論高校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97-99,
[9]魏長領,道德信仰簡論[J],倫理學研究,2003(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