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瑜 李克銀
赫爾巴特曾經(jīng)說過:“教學中如果沒有進行德育滲透,那它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弊鳛橐幻處?在教學中不但要講授知識,還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自然巧妙地將德育內(nèi)容寓于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使德育工作在學生的品德形成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我認為要突出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溝通情感,激勵進取,共創(chuàng)和諧的教育氛圍
“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只有用自己的真心、誠心與愛心去呵護學生,樹立師生人格上的平等觀,達到教育氛圍的和諧性,才能為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做到:
1.研究學生,關注學生情感。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總會通過各種不同的情感變化表現(xiàn)出來。教師在工作實踐中必須做個細致的有心人,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生、了解學生思想行為的真實動態(tài),把握學生情感。
2.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情感。人格尊嚴是情感的核心,教師只有尊重他們的人格,真正地把學生看成是一個“人”,才能真正地尊重他們的感情;才能意識到他們內(nèi)心世界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區(qū)分不同性質的情感對教育不同的反作用;才能注意到學生的情感與其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找到學生學習、品行差異性的根源。
3.鼓勵學生,激起學生情感。有位教育家曾說過:鼓勵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利用各種場合和手段以恰當?shù)姆绞綄λ麄冇枰钥隙?當然還要注意批評性語言運用的藝術性,委婉的批評效果往往優(yōu)于直截了當?shù)呐u。
4.運用教育體態(tài),傳遞教育情感。教師的眼、手、頭等是表達無聲教育體態(tài)語言的重要器官。教師以其整體的由內(nèi)而外的綜合素質所顯現(xiàn)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吸引學生,內(nèi)化其所授知識和所提要求,密切師生情感,在和諧中求得發(fā)展。
二、旁敲側擊,點到為止,起到“點睛”“點石”之功效
在德育教育實踐過程中,我感到有時一言不發(fā)卻能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有時簡練、精辟,言簡意賅的一、兩句話卻能達到點擊要害、點石成金之功能。這要求教師注重:
1.點的基礎。這是建立在對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有充分準確了解的基礎上。
2.點的對象。往往是不遵守紀律,不愛學習的學生。
3.點的時間。要把握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時機。
4.點的技巧。充分運用體態(tài)的“無聲語言”和簡練精辟的有聲語言相結合,旁敲側擊,點到為止,點中要害,做到“軟點”與“硬點”的結合。
三、心靈感悟,自覺自省,實現(xiàn)學生自我教育
“悟”就是學生通過對教師所授知識和所提要求的心靈感悟、心領神會,達到自我校正、自覺自省和自我教育。其過程是:在教師教育的啟發(fā)、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領悟、漸悟、頓悟到覺悟,從而自覺糾正自己的行為。這要求教師:
1.給學生一個“悟”的時空。凡事不能也不必要說得太白,德育工作者對某人某事的心理、想法或行為不必要讓學生摸得一清二楚,讓學生對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道德情感,言行點化,“先做后學,且緩說破”。留給學生一個感悟的時空和余地。否則,“水至清則無魚”。
2.給學生設置“悟”的懸念。
四、嚴而有度、掌握分寸與火候,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fā)展
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堅持適度原則,在德育工作中更是如此。教師作為教育者與學生作為被教育者,兩個獨立的平等的人格之間,只有堅持適度原則,無論是做人的要求、學習的要求、生活的要求都應適度,這樣的要求、規(guī)則或制度才可能是有效的、可行的?!斑m度教育”管理水平非一日之功,需要教育者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淀經(jīng)驗,厚積而薄發(fā)。“適度教育”給學生一個帶有一定約束的自由發(fā)展空間,在不越軌、不出格的狀態(tài)下,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精神。
“情感教育、點化教育、悟性教育、適度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緊密聯(lián)系、靈活運用的,其中,情感溝通和感悟人生事理是學生道德教育的基礎,“點化教育”和“適度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它們共同貫穿于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總之,課堂教學是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每個教師應該努力做到的。作為一名教師,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實處,使德育融于教材,教師除了有極大的熱情、廣博的知識、高超的藝術、較強的德育能力外,還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在教學中,既要強調語言知識的講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機滲透,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好知識的同時,提高思想素質。
(責編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