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摘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社會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迅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fā)生了變化,社會更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技能,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意識的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基本功,而且還要改變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本文結合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談談合作學習方法的應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合作學習 初中生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社會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迅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fā)生了變化,社會更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技能,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意識的復合型人才。為此,教育部實施了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制定了新的《課程標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廣大教師逐漸認識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xiàn)代教育教學發(fā)展的需要,而應探求新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基本功,而且還要改變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本文結合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談談點滴體會。
一、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利與弊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接受式學習和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基本功扎
實,解題能力強,但也存在許多弊端:傳統(tǒng)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分注重接受性學習,實行“說教式”、“灌輸式”的應試教學模式,存在“滿堂灌”的現(xiàn)象;過分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想道
德水平的提高。這些不足必然要求改變中學政治課教學方式。
二、合作學習的特征及意義
合作學習是一種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礎上的以異質小組(優(yōu)、中、差三種類型的學生并存)為單位的、受共同的學習目標所規(guī)范并體現(xiàn)群體凝聚力的、以小組的總體成績?yōu)闇y量依據的教學形式。
采用合作學習有多種積極意義:合作學習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有利于促進師生、生
生之間互動,使學生學會傾聽,激發(fā)思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會欣賞別人,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優(yōu)化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三、合作學習在初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開展
(一)合作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
1.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定位出現(xiàn)偏差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當“管理者”、“促進者”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定位出現(xiàn)了偏差,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成為旁觀者。
2.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獨立思考出現(xiàn)弱化
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克服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只有競爭沒有合作的弊端,發(fā)揮學習中的伙伴效應,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資源共享,但小組合作學習并不能替代個人的獨立思考。而在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了“好學生講,差學生聽”的現(xiàn)象,學生消極地依靠某個學生或某一部分學生來解決全組分配的問題,而缺乏獨立的思考,復制了缺乏合作的傳統(tǒng)師生交往方式。從教師“一言堂”演變成了優(yōu)生“一言堂”。這樣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在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于合作學習之真諦。
3.合作學習中出現(xiàn)的“假問題”和“大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選擇合作內容時比較隨意,誤認為什么內容都可以通過合作來學習,把合作學習當成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結果“假問題”和“大問題”充斥其中?!凹賳栴}”是指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設置的一些無需合作、答案已明的問題;而“大問題”是指設置一些學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無法合作解決的問題。
4.合作學習中的“假熱鬧”與“低效益”
在合作中由于人員集中,七嘴八舌,甚至有辯論等顯得課堂很是熱鬧,學生都動起來了,其實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動,真正意義的動是思維的動,只有思維真正動起來,才會帶動口、眼、手動起來,課堂才會真正充滿了活力。追求表面上的熱鬧,這是目前在合作學習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在這種課堂上,教師對小組學習缺乏必要的計劃、調控等組織技能。當學生和小組面臨問題時,教師無法對一些問題進行辨別、分析并對學生進行幫助,這種“假熱鬧”長期下去,就會帶來教學的低效益。
5.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不全面
保證小組合作學習取得理想效果的關鍵,是確立一種促進學生在小組集體中不僅個人努力上進并且樂于與同學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約機制。這就必須改變過去單純鼓勵個人競爭的做法和相應的評價方式,實行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助合作,將整個評價的重心由激勵個人競爭達標轉變?yōu)榧钚〗M集體合作達標,確立全新的合作學習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了重學習結果評價輕學習過程評價,重個人評價輕小組評價的情況,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
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應針對日常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加強研究和探索并加以解決,才能不斷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二)提高合作學習實效性的方法與途徑
1.要科學安排合作學習小組
小組是課堂合作學習的基本單位,通常情況下,應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即同一小組內各成員在學習基礎、智力水平、興趣愛好、意志品質、性別等方面各不相同,以便互補;而組與組之間在學習基礎、智力水平、興趣愛好、意志品質、性別等方面應基本相同,以便小組間展開競爭與交流。小組人數(shù),一般而言, 4至6人較為合適。
2.要積極引導學生,訓練學生合作的技巧
在實行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承擔引導、管理和調控等職責。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分工明確,盡量讓每個成員都有鍛煉的機會。小組討論時采用輪流發(fā)言式,強化大家的主動參與意識。
3.強化學生收集材料的功能
學習是一個外在知識內化的過程。“觀點加材料”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兩大基本要素。傳統(tǒng)教學中,材料通常由教師提供或教材提供,學生只是接受材料,并用材料印證某種觀點。實行課程改革后,筆者轉變思路,給學生一個觀點,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收集生活中的例子來印證某種觀點,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由知識接受者變成了探索者。這樣的過程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成就感和責任感,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
4.要科學地選擇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并精心設計問題
合作學習的模式不能濫用,并非所有課堂教學都要采用它。有些簡單的、易懂的教學內容,如果讓學生獨立思考比合作學習更有效率,就應該采用獨立思考方式。課堂上最好的合作學習的時機應該是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復雜的、綜合的、難以簡單判斷的、個人難以解決的、需要經過爭辯、討論、質疑、交換意見的問題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問題時。教師這時不失時機地拋出事先精心設計好的、具有探究性、發(fā)散性、矛盾性、挑戰(zhàn)性的問題,必然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
5.要建立激勵性評價機制
為了使合作學習小組活動開展得越來越有效,對小組的集體成果進行及時的評定和認可是必要的。教師可以建立以小組為單位的評價機制,采取組間,競爭促進組內合作的方式來強化學生的集體觀念,提高小組的內聚力。評價要以激勵為主,對認真合作的小組應該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表揚,可以采取單課評比與積分相結合的做法評比“最佳小組”,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合作意識,對合作學習產生積極的態(tài)度和強烈的愿望,從而真正認識到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意義。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真正符合“改革”這一術語的教育改革,其最終目的不是為合作而合作,也不僅是通過合作完成教學任務,而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交際能力和合作精神,最終成為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相振銀、孫榮華,《合作學習的道德教育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 2002,(09)
[2] 何東亞,《新課程下初中政治合作學習初探》,《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5,(03)
[3] 曹德仁,《淺談合作學習與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山東教育科研》,1999(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