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紅
摘要: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culturalturn)是翻譯界理論的一大突破。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是當(dāng)今一門值得研究的學(xué)科。對外報道新聞翻譯注重傳播效果(communicationeffect),因此,對外報道新聞翻譯一定要正確處理好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為此,本文探討了對外報道新聞翻譯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和解決辦法,以便更好地達到跨文化傳播的對外報道目的。
關(guān)鍵詞:對外報道 翻譯 跨文化 傳播效果
美國語言學(xué)家薩丕爾曾指出:“語言按其本質(zhì)是文化的?!雹僬Z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一個民族的語言與這個民族的文化彼此血肉相連,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一句完全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話,由于用在不恰當(dāng)?shù)膱龊?說得不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dāng)時當(dāng)?shù)氐纳鐣L(fēng)俗習(xí)慣,就達不到交際目的,有時甚至?xí)斐梢庀氩坏降膰?yán)重后果。新聞注重傳播效果(communication effect),因此對外報道新聞的翻譯一定要正確處理好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否則不但達不到預(yù)期的傳播效果,有時甚至?xí)a(chǎn)生負(fù)面影響。
文化差異
由于文化差異,漢英兩種語言所承載和傳遞的文化內(nèi)涵往往有很大不同。因此,對外報道的新聞翻譯不能只是簡單地漢英對譯,而是要將語言所承載的深刻文化內(nèi)涵挖掘出來,做到既跨語言又跨文化地交流,從而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為達到這一目的,在對外報道新聞翻譯過程中,譯者要特別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漢英意思等同詞語,文化內(nèi)涵不同。在漢英兩種語言中,有不少意思等同的詞語,由于各自承載兩種不同的文化,因此具有不同的關(guān)聯(lián)意義,富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漢語中的“龍”對中國人來說無疑包含著一種美好的感情色彩;中國人中男性姓名中含龍字的比比皆是;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然而英語中與之相對應(yīng)的“dragon”,卻是指一種邪惡的動物,引申為兇惡的人、悍婦。
在中西兩種不同文化中,像“龍”這樣的動物往往承載完全不同的象征意義。這種情況可分為兩類:第一,在一種文化中提到某些動物時往往可以聯(lián)想到某種特征,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卻聯(lián)想不到任何特征。第二,有些動物在兩種文化中人們會聯(lián)想到某種特征,但所聯(lián)想的特征卻不同。②因此,在進行對外報道新聞翻譯時要注意這一差異。
我們的對外報道中常提到舊中國人民窮困潦倒,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1eadacowandhorseslife)。然而對西方人來說,牛馬過的是一種自由自在的安逸生活。因此,對外報道翻譯只需譯為“l(fā)eadahardandmiserablelife”。
此外,在漢英兩種語言翻譯中,有些詞語“貌合神離”,意思卻相去甚遠(yuǎn)。比如:
愛人≠lover
英文“l(fā)over”表示情人;而漢語的“愛人”應(yīng)是“husband”或“wife”,“fiance”或“fiancee”。
政治運動≠politicalcampaign
英文“political campaign”指英美政府職務(wù)的候選人為了樹立自己的形象、爭取選票而組織的活動及競選活動。
在翻譯對外報道新聞時,我們一定要注意這方面的差異,否則這樣的對外報道不但不能達到預(yù)期的傳播效果,反而會誤導(dǎo)外國讀者。
最后,還需指出,有些詞在漢語中的常用意義為貶義,在英語中卻沒有貶義,而是褒義或中性詞,反之亦然。③
政治詞語,注意立場。語言本身是不含任何政治色彩的,但是由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一詞語在不同時期對同一文化人們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更何況漢語和英語是不同文化、意識形態(tài)背景中的兩種語言。比如,漢語中的“商人”,在以農(nóng)耕為主的中國封建社會和以大力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為核心的當(dāng)今社會,這個詞給人們帶來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在以農(nóng)耕為主的中國封建社會,商人的社會地位是較低的,人們普遍看不起商人。然而,在當(dāng)今社會,商人不但有其應(yīng)有的社會地位,一些成功的商人還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又如,鴉片戰(zhàn)爭(OpiumWar)對中國人和英國人來說,其內(nèi)涵意義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對中國人民來說,那是一場恥辱的戰(zhàn)爭;而對英國人來說,那是一場勝利的戰(zhàn)爭。因此,在對外報道新聞英文翻譯中,對政治詞語要持謹(jǐn)慎態(tài)度,要注意政治立場,否則不但起不到對外宣傳的積極效果,反而有時會導(dǎo)致政治事故。
比如,漢語的“對外開放政策”如果直譯成“theopendoor policy”就犯了一個“政治”錯誤。中文是指中國改變了以前閉關(guān)自守的做法,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礎(chǔ)上,積極發(fā)展對外經(jīng)濟合作、交流,并引進外資、先進的技術(shù)和管理方式;而英文是指一個多世紀(jì)前,美國和歐洲列強對華強行推行的“門戶開放政策”。正確的英文譯文應(yīng)是“theopen-uppolicy”④。
又如,“和平統(tǒng)一”譯成“peacefulunification”是欠妥的。因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F(xiàn)在常說的祖國和平統(tǒng)一,實際上指的是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是指祖國的重新統(tǒng)一,而不是第一次統(tǒng)一。因此將“和平統(tǒng)一”譯為“peacefulreunification”⑤既表達完美,又突出了政治觀點和立場,同時便于讀者理解,增強了對外的傳播效果。
處理這樣的譯文,不僅要兼顧語言和文化的問題,還必須注意“政治立場”問題。不過在對外宣傳報道中,譯文的政治調(diào)子都不宜太高。一個好的翻譯應(yīng)該在譯文中淡化處理原文中一些過于“政治化”的言語和情節(jié),采用含蓄的手法進行表達,以適應(yīng)國際政治環(huán)境和外國讀者的接受程度。⑥
翻譯原則
由于中西方在歷史文化傳統(tǒng)、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思維習(xí)慣等方面存在差異,對外報道新聞翻譯就不僅是語言轉(zhuǎn)換問題,更是不同文化交流、溝通和融合的過程。因此,要做好對外報道新聞翻譯,除了要充分了解以上這些差異外,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還應(yīng)遵循以下兩大原則:
明確受眾對象,做到“內(nèi)外有別”。我們知道,對外報道新聞的英文譯本的受眾對象不是中國人,而是外國人,目的是為了達到對外宣傳的效果。下面我們借助拉斯威爾(HaroldD.Lasswell)的知名傳播圖式來說明對外報道新聞翻譯目的的這一特殊性,拉斯威爾的流程圖式如下⑦:
Who?(誰)→sayswhat?(說了什么)→inwhichchannel?(用何渠道)→towhom?(對誰而發(fā))→withwhateffect?(效果如何)
由此可見,對外報道新聞翻譯要明確對誰(towhom)而譯,因為它的成功與否首先取決于傳播效果。
正如我國翻譯界前輩王佐良先生所說,翻譯要“為讀者著想”。⑧對外報道新聞譯文的受眾是外國人,他們對中國的了解程度、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民族特點、生活方式、風(fēng)俗習(xí)慣等和國內(nèi)讀者不同。因此,在翻譯對外報道新聞時,譯者要充分注意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就語言轉(zhuǎn)換而言,要做到靈活變通,否則就難以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
原毛主席警衛(wèi)陳昌奉在離開毛主席身邊幾年后,因為要離開延安上前線,便帶妻子向毛主席辭行,這是毛主席第一次見到陳妻,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對話和敘述,毛主席問陳妻:“你們倆感情好不好?”陳妻答:“好?!敝飨犃烁械椒浅8吲d。中國讀者都明白作者是想通過這件事表現(xiàn)毛主席對身邊同志的親切關(guān)懷。這樣的問話完全符合中國人的文化禮儀。但是如將這段對話和敘述直譯出來,在西方讀者看來起碼是可笑的,對于西方人來說,這樣的問話是極其不禮貌的,是冒犯別人隱私的。因此,既要保留原文的精神,而又不犯外國讀者的忌諱,原文可改譯為:“ThenChairmanMaotalkedwithmywife.Hewaspleasedtoknowthatwehad a happyhomelife.”⑨(毛主席和我妻子談了談,他很高興得知我們生活得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