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功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fā)展趨勢,國家大力提倡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整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新課程實施背景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機整合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課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教學,就是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語文這一學科的教學活動中,運用到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中,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優(yōu)化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利用網絡環(huán)境實現“無紙化”閱讀
網絡環(huán)境是實現“無紙化”閱讀,擴大學生閱讀量的最有效的途徑。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現代網絡環(huán)境的作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制作相應的教學軟件,創(chuàng)設情境,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變無聲為有聲,通過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注意。如,朱自清《春》一課教學,作者對初春的山、水、蟲、鳥、草、樹、風、雨、人,寫得何等全面而仔細。在課文中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繪成一幅新鮮、活潑、生機盎然的春景圖。筆者在教學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各學習小組中提供給學生相關資料,學生通過瀏覽《聆聽春天的故事……》教學網站,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攝影、春天的童話等等,為學生體會詩情畫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資料(圖片、照片、文字、錄像等)。學生在學習小組內有興趣地自主瀏覽,從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與課文《春》的距離。在網站中筆者將描寫春的重點詞語,如“欣欣然”、“朗潤”、“趕趟兒”、“舒活”、“一年之季在于春”等做成閃爍的文字。每個學習小組根據興趣選擇重點來感悟,并將計算機提供的資料與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相結合,教學軟件中的資料很好地幫助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自主地進行學習活動,從而感悟了重點,領會了主題思想。
二、利用網絡環(huán)境豐富情景教學
在網絡信息時代,教學中的教材不再是單一、固定、陳舊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多樣化、個體化、更新更快的多媒體支持下的超文本。通過信息網絡,可以使教學涉及的一些事物、現象等現實生活中學生積累不多的、比較貧乏的,都可生動地、具體地、直觀地再現出來。在短時間內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他們的合理猜測、推理提供幫助,可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來、豐富起來。
多媒體網絡具有對文字、符號、語言、聲音、圖形、動畫以及視頻圖像等進行實時處理,變成圖、文、聲三位一體直接輸出的功能。如在《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教學時,學生對熱帶雨林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局域網優(yōu)勢,引導學生通過資源共享,在本地電腦中調用網絡上的大量環(huán)境優(yōu)美、特產豐富的熱帶雨林多媒體資料,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被迅速激發(fā),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講述雨林的毀滅給人類帶來世界性的災難時,則讓學生細細觀看洪水泛濫、風暴侵襲、疫病流行的等災難場面……這些觸聲、光、色、形于一體的情景,把一個個枯燥的文字符號,轉換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動感的畫面。這些畫面牢牢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更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是其他媒體與手段無法媲美的。
三、利用網絡環(huán)境構建師生交流平臺
網絡環(huán)境優(yōu)于其他任何教學媒體的最顯著特點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時地反饋信息,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營造協作式學習氛圍。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會到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的巨大作用。
利用網絡教室內聯網的優(yōu)勢,通過資源共享互相調用來達到師生、生生互相交流的目的。例如:在《向沙漠進軍》拓展部分教學時,要求學生寫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短文,學生完成的習作發(fā)布在網絡上,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同學們的習作,幫著同學把有問題的地方進行修改.修改的地方使用不同的字體和顏色加以區(qū)別或引起作者注意。教師再利用多媒體的轉換手段將學生中典型文章提供給學生,讓大家看同一篇文章,面對同一個問題,師生共同參與評議、修改,共同鑒賞佳作。經過示范性評改后的自我完善,教師又可以引導學生調用伙伴的作品進行欣賞、評價;接著,教師指名學生獨立表述評改意見,同時進行又一次轉播。網絡的即時交流優(yōu)勢,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作文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網絡環(huán)境實現協作式學習
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既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又可以進行協作型教學,還可以將“個別化”與“協作型”二者結合起來,所以是一種全新的網絡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完全按照個人的需要進行,不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甚至指導教師,都可以按照學習者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在《中國石拱橋》一課教學中,我在課內學生自學瀏覽的網站中加入了討論的功能,讓學生與老師或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還增加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后學習補充,讓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同老師和學生進行交流,把他們聽到的、看到的講給大家聽,也可充分發(fā)表自己學習后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學習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
總之,課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不僅有利于操作,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做到讀寫結合,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把語言、文字、圖像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學習中眼看、耳聽、動手、動腦,全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閱讀,使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全力投入,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為因材施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真正優(yōu)化了語文課堂教學。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