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云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關系到家庭和社會的穩(wěn)定,關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建設。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養(yǎng),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對國家、社會以及每個家庭都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多年的調查研究,我認為關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在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上,同時加強未成年人預防犯罪的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有的是由于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有的則可能歸責于未成年人的主觀心理因素等。因此,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形成因素,進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要有的放矢。
第一,加強理想、法制以及預防犯罪等教育。對于達到義務教育年齡的未成年人,應進行全方位的教育?,F(xiàn)在許多成年人不重視對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是片面地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對于革命傳統(tǒng)教育、英雄模范的榜樣作用、共產主義的教育等不重視,甚至教育者對此也十分淡漠,一些未成年人沒有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十分自私狹隘,沒有社會公德的意識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更沒有法制觀念,這對于未成年的成長十分不利。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強未成年人的法制觀念,使未成年人能懂得違法和犯罪行為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的傷害,違法和犯罪的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樹立遵法守法和防范違法犯罪的意識。簡單地說,一方面要使他們懂法、守法;另一方面讓他們知道違法犯罪的后果。在這方面的教育不能只講形式而不注重效果。
第二,教育及有關部門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起著重要的教導性作用,因為未成年人的絕大多數時間是在學校,所受的教育、得到的知識以及受到的影響主要來自學校,因此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工作重頭在教育部門,學校應將法制教育的內容納入教育教學計劃,結合常見的、多發(fā)的未成年人犯罪,對不同年齡的未成年人進行有針對性地預防犯罪教育。除了正常安排的法制教育課程以外,學校還應結合實際舉辦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作為考核學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司法行政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共青團、少先隊組織也應配合學校的教學安排,結合實際,組織舉辦展覽會、報告會、演講會等多種形式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傳活動,使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深入未成年人的思想中,成為優(yōu)秀品德與知識的一部分在頭腦中扎下根來。
第三,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的責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有直接的責任,因為他們是未成年人最親近的人,也是在其成長過程中影響最直接、最深入的人。因此,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結合學校的法制教育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子女進行教育。學校應當與未成年人的父母相互配合,主動將教育計劃通過各種方式告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使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留死角。
二、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
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非常重要。未成年人實施的一些不良行為,雖然尚未構成犯罪,但會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響他們的正常成長,如不積極預防和及時矯治,有可能導致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對此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采取強有力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第一,父母、監(jiān)護人應負的責任和義務不得讓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單獨居住,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一旦脫離家長的監(jiān)護,單獨居住,一方面由于生活上缺乏家長的照顧和撫育,健康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孩子的教育也會受到影響,這里的教育既包括知識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還包括法制教育,更為嚴重的是,單獨居住,容易染上不良行為,侵犯他人權益,而且,未成年人的生命也失去了家長的有效保護,也容易受到他人的傷害和侵犯。
監(jiān)護人不得放棄監(jiān)護職責?,F(xiàn)實生活中,有些未成年人的家長只顧自己的生意,或者因貪杯酗酒,迷戀賭桌、舞場等,或者是對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失去了耐心和信心,而對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流,孩子的生活如何,學習怎樣,根本不問不聞,或者對孩子采用體罰、虐待等簡單粗暴的方法,迫使其離家出走,放棄自己的監(jiān)護職責,這些家長的做法是違法的,應予以制止。
離異父母雙方,對子女都有教育義務,近年來,離婚家庭不斷增多,父母離異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教育都帶來一系列的不利影響。許多單親家庭的教育非常薄弱,孩子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況,這是孩子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保護孩子們的正常成長,離異的父母雙方對子女都有教育的義務。
總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未成年人子女有撫養(yǎng)、教育、保護的義務。
第二,學校的責任和義務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學生因種種原因,如厭學、怕受批評或體罰,出現(xiàn)曠課、逃學現(xiàn)象,若發(fā)現(xiàn)這些情況,學校和老師不能置之不理,不究不問,更不能逃避責任,而應當及時與其監(jiān)護人取得聯(lián)系,以便學生家長能夠及時了解情況,進行有效的教育和管教,督促學生按時到學校上課,并對曠課學生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勸導其回到學校去。
不得歧視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有過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心理更為脆弱,自尊更容易受到傷害,容易產生自卑、自棄心理。因此,學校和老師應當針對這些未成年人的文化基礎、生理特點、年齡、智力等情況,重點施教,對他們加強教育和管理。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愛護和幫助,使他們感受到溫暖,注意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和長處,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上進心。
第三,其他職能部門的職責和義務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教師、家長進行培訓和指導,行使解聘和辭退權,公安機關應幫助查找夜不歸宿的未成年人,及時查處違法犯罪行為,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加強對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治安管理,做好對暫住人口中未成年人的管理。
另外,文化行政部門、出版行政部門、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等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三、未成年人對犯罪的自我防范
第一,遵守法律、法規(guī)及社會公德法律、法規(guī)及社會公德均屬于規(guī)范,是人們的行為指南、行動準則。其中法律、法規(guī)有法律上的約束,如果人們不遵守,就要受到法律的懲處,而社會公德則屬于人們自覺遵守的準則,沒有強制性和約束力,但違反者會遭到人們的譴責,就法律、法規(guī)及社會公德來講,只有遵守,社會才有秩序,人們的行為才不至于受到法律的懲處和社會的譴責。為此,人人需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及社會公德,未成年人也不例外。
第二,樹立自尊、自律、自強意識自尊是指自己要尊重自己,不許別人侮辱自己,自己也不向別人卑躬屈膝;自律是指自己要管好自己或者自己約束自己;自強是指自己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因此,自尊、自律、自強均是保障自己不斷進步,預防、減少違法犯罪的心理意識,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每一個人都應樹立這種意識,特別是未成年人。
第三,增強明辨是非、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引誘和侵害的能力只有增強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使自我保護能力不斷增強,未成年人正處在學習知識的時期,更需要注意。
不良行為是對社會、對自己有一定危害的行為,也是違法犯罪的基礎和前提。對這種行為除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治理外,還需要每個人自身的自覺抵制,作為未成年人更需要自覺抵制,同不良行為做斗爭。
第四,通過行使權利對犯罪的自我防范未成年人可以通過行使下述權利對犯罪進行自我防范:(1)被遺棄、虐待時有權請求有關單位保護,被請求的部門和組織都應當接受,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救助措施。(2)發(fā)現(xiàn)對自己或者對他人的違法犯罪行為有權報告有關部門,受到報告的機關應當及時依法查處。(3)有權要求有關單位和社會保障自己同犯罪做斗爭的行為不受報復,同犯罪行為做斗爭以及舉報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司法機關、學校、社會應當加強保護,保障其不受打擊報復。
總之,國家及時制定、頒布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利于規(guī)范未成年人的行為,是減少未成年人發(fā)生違法行為的一項治本措施,是創(chuàng)造和維護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調動了全社會的力量來關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對于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規(guī)范化、制度化,加強綜合管理,維護國家長遠利益,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