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根
厭學是指學生由于各種原因(智力因素除外)對學習產生一定程度的厭惡煩惱的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學習欲望,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感到無能為力,看不到目標和希望。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目前約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厭學心理,中小學生中各種各樣的厭學現象及其嚴重后果正在成為一個十分沉重而又嚴峻的社會話題。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大多數孩子的厭學與他們是否聰明沒多大關系。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學習成績跟不上,受到來自老師、家長和同學的壓力、責怪和鄙視。
二、由于性格原因,有些學生人際關系差,經常與同學們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學們都不喜歡他,于是他感到在學校沒意思,產生了厭學心理。
三、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有些學生不知道什么是學習,還以為是為父母而學。當看到社會上一些沒讀書而賺了大錢的人時,他們更是迷茫,覺得讀不讀書無所謂,這樣自然而然就對學習沒什么興趣,甚至厭學。
四、學業(yè)負擔過重,產生逆反心理。
厭學心理的產生是多方面的,克服學生的厭學心理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及學生自身的努力。下面我僅談談學校應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厭學心理。
一、學生要能在學習中通過努力體會獲取知識的快樂。比如學生通過集中精力最終解出了一道題;在某科目上通過努力取得了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和同學合作攻克了某個學習難點;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并步步落實,在每一階段取得了成績……應該意識到這是成功,應該為獲取成功而快樂,從而意識到學習中不僅有壓力、苦和累,伴隨著它們一道出現的同時也有快樂。
二、學生要能在克服壞習慣和性格缺陷中體會進步的快樂。厭學的學生自己往往有許多壞習慣和性格缺陷,要有意識地克服它們,比如做了一些好事,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自己戒了煙或者不再遲到……哪怕只是一丁點成功,也要意識到這是成功,覺得已經超越了自己,應為自己所取得的成績而快樂。
三、學生要能體會到在極度惡劣的心境中調整好自己心態(tài)的快樂。厭學的學生往往心情不好,這時可以找知心朋友傾訴一番;可以一個人獨處靜思;可以想想以前成功的情景;也可聽聽輕音樂或者遠眺景色,消除精神疲勞,體會調整心態(tài)的樂趣。這樣,心情就會好多了。
四、教師要幫助厭學者樹立迎難而上的信心。讓其明確學習的目的、意義。培養(yǎng)學習興趣。厭學者往往意志薄弱,患得患失,性格柔弱不堪,教師既可讓其通過鍛煉身體來培養(yǎng)意志力,又可講一些生活里的事例讓他們知道有許多人就是靠著意志力成功的,以激發(fā)他們迎難而上的斗志。有的厭學者因基礎薄弱,悲觀失望甚至自暴自棄,應該通過制定周密的計劃等各種途徑培養(yǎng)學習興趣,幫助其提高成績。
五、教師要以一顆寬容、忍耐的心幫助學生克服厭學思想。面對厭學現象,教師往往急于求成,痛下猛藥,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厭學者往往更需要老師去寬容、關懷,在督促他們的同時,應該容許他們犯點小錯誤,用寬容和忍耐激勵、感化他們進步。
六、教師要抓住厭學者的閃光點和已經取得的成績,放大其優(yōu)點。對厭學者所取得的成績應及時表揚,同時幫助厭學者和其他同學和諧相處,使其認識到只有在集體里生活才能體現自己價值的道理。
七、教師要針對部分厭學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厭學者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祖父母看護不力;有些屬于單親家庭,性格孤僻;有些借宿在外,教師和家長監(jiān)管不到位,甚至騙取家里錢財,沉溺網吧、聚眾賭博而不能自拔等。教師應該協調家長、房東等,齊抓共管,努力幫助其克服厭學情緒。
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教師的幫助,如果逐漸在學習和生活中有了些許成績,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就會慢慢遠離厭學,這時教師應該鞏固和深化成果,積極鼓勵其積小勝為大勝。學生有了自信,心態(tài)就好多了,充分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認識到學習不止是苦和累,在苦和累的同時也會產生快樂,他們也就不會越學越厭了。
(責編黃曉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