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目前的語文教學處于危險狀態(tài)并非危言聳聽。
當前以講讀課文為主的教學方式,由于過分強調將文章解讀到位,忽視真正的學生活動。朗讀課文,不管學生是否讀出了感情,是否讀出了節(jié)奏;課堂答問,不管大多數(shù)學生是否思考到位,只要有兩個學生舉手,討論也便開始;課文理解,只承認教學參考上的答案,漠視學生個性化的理解,一千個讀者,就一個哈姆雷特。
更為嚴重的是,它把學生學習的興趣、熱情甚至成績系于教師一人身上,直接導致這樣一個嚴重局面:教師講文能力強,學生學習熱情高,成績也相對較好,反之學生就喪失學習熱情,成績一落千丈。但一所學校真正能被學生視為好老師的又有幾人呢?從每年高考招生來看,如果不是由于家庭經濟問題,優(yōu)秀的學生極少有人愿意報師范,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實。而師范院校只重理論不重實踐的教學狀況,又直接導致一批又一批新教師教學能力的普遍低下。正因為這樣,現(xiàn)在各級學校的教師素質令人極不滿意,沒有教參就無法上課者大有人在,課堂缺乏吸引力,教學效益低下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建構一套科學而有效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將學生的學習引向一個安全地帶,脫離學生學習由教師一手包辦的危險境地。
筆者經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主合作式新閱讀”教學方案,試行兩年來,學生自學能力明顯提高,合作意識明顯增強,考試成績居全年級前列,尤其是初08級7班從進校的全年級第十六名上升到年級第四、五名,更為可喜的是由于這套教學方案以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為唯一關注的目標,學生不會因教師水平的高低而出現(xiàn)學習熱情和成績的異常波動,有效地規(guī)避了因師質的差異帶來的教學風險。
這套教學方案有三個要素: “新閱讀”、“自主”和“合作”。
一.關于“新閱讀”
之所以命名為“新閱讀”,是因為它遵循了閱讀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關于閱讀學習的規(guī)律,孔子在《禮記·中庸》中,對它進行了精辟的表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思就是,先要廣泛的學習,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經過縝密的思考,明辨其中的事理,消化吸收,最后身體力行。
對于教學過程,國外的教育家們所進行的研究也和孔子的論述基本吻合。
現(xiàn)代教育史上傳統(tǒng)教育學派的開山鼻祖,德國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在19世紀上半葉,通過對兒童心理活動規(guī)律的探究,提出教學程序要經過四個階段:“明了一聯(lián)合一系統(tǒng)一方法?!边@種教學程序的理論后來風行歐美,盛行50余年,逐步形成“赫爾巴特學派”。后來,德國教育家萊因將五段重新定名,稱為“五段教學法”。一是預備,二是提示,三是比較,四是概括,五是應用。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主張“學生中心”、“從做中學”,把教學過程分為五個要素,構成不同的階段。一是創(chuàng)設情境,二是確定問題,三是提供材料(也稱形成假設),四是解決問題(也稱作出推理),五是應用檢驗。
可以看出,這些教育家無一不是把“運用”作為閱讀或者說教學的最終目的的。
但我們現(xiàn)在的講讀教學卻只是在閱讀——理解兩個環(huán)節(jié)上兜圈子,沿襲的是前蘇聯(lián)中學文學教學程序:一是起始,介紹作家和作品的時代背景,解釋生字新詞;二是閱讀和分析,朗讀作品,分析人物和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三是結束,概括主題思想,總結寫作技巧。(雖然表現(xiàn)形式有些變化,但實質都是這樣)
新閱讀教學模式還原學生閱讀學習本身的基本程序,即語文教育家韋志成先生在《現(xiàn)代閱讀教學論》中提出的:認讀——理解——評價——積累——運用。
據此,新閱讀課型的基本模式是:
一.課前預習:1.抄寫常用詞語,并以這些詞語寫話;2.就文章“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寫出理解,提出問題,并做點評。
二.檢查預習:合作小組傳閱以詞寫話作業(yè),給出評價。
三.學生討論:1.學生再讀課文,準備發(fā)言提綱。2.合作小組討論,互通有無,并準備全班發(fā)言提綱。3.全
班交流(由各小組發(fā)言人陳述小組意見),教師做必要板書。
四.教師講解:針對學生講解內容作補充講解。
五.書寫學后感言:教師啟發(fā)學生利用課文所寫內容寫作話題片段作文。
六.同類文章比較:單元或幾篇文章學完后,進行比較寫作。
“新閱讀”模式強調整體感知,減少“死扣字眼”。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人所皆知。諸葛亮閱讀“獨觀
大略”,而“自比管仲樂毅”,后來證明是事實。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過分強調精讀細研,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從頭到尾“引導學生”把每篇文章分析透徹,好比扶著孩子走路,一直扶到長大成人一樣,實際上得不到應有效果,而且花費了太多的時間,擠占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督促。
其次,“新閱讀”模式強調積累運用。書寫讀后感言,就是要學生變課文內容為自己寫作的材料,調動自己的思維寫出具有個性的文段。比如在教學《藤野先生》后,可以用其中的材料寫有關“立志”“教育”“仁愛”“公正”“愛國”“偶然與必然”“學會放棄”等等話題的文段,把課文內容變成學生自己活的材料。進行同類課文的閱讀比較,可以提高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在比較的過程中開發(fā)學生智力,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教學八下第一單元(人教版)后要求學生為其加一個標題,有學生加“堅韌”,因為這五篇文章中的人物都受到命運不同程度的考驗,都表現(xiàn)了不屈的精神。有學生加“可貴的靈魂”,五篇文章中藤野先生是“跨越國度的大愛”,胡適的母親是“言傳身教的典范”,牛漢《我的第一本書》中的父親是我“荒寒歲月里的精神力量”,托爾斯泰是“平庸外表下的可貴靈魂”,莎莉文小姐是“黑暗與死寂中的火把”。在比較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對文章材料又進行了一次更高程度的思考和運用。
二.關于“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新閱讀模式將學生的學習從教師霸權的高危狀態(tài)引向安全境地的主要手段。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教育學博士、教育科學院院士巴班斯基說:“教的最優(yōu)化必須落實到學的最優(yōu)化?!碧招兄壬舱f:“教師的責任不在教,不在教學生,而在教學生學?!苯痰男б?,最終要體現(xiàn)在學的效益上。即使老師教得再好,如果學得不好,教得“好”也要打上一個很大的問號。
事實上,很多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杰出人才,并非學校所造就,他們很少獲得正規(guī)教育的“滋養(yǎng)”,而是通過自主學習而成功的。這些人有被斥為笨蛋而趕出學校的愛迪生,首次報考大學就名落孫山的科學巨人愛因斯坦,兩次考不上大學但卻創(chuàng)造“群論”聞名于世的數(shù)學家迦羅華,還有華羅庚、高爾基、侯賽因等等……
“自主合作新閱讀”模式從預習點評到課堂討論幾乎全是學生自己的活動,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學習的參與者,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發(fā)表個人意見的積極性,避免了教師的一言堂。以“課前預習”為例來說明,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在不翻參考書的情況下,認真閱讀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寫出個人的理解,并做內容點評。這就要求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爭取自己把文章讀懂,有利于學生在自學中學會學習。課堂上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編寫發(fā)言提綱,讓學生在再次閱讀中自然解決自己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并在又一次閱讀中產生更新的層級更高的問題,以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課文。
有人也許要擔心學生的理解不夠正確,但為了一個所謂正確的理解而忽略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犧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實是錯誤的行為。何況學生的錯誤理解還會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得到相應的糾正,更不要說老師在最后還要做補充講解糾正。有人也許還會擔心:那些學習自覺性差的學生會認真完成預習作業(yè)、認真進行討論嗎?筆者認為:現(xiàn)在許多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家長教師從小放手太少,以至于在學生眼里學習不是他自己的事。如果有朝一日能讓學生明白:學習就是他自己的事,自己的事應該自己負責任。就有可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迸發(fā)出來。課堂小組討論要求每個同學都發(fā)表意見,學生為了不在同學面前丟臉也要說幾句,而且說得不好同學會看不起他,為此,為了自己的面子他也必須盡自己所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將“要他學”轉化成了“他要學”,可以有效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關于“合作”
這套方案的最大優(yōu)勢就在于“自主”“新閱讀”與“合作小組”的結合。
幾年前,中國的兩位大校寫了本名叫《超限戰(zhàn)》的書,反響極大,就連美國的軍官們也紛紛說:“中國誕生了軍事思想?!薄?0年來我國很少見到這樣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軍事理論,也是我們僅見的美國以外關于全球化戰(zhàn)爭戰(zhàn)法的理論?!薄冻迲?zhàn)》被推崇到如此地步!它的主要思想是:窮國如果要想用高科技對付發(fā)達國家的高科技,實際上中了發(fā)達國家的陷阱。搞高科技,窮國永遠也趕不上發(fā)達國家,用高科技來對抗美國只是以卵擊石。那么,要怎樣才能與之抗衡呢?要運用“超限戰(zhàn)”?!俺迲?zhàn)”就是軍事手段、經濟手段、反高科技手段等的有機結合。它利用了黑客戰(zhàn)、金融戰(zhàn)、能源戰(zhàn)、媒體戰(zhàn)、生化戰(zhàn)、生態(tài)戰(zhàn)、貿易戰(zhàn)、心理戰(zhàn)、原子戰(zhàn)、間諜戰(zhàn)等戰(zhàn)法。單獨一種戰(zhàn)法的效果可能并不明顯,關鍵是這些戰(zhàn)法的迭加組合,迭加越多,組合越妙,威力就越大。大綜合就會產生大創(chuàng)造,就會產生一加一大于二,大于三甚至大于五六的效果。
“合作”與“新閱讀”的結合,正是要產生這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合作小組將學生組織在一個小范圍內,讓學生之間建立起積極的相互依賴的關系。所有的小組成員通過一個共同目標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每個成員都承擔一定責任,成員之間面對面的接觸,以不斷加深了解的方式進行交談,能產生親近感。在四人小組內,不管有沒有天賦,都容易找到自己被需要的感覺,從而贏得自信,獲得自尊。合作小組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合作學習”與“新閱讀”的結合以后,合作小組的活動空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從詞語檢查到朗讀課文,再到課文分析以及最后的“讀后感言”,整個學習的過程都由小組合作來進行。合作層級一步步推升,學生自主在合作中一步步展現(xiàn),合作在自主中一步步強化,四個同學不同的發(fā)現(xiàn)互相分享,不同的問題互相啟發(fā)。由于合作的密度和強度足夠大,同伴之間的了解也足夠深,互相之間的依賴也加大,合作的意識也會越來越增強。反過來,合作的強化又會加強自主的能力。合作中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能很好地誘發(fā)和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對文章字里行間隱含的情、理的感悟。
在這套教學方案中,“自主”是學習的基本形式,也是最終的目的;“合作”是“自主”的基本保障,也是培養(yǎng)的目標;“新閱讀”是實現(xiàn)“自主”“合作”的基本憑據,也是獲得學習能力的基本手段,三者的結合構成了一個互相促進彼此保證的循環(huán)體系,極大的發(fā)揮了各自的功能,共同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一個真正的安全地帶。
李華強,語文教師,現(xiàn)居四川成都。本文編校:程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