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毅 暴麗敏 宋彩虹
【摘要】 目的 探討老年患者醫(yī)院真菌感染臨床特點和危險因素。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間在本院住院60歲以上發(fā)生真菌感染的老年患者52例的臨床資料。結果 真菌感染菌種以白色念珠菌最多,其次為白色假絲酵母菌;真菌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其次為泌尿道;醫(yī)院真菌感染與長期抗生素的使用,老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等有關,且與住院時間呈正相關系。結論 醫(yī)院真菌感染與多種因素有關,控制老年患者醫(yī)院真菌感染應采取綜合措施。
【關鍵詞】醫(yī)院感染;真菌;危險因數
近年來,在臨床標本中,真菌感染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作為機會致病菌,它引起院內感染的重要性已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它已成為感染類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為了調查分析老年患者院內真菌感染的發(fā)病情況,對我院住院的60歲以上老年患者真菌感染病例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查閱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內科住院的426例60歲以上老年患者的住院病例,其中發(fā)生的院內真菌感染者52例,年齡60~94歲,平均77歲,對其3年的住院病例進行登記、分類和分析。
1.2 方法 診斷標準以衛(wèi)生部2001年制定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2]作為診斷標準。血、尿、痰、糞、各種體液及穿刺液之一真菌培養(yǎng)陽性,抗真菌治療有效;同時統(tǒng)計時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復菌株的數據。
1.3 真菌培養(yǎng)與鑒定 采用先將標本接種于沙保弱瓊脂培養(yǎng)基,在35℃培養(yǎng)48 h后得到單個菌落后,在進行單個菌落的真菌鑒定。采用AP120CAUX進行菌種鑒定。
2 結果
2.1 住院時間 住院天數為15~96 d,平均(21.23±10.12)d,其中>30 d的有324例,真菌感染病例40例,占76.9%;<30 d102例,真菌感染病例12例,占23.1%,住院時間長,院內真菌感染即增加(P≤0.05)。在426例住院患者中2005年住院126例,真菌感染11例為8.7%;2006年住院143例,真菌感染17例為11.8%;2007年住院157例,真菌感染為24例為15.2%。2005年與2007年比較,老年患者醫(yī)院真菌感染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真菌感染部位 老年患者醫(yī)院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占48.9%,依次為泌尿道感染23.1%,消化道感染15.6%,皮膚、黏膜感染6.3%,其他侵入性操作部位6.15%。
2.3 主要原發(fā)疾病 52例老年患者均有原發(fā)性疾病,其中以呼吸道系統(tǒng)疾患占首位25.4%,包括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肺炎、支氣管擴張等;惡性腫瘤占20.3%;泌尿系統(tǒng)疾病16.9%,包括慢性腎功不全、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盂腎炎等;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14.6%,包括糖尿病及其糖尿病的各種急慢性并發(fā)癥、甲狀腺疾病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8.2%,包括腦出血、腦梗死、帕金森綜合征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7.3%,包括肝硬化、消化性潰瘍、膽囊炎等;血液系統(tǒng)3.5%;其他3.8%。
2.4 真菌檢出情況 真菌感染的菌種以白色念珠菌最多29株55.8%;其次為白色假絲酵母菌18株34.6%;熱帶念珠菌4株7.6%;熱帶假絲酵母菌1株1.9%。
2.5 抗生素和細胞毒藥物的使用 52例老年患者中均使用過抗生素和細胞毒藥物,其中一聯(lián)用藥11例21.1%,二聯(lián)用藥36例69.2%,三聯(lián)用藥3例5.8%。腫瘤患者使用過細胞毒藥物。第三代、第四代頭孢菌素、喹諾酮類使用率達96.1%,持續(xù)時間10~42 d。
3 討論
年齡作為醫(y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已得到證實[3]。衰老使老年人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發(fā)生退行性改變,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低,抵抗自身體內和外界病原性真菌感染能力降低。同時老年患者往往伴隨多種基礎疾病,常伴有代謝紊亂及營養(yǎng)不良,接受各種侵入性操作如各種插管等機會較多。另外大多數老年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臥床率高、住院時間較長、病房通風條件差,易造成其他院內感染,而其他院內感染的治療又是院內真菌感染一個誘發(fā)因素。
人體中真菌與細菌之間起著重要的微生物平衡作用,臨床上第三、第四代頭孢菌素的廣泛使用,特別是高起點、療程長、不合理的抗生素應用是引起院內真菌感染另一個重要的誘發(fā)因數[2]。老年患者往往伴隨多種基礎疾病并常常交織在一起,早期感染癥狀不典型,在治療過程中易造成抗生素過量應用、長期使用、反復使用。在本調查老年病例中,抗生素使用率為96.1%。當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時,體內正常菌群敏感菌株被殺滅或被抑制,失去了正常菌群的拮抗保護作用,導致菌群失調,使外源性或內源性真菌得以大量繁殖,造成真菌二重感染。另外,老年腫瘤患者化療、放療期間或是晚期患者機體天然防御機能和獲得性免疫機能低下,也極易誘發(fā)醫(yī)院真菌感染。
各種先進診療技術的應用,如血液透析、氣管插管及切開、導尿、靜脈插管、介入治療等多種侵入性治療措施的使用,破壞了人體天然防御機能,是病原菌入侵的有利途徑,也易造成老年人院內真菌感染,靜脈高營養(yǎng)療法,又是真菌生長的適宜條件。因此,各種侵入性操作和靜脈高營養(yǎng)是造成老年患者院內真菌感染的一個高危因素[3]。
醫(yī)院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以呼吸道為主,其次為泌尿道及消化道,主要因素可能與老年患者全身機體功能減退,慢性疾病多,尤其是慢性肺部疾患使得老年患者咳嗽反射減弱,對于一些嚴重的呼吸道疾病患者需要機械呼吸來改善通氣功能,而機械通氣可損傷呼吸道屏障功能;另外老年患者長期吸煙,損傷了氣道內上皮保護性屏障,降低了局部抵抗力。故真菌成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之一。
52例老年患者院內真菌感染的菌種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其次為白色假絲酵母菌。這可能由于白色念珠菌毒力較強,因此老年患者感染的機會加大。本調查中白色念珠菌檢出率達55.8%,居第一位,與其他文獻報道一致[4]。提示白色念珠菌是目前老年患者院內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醫(yī)院真菌感染的趨勢,2005年與2007年比較,感染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老年患者院內真菌感染有逐年遞增的趨勢[2]。因此,控制老年患者院內真菌感染應從多環(huán)節(jié)做起,在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的基礎上,要合理應用抗生素,縮短住院時間,嚴格侵入性醫(yī)療的適應證,加強監(jiān)測,及時采取治療和預防措施。
參 考 文 獻
[1] 殷紅,王鮮平,曹力,等.醫(yī)院真菌感染調查分析.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6);439-44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2001:1-36.
[3] 林平.老年患者醫(yī)院真菌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6,25(4):284-285.
[4] 朱洪權,劉佰純,王志慧,等.老年患者158株念珠菌分離及耐藥性分析.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25(10):1179-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