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金
【摘要】 目的 探討根據中醫(yī)辨證分型,自擬中藥方劑治療痤瘡臨床效果。方法 根據中醫(yī)辨證分型將122例患者分成三組(A組、B組、C組),分別采用風熱犯肺型、脾胃濕熱型及充任不調型方劑治療。結果 臨床治愈70例,顯效41例、無效2例。結論 中藥治療痤瘡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痤瘡;中藥
本院從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對122例痤瘡患者用中藥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122例患者均為門診患者,男40例,女82例,年齡15~32歲,平均20.2歲;對照組112例,男46例,女76例,年齡17~34歲,平均19.5歲,隨機分成三組。病程1個月~8年。
1.2 痤瘡的輕重分型 輕度:黑頭粉刺,散發(fā)至多發(fā),炎癥性皮疹,37例;中度:輕度的基礎上加淺在性膿皰,炎癥皮疹數目增多,限于面部,71例;重度:中度的基礎上加深在性皮疹,發(fā)生在面、頸及胸背部,12例;嚴重度:重度基礎上出現囊腫,易形成瘢痕,發(fā)生在上半身,2例[1]。
2 藥物及治療方法
2.1 中醫(yī)辨證施治分三型
2.1.1 風熱犯肺型 表現顏面膚色潮紅,以丘疹為主,可有膿皰,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共42例(設為A組)。方劑為枇杷葉、黃芩、桑葉、野菊花各15 g,桑白皮、白茅根、土茯苓、蛇舌草各30 g,赤勺15 g、黃柏20 g、梔子、苦參各12 g、甘草6 g。
2.1.2 脾胃濕熱型 表現顏面皮膚油膩,有膿瘡結節(jié)及黑頭粉刺,舌苔黃膩,脈濡數,共38例(設為B組)。方劑為茵陳、三棱各15 g,莪術12 g、生山梔、制大黃、甘草各10 g,茯苓、土茯苓各30 g,陳皮12 g、白術18 g、夏枯草、浙貝母各12 g。
2.1.3 沖任不調型 僅見于女性,經期前加重,伴月經不調,舌薄黃,脈細數,共42例(設為B組),方劑為柴胡、當歸、黃柏、甘草各10 g,益母草、赤勺各30 g,黃芪18 g、雞血藤、刺蒺藜各30 g。
2.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中藥煎服,1劑/d。對照組口服紅霉素0.25 g,3次/d,維生素B6 20 mg,3次/d。10 d為1療程,2~3個療程判定療效。
3 療效判定標準
皮損全部消退或消退90%以上為治愈;皮損消退大于60%為顯效;皮損消退大于30%為有效,皮損消退不足30%或無明顯變化為無效。
4 結果
詳見表1。
5 討論
痤瘡是皮膚科常見病,好發(fā)于青春期男女,痤瘡是一種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癥性疾病[1],它的發(fā)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與皮脂產生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進及毛囊內痤瘡丙酸酐菌增殖有關,目前尚無特效療法。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陽熱偏勝,肺經蘊熱,復受風邪,熏蒸面部而發(fā),或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肺胃濕熱,腹感毒邪,濕熱互結。治療宜疏風清肺,清化濕熱,使腠理疏通,氣血流暢,有利于清除污物。本病的發(fā)病與內分泌失調亦有關,宜調攝沖任,疏肝解郁。在病因機制學中,祖國醫(yī)學認為肺主宣發(fā)、外合皮毛,肺氣具有推動布散氣血、津液于全身的作用,肺的功能與體表的皮毛相聯(lián)系,肺疏布的胃氣和津液溫養(yǎng)潤澤皮毛,肺氣旺盛,宣發(fā)有力,從而溫潤肌膚,抗御外邪。脾主運化,運化水谷精微,將其上輸主肺,由肺貫注心脈,通過經脈布達全身,同時又把經絡組織器官利用后而多余的水液運輸于體外,不至于有水濕的滁留。肝主疏泄、藏血,肝氣疏泄功能正常,氣機條暢,則人體氣血和調,心情舒暢,亦能助心肺運行氣血,而使血行不致淤血。A組方劑中主藥枇杷葉、桑白皮潤肺平喘,黃芩、黃柏清肺熱、瀉火毒,梔子、苦參,瀉火清熱利濕。甘草補脾益氣、潤肺宣發(fā);B組方劑中主藥茵陳、生山梔清利濕熱,三棱、莪術破血行氣,制大黃攻積導滯,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燥濕;C組方劑中主藥柴胡疏肝解氣,當歸、益母草則活血祛瘀、調經,黃柏清熱燥濕,雞血藤行血補血,疏經活絡。通過辨證論治,標本兼治,從而達到滿意的療效。
參 考 文 獻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3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