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鳳榮
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師“讀”的意識普遍增強,課堂上讀書聲響起來了,學生讀的次數(shù)多起來了,但學生的朗讀水平并沒有多大的提高。認真反思,筆者覺得以下問題比較突出:
一、對學生“讀”的評價不準確
新課標對各學段的朗讀水平制定了明確的要求,但部分教師對這些要求不明晰、不清楚,也不了解自己學生的朗讀處于什么水平,因此,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就不夠準確,比較常見的錯誤是無意中拔高了朗讀要求。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1〕《鳥島》
師:各種各樣的鳥兒陸續(xù)飛來,六月的鳥島成了鳥的世界。誰能讀出鳥多、鳥蛋多、鳥窩多?
(生讀,正確、流利,但語氣較平淡)
師:你沒有讀出鳥島的熱鬧景象,坐下吧。
(剛才朗讀的同學低下了頭)
師:誰再來試一試?
(生讀,突出了“密密麻麻”)
師:比較好,應該把“各種各樣”、“一個挨著一個”、“到處”都讀得重一點。同學們齊讀一遍。
(生齊讀,把上述詞語讀得很重,但顯得很生硬、很做作。)
(師皺起了眉頭,無奈地嘆氣。)
《鳥島》是一篇低年級的課文,案例1中的學生能讀得正確、流利已經(jīng)達到了課標的要求,理應受到老師的表揚,由于老師對低年級“讀”的要求不明晰,任意拔高朗讀要求,結果該生不但沒受到表揚,還挨了批評。長此以往,必然會挫傷學生的朗讀積極性,甚至會以為讀不好是因為自己笨,天生不是讀書的料。
二、對學生“讀”的評價不具體
語文課堂上,面對學生的朗讀,很多老師要么評價不足,要么評價過火。
評價不足:學生讀后,教師要么沒有評價,要么輕吐一個字:“嗯?!?/p>
評價過火:“真好!”“太棒了!”
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2〕《臺灣的蝴蝶谷》
師: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誰能讀出蝴蝶谷的美?
(生讀)
師:很好!誰再讀一遍?
(生讀)
師:真棒!我們要向她學習,讀出蝴蝶谷的美。
案例2中,“真棒!我們要向她學習,讀出蝴蝶谷的美?!薄鞍簟痹谀睦?是通過哪些關鍵的詞語、重點的句子讀出了蝴蝶谷的美?是停頓處理得很棒?還是句子的情感表達得很棒?這樣的評價,聽起來很甜,卻是搪塞學生的“棉花糖”,沒有多大用處。
教師的評價模糊,缺乏針對性,無法將學生的“讀”引向更明確的方向,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趨向“讀”的表面化,泛泛而讀,不利于朗讀能力的提高。
三、對學生“讀”的評價過多講究技巧
教師過多地強調(diào)語音、語速、重音、停頓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而引發(fā)、調(diào)整學生的情感不夠,沒能使教材內(nèi)蘊的情感與學生的心靈相溝通,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效應。
案例1中,教師指導學生把一些關鍵的詞語讀重,試圖通過重音的處理表現(xiàn)出鳥島上鳥多、鳥蛋多、鳥窩多的熱鬧景象,結果并沒有出現(xiàn)令人滿意的朗讀效果。教師很無奈,卻并不明白問題出在哪里。
針對以上問題,我覺得要想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關鍵在于教師正確的指導。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評價來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學會正確、巧妙地評價,不僅能使學生的朗讀水平上一個臺階,還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一、抓住閃光點評價,便于模仿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名師的教學案例:
〔案例3〕《落葉》教學片斷(竇桂梅老師執(zhí)教)
師:誰來讀讀?大家來聽,傾聽別人是好的習慣!
生:(生讀)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一片的樹葉從樹枝上落下來。樹葉落在地上,小蟲爬過來,躲在里面,把它當作屋子。
師:我要跟你握握手,知道什么原因嗎?
生:我讀得很好!
師:知道好在哪兒嗎?“當”是一個多音字,你讀對了!
師:我們就像這個同學那樣讀得準確。(學生齊讀)
師:接著讀。
生:(生讀)樹葉落在溝里,螞蟻爬上去,坐在當中,把它當作船。
師:我也要跟你握手,知道為什么嗎?提示一下,這里也出現(xiàn)了這個“當”。
生:這是一個多音字,在這里我讀對了。
師:這個“當”一會讀作“dānɡ”一會讀作“dànɡ”,你看他一遍就讀得這么準,我們來讀讀。(學生齊讀)
初讀時,讀得正確、流利是主要目的。竇老師及時抓住學生讀的“閃光點”指導學生讀書,從學生的角度指導多音字的讀法,變難為易。既讓全體學生知道怎么讀,在這個過程中,又培養(yǎng)了學生傾聽的習慣。
二、突出關鍵詞句評價,促進感悟
〔案例4〕《翠鳥》教學片斷(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
師:誰來把二、三節(jié)朗讀一下?要讀出感情來,先練習一遍,根據(jù)自己的體會、理解去讀。
(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二、三節(jié))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
生:(讀)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師插話:“疾飛”讀得好,讓人聽了感到翠鳥飛得很迅速。)一眨眼,它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師插話:“‘輕輕這個詞讀得很輕很慢,讓人感到翠鳥落得很輕。)它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泛著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師插話:注意,這時,靜極了,讀完“小魚”,連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齊讀這一節(jié)體會體會。)
于老師在學生朗讀時抓住關鍵詞句及時指點,使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斷提高。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在課前備“讀”,哪些詞語是關鍵,首先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指導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總之,教師對各學段學生的朗讀要求要清晰,不要任意拔高低、中學段的朗讀要求,對學生“讀”的評價要及時、客觀、公正,以保護學生的朗讀積極性為前提。評價要具體明確:好在哪里?應該怎樣讀?評價同時即指導,用自己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層次,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