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莉
眾所周知,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們的閱讀教學似乎進入了一種抓不住、摸不著、說不清的境地。表面看似完整的課堂,實際上學生并解讀文本的質量并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分析學生解讀文本低效性表現(xiàn),探求其中的原因,尋求提高學生解讀文本有效性的辦法,對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文本解讀低效性的表現(xiàn)
(一)膚淺解讀
教師指導學生解讀文本時常掛在嘴邊的話語,如:“從這段中你能讀懂些什么?”“請大家默讀課文把你的感悟寫在書上”“讓我們一起來交流”。語文課,教師舍不得花時間讓學生讀懂課文、思考課文、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摸不清學生解讀文本時的障礙;學生閱讀時的感受和體驗得不到體現(xiàn)。課堂上,師生的交流非常膚淺,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議一議,畫一畫,說一說。文本的解讀不夠深入,不夠全面,教師很難顧及到每一個學生,沒有關注到學生表達得對不對,好不好。一節(jié)課下來,文本的解讀如同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地解讀了文本的“字面意”,難以體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二)包辦解讀
今天的語文課堂教學提倡個性化解讀、多元解讀。而現(xiàn)在大部分教師唯恐學生不理解,一個一個問題不停地問,不厭其煩地把一篇精品的文本肢解成一塊一塊。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是教師剝奪了孩子靜心讀書的機會,造成了孩子對文本閱讀不能整體把握和感悟。教師的串講串問使得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少,學生讀書感悟少,牽引求同多,久而久之,教師沒有價值的“滿堂提問”和缺少語言訓練價值的單純課文內容分析使學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興趣。其實,文章的思想感情滲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間,讓學生真正理解、系統(tǒng)領悟,真正感受其真、其美,才是我們的教學目的。
(三)壟斷解讀
在課堂上老師要想兼顧到每一個學生確實很難,也是不現(xiàn)實的。留心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常態(tài)課還是公開課,發(fā)言者總是班級里那么幾個尖子生。所以,課堂上總會出現(xiàn)一部分學生在解讀文本、對話交流的時候開小差的現(xiàn)象。時間一長這些孩子逐漸養(yǎng)成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表面上這些孩子和大家一樣批注文本,實際上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讀,如何解,如何批注。這些差生由于長期失去信心,得不到關注,文本解讀的能力自然就低下了。
二、文本解讀低效性探因
(一)從文本閱讀過程的角度看
從文本閱讀過程的角度看,解讀文本是對文學作品進行接受、理解和鑒賞的過程,是接受者、欣賞者創(chuàng)造性參與和進行新的意象生成的過程。這個過程一般包括觀、品、悟三個階段。目前學生文本解讀低效,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時:
1.“觀”的時間不夠。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趕著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
2.“品”的方法不對。在解讀文本時,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解讀障礙,甚至連自己解讀時遇到的問題,都是照搬參考書解決的。
3.“悟”的境界不達。文本解讀中老師常常懷疑學生的能力,而直接搬用套用專家的意見。這樣,學生沒聽懂,又哪來的感受、理解、體驗,更談何運用?
(二)從學生主體性的角度看
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xiàn)?!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睂W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地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文本。不要因為學生的答案和老師的不同就千方百計地把學生“正”過來,長此以往,學生只能言聽計從,喪失了自主權,思維受到禁錮。
(三)從教師對文本解讀的角度看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不到位。一個學識淺薄的教師也很難教出優(yōu)秀的學生??梢赃@樣說,教師解讀文本的高度和深度決定著學生解決文本的高度和深度,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率。一節(jié)課下來,課文內容是什么,要點何在,精彩在哪,學生心中茫茫然,談什么質量。反思我們的文本閱讀教學,究其原因是教師對文本的把握不到位,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學生在教師引領下,文本解讀的效率也就跟著低了。
三、改變現(xiàn)狀,提高文本解讀效率的策略
(一)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高自主學習效率
眾所周知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新課之前把與文本內容相關的知識、資料或預習所獲記錄下來,為課堂更深入的學習打下基礎。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課前預習的習慣,不僅提高文本解讀能力,而且會使學生受益終生。另外,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真正學會自主學習,學生解讀文本的質量才會逐步得到提高。
(二)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閱讀思考,還孩子閱讀主動權
保證解讀時間,讓學生沉靜在書中。在課堂上只有保證有充分的讀書時間,學生才能靜心細細品讀、感悟。很多教師在閱讀課上總喜歡喋喋不休地講述課文背景、作者介紹、分析課文等等,把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作為誘餌,讓學生統(tǒng)一到教參的標準答案之中,教師的講解完全代替了學生的自主活動,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一節(jié)課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去閱讀。只有立足文本,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沉入文本中,才能把握文本深刻的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
(三)學會解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與其把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或教參上的解讀授予學生,不如教給學生自己解讀文本的方法。對于如何解讀文本,我把文本閱讀教學分為五個過程:感知、理解、鑒賞、積累、創(chuàng)造。只要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自然就高效了。
總之,造成學生文本解讀低效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改變的策略也是多方位的。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就一定能讓學生走出文本解讀低效的誤區(qū)。